“我这条命是大伙帮我捡回来的!”家住东平镇东风新村的田老伯,和大伙儿回忆起这惊心动魄的一幕,还是忍不住湿了眼眶。在小区的老年活动室,记者见到了这位劫后余生的耄耋老人。 不久前的一个傍晚,天色渐暗,居民小组长孙家成在小区内巡视时发现,一天都没见着田老伯的人影,心中微微有些不安。田老伯是他的志愿者结对对象。田老伯今年82岁,腿脚不便,患有糖尿病,平时一个人生活,子女都在外地工作。 想到这儿,孙家成不自觉地加快了脚步,很快来到了田老伯家门口,敲响了他家的门。敲门声越来越响,屋内却始终无人应答。孙家成赶忙打电话给居委书记黄莉莉,黄莉莉听说后第一时间报了警。 警察来之前,志愿者、居委干部、社区民警都已经聚集在了田老伯家门口。田老伯家住底楼,警察翻墙进入屋内,看到平日里田老伯用的拐杖在一旁,可就是找不着人。 “看,被子里好像有人。”伴随着孙家成的一声惊呼,大家齐刷刷往床上看,只见被角处隐约露出了半个头,那正是田老伯。社区民警赶紧打电话给南门的医生,把老人的症状告诉对方。经医生判断应该是低血糖引起的,让他们别着急。随后,社区民警拨打了120。救护车上,通过输液,老人渐渐恢复了意识。“你们志愿者太好了,幸亏你们及时发现,挽救了一条生命。”医生说,如果耽误了最佳救治时间,后果不堪设想。田老伯的儿子从市区赶了回来,他感激地说:“多亏了你们细心,这个助老服务真是及时。” 不知是第几次,田老伯和他的老伙伴们说起这件事。像这样的成功急救老人的事情,单单上个月在东风新村就发生了3次。据了解,大部分社区干部都住在社区内,电话对社区居民公开。“睡前我会检查一下手机是否有电,生怕半夜漏接居民打来的求救电话。”黄莉莉说,将近二十年的居委会工作,虽然只有上班时间,没有下班时间,但她和同事觉得能实实在在帮到居民们,就一点都不觉得辛苦。 76岁的独居老人范阿婆在一旁听着“老田”的经历,连连点头,她对小区助老服务的“好”也深有感触。“我年纪大了,腿脚不便。居委会会安排物业公司,上门为我检测用电用气设备是否正常运行。我身体不好,还会有志愿者上门为我测量血压血糖,他们都是退休医生,在需要增减药量的时候,会及时提醒我。” 田老伯和范阿婆的事例是近年来东风新村居委会推行“五星助老网”的缩影。整个东风新村的240余位老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实实在在因为助老服务获了益。记者了解到,东风新村是一个农场老职工比较集中的居民小区,孤寡、高龄、空巢等老人较多。这些老人的子女因为忙于工作没法经常来看望他们。根据这一现状,社区党总支和居委会依托小区的志愿者资源,先后整合了区域内共建单位、居民志愿者、老年人家属、居委会、退管会五方力量,形成了“五星助老网”。分别从生活照料、安全检修、医疗保健、精神慰籍、特困救助等方面开展服务。 据东风新村居委会书记黄莉莉介绍,居委会为每位高龄老人都安排了一位志愿者,每月会定期上门为小区内80岁以上高龄老人,60岁以上生活不能自理的空巢、孤寡、伤残等老人服务。近年来,共有860多人次参加了五星助老服务活动,受益老人达2960多人次。 “五星助老网”品牌服务先后获得“上海市敬老模范单位”“上海市优秀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崇明县志愿服务先进集体荣誉”“崇明县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崇明县志愿服务十佳项目”等,是被小区居民频频称赞的“民心工程”。 “如今日子越来越好了,我们说‘老有所养’,这个‘养’字,不仅是温饱,还应该包括快乐。只有老人们过得舒适、快乐,子女才能安心在外工作,为社会做贡献。”区有关部门负责人认为,“当前需要加快推动社区管理服务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加强对养老顾问等新兴行业的支持。构建更加细微的关爱服务体系,为特殊困难老人群体送去关怀,让他们能够安享晚年,是整个社会的应尽职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