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金山史记 口述金山 改革开放 1978-2018

2018-11-30 9:50:14发布48次查看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金山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为了展现金山改革开放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和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本栏目采用口述史的方式,记述金山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诸领域中先行先试的改革案例、生动活泼的创新故事、勇于担当的时代人物。稿件由金山区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金山故事”的传承与发展
口述人:张道余胡林森
【口述前记】
张道余,1940年12月生。曾任山阳镇文化站站长。2001年至2015年任金山区故事学会会长。
胡林森,1935年2月生。曾任原金山县文化馆创作干部、副馆长、馆长,长期从事群众文化事业工作。
金山故事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们在一批全国颇有影响的资深故事家引领下,创作队伍日渐壮大,迄今为止,金山作者创作的各类故事书籍已达20多本。区文广局、枫泾镇、山阳镇曾多次举办市级、国家级故事赛事,在全国故事界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故事委员会分别在2011年、2017年命名枫泾镇为“中国故事基地”,命名山阳镇为“中国幽默故事基地”。金山故事作为金山文化的标杆,从诞生到历经改革开放40年,在金山这片土壤上发挥着特有的文化魅力。
生产队里的故事员
张道余:我们金山地处上海西南远郊,紧靠杭州湾北岸,在吴越文化的熏陶下,流传在民间的文化相当活跃,历史上有调龙、舞狮、打莲湘、串马灯、踏高跷、赛龙舟等。20世纪60年代,金山故事作为新生文化产物,也开始在百姓生活中发芽。当时在茶余饭后,老百姓经常三五个人聚在一起,讲巧女的故事、讲戆大女婿、讲长工斗地主、讲两兄弟分家。有些故事高手,还把发生在金山地区,与百姓生活密切相连的人与事编成故事,比如《俞海防筑海塘》《大金山上的金鸡》《顾尚子》《船子和尚》《戚家军抗倭寇》等。
百姓故事在民间的频繁活动,引起了地方的关注。当时,金山县委宣传部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口口相传的宣传方式,就确定要用故事形式宣传爱国主义运动。于是,要求每个生产队配备一名故事员,县文化馆专门举办故事员培训班,开展故事辅导活动。结束后以“母鸡带小鸡”的方式,对各大队、生产队的故事员进行再培训。我记得当时山阳公社有20个生产大队,190多个生产队,配备了200多名故事员。大部分故事员讲述的是根据长篇小说、电影、连环画等改编的故事,如《林海雪源》中的《智斗小炉匠》;《烈火金刚》中的《史更新一弹突围》《肖飞买药》;《创业史》中的《梁生宝买稻种》等。还有的是根据戏曲改编的故事,如《芦荡火种》《红色宣传员》《红灯记》等。这些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很受群众欢迎,用故事的话说,他们吃的是“进口粮”。后来,有些故事员根据村史、家史改编成故事,用确有其人、实有其事的讲述方式来控诉旧社会的种种罪恶,比如《长苦工》《张端宝血泪史》等,我们故事员称之为“自产自销”。
1964年,作为山阳公社的一名故事员,我创作了故事《说嘴媒人》、新农中学教师宋仁康创作了故事《老队长迎亲》,先后在《解放日报》《文汇报》上发表,引起故事界的轰动。我随后又创作了《种子迷》《范龙进队》,先后在《故事会》上发表,《人民文学》《收获》杂志进行转载。山阳公社张玉林创作的《夜考红梅》在《萌芽》杂志上发表,并受邀出席全国青年文学创作积极分子大会。
1978年9月,上海文艺出版社《故事会》编辑部在上海召开全国8省市故事工作者座谈会,我作为一名金山作者有幸参加。会上提出新故事要“打回老家去”,让新故事认祖归宗。这对于金山故事来说,等于有了前进目标,我觉得故事的春天来了,自己可以真正开始写故事了。1979年,我创作了歌颂党的基层干部用实事求是精神批判“四人帮”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弄虚作假的故事《新茶客》,又创作了反映公安干警以法律为准绳、事实为依据,大义灭亲的故事《活包公》,创作了为地主、富家子女鸣不平的故事《巧姑娘招亲》,在《故事会》上发表,被众多刊物转载,引起了不小的争论与轰动。
随后,金山一批故事爱好者开始广泛创作,佳作不断,也得到相关文化部门的认可和重视。
80年代初期,我记得吴伦自处女作《三百元的故事》发表后,接连创作发表了《帮帮忙》《小红楼打来的电话》《颠倒》等数十篇故事;干校明创作《上门女婿》《朋友之间》等;韩仁均创作了《排队奇闻》《暗号照旧》《难得糊涂》等;姚自豪创作了《恶性案件》《超级电视迷》等;张根生创作了《被传讯的老实头》《独木甲鱼》等;毛一昌、姚自豪还创作了长篇故事《特殊身份的警官》《2020的幕后》;胡林森创作了《阿庆嫂开店》,还与吴仲川一起创作了长篇故事《红糯牵红线》;褚连标创作了《吉利牌号》《车祸》等;张铁苏创作了《巧惩二贩子》《探雷》等儿童故事。另外,我也创作了《孔雀泪》《砸牌子》《第四十九个媳妇》《新娘子抬轿》等作品。
从官方到民间的故事学会
胡林森:上世纪80年代,金山县文化馆开始大力培训和扶持作者队伍,我作为文化馆业务干部,下定决心要带出一支自己满意的创作队伍。但就讲故事而言,我是个门外汉,当时市里在办各种故事培训班,我带队的同时抓紧听取专家老师的辅导,回县后立即与全县的故事作者、故事员交流,另外尽量想办法邀请市内专家到金山辅导。当时任嘉禾、徐开垒、周嘉俊、顾伦、陈中朝等一大批专家教授和资深编辑曾先后到金山给故事作者辅导,为金山故事的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我除了抓好自己的创作外,也经常下基层了解各乡镇讲故事活动情况,特别是一旦发现作者有了新的创作题材,立马赶到作者工作单位或家里,一起构思故事框架,直到满意为止。当时交通不太方便,有时来不及回家,我就吃住在作者家,经常长谈至深夜。碰到作者到文化馆找我讨论作品,我都会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有时邀请作者回家吃饭继续商量。
金山讲故事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同时,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各区、县文化馆也相继办起了故事创作培训班,金山一批新故事作者诞生了,大家纷纷拿起笔,编起了故事,为宣传形势、激发爱国主义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此,也得到上海市委领导的高度重视,连续在《文汇报》发表7篇介绍山阳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专题报道。我记得当时市委领导还亲临山阳视察,并接见故事员代表张道余,现场听他讲了故事《种子迷》。
80年代,我下农村调查了220个村级茶馆,写了利用百口衙门的茶馆讲故事的调查报告,全名为《这个思想文化阵地不容忽视——金山县农村茶馆的调查报告》,上海《文汇报》发了内参,时任中央领导还作了批示。80年代,国家出订《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上海金山卷》,我担任主编,全书共计30万字,当时发动1200余名故事员,奋战了八个多月,最终完成“金山民间故事搜集整理三套集成出版工作”。金山故事的发展与繁荣,也推动了其它文学样式、文艺创作的发展与繁荣。许多故事出版后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文学剧本并搬上荧幕荧屏。
另外,一大批热爱故事事业的同志加入了新故事创作队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批是文化站干部,如漕泾文化站的干校明,亭新文化站的韩仁均,枫卫文化站的彭纪明、唐秀芳,干巷文化站的俞超,廊下文化站的曹月芳,还有文化馆干部褚连标等;另一批是教育单位的老师,如吕巷中学的毛一昌与姚自豪、松隐中学的王者香、少年宫的张铁苏、枫泾二中的吴仲川、钱圩张桥小学的张更生等。金山故事吸引了一批喜欢故事创作的人员加入队伍,而且他们在短时间内都具备了独立创作能力,在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故事作品。随着故事队伍的不断发展,金山县委宣传部、金山县文化局意识到要保护和利用好这些来自民间的文化力量,必须要集中统一,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1985年底,批准成立金山县故事学会,首批会员48名,由吴伦担任会长,张道余、姚自豪任副会长。学会的宗旨是:在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的领导下,组织广大会员认真学习党的文艺政策,积极开展新故事创作、讲述活动,研讨新故事的创作规律及讲述技巧,不断提高金山故事的创作、演讲水平。14人加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4人加入上海市作家协会,其中包括我和张道余。我们18人共同组成了金山故事作家群,号称“十八棵青松”。每次《故事会》举办笔会,全国各地只有30名左右的名额,金山就有六、七名作者参加,被外地故事界称为“金山帮”。
1986年,在《故事会》编辑部的资助下,成立了金山故事沙龙,核心小组共有5人:张道余、干校明、毛一昌、姚自豪、吴伦。他们坚持每月第二个星期的星期六下午5时报到,至星期日下午结束。雷打不动,浪打不摇,不准请假、不准迟到,活动内容主要有交流故事信息、故事题材、讨论故事新作、培养新作者,并提出奋斗目标,每年至少在《故事会》上发表12篇作品,其中打头篇4篇。沙龙核心小组成员,实际上就是金山故事的骨干力量。自成立起,每月一次活动,从不请假缺席,偶尔有个别同志迟到,也坚决执行“罚款”政策。
90年代是我们金山故事的鼎盛时期。张更生、韩仁均、严雪方、柴德义、姚喜观、张铁苏等相继加入,一大批作者日趋成熟,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据统计,在华东六省一市故事大赛、江浙沪故事会串、文化部举办的全国首届新故事大赛、中国最佳故事评选、全国首届微型故事大赛、全国笑话大赛等各类比赛中,金山有11篇作品分别获前三名。其中,张道余创作的《弥留之际》,获全国首届新故事大赛“特别荣誉奖”;韩仁均创作的《难成眷属》获中国最佳新故事奖;张更生创作的《下一班车》获全国笑话一等奖。在《故事会》举办的第一届至第十一届《故事会》优秀作品大奖赛中,吴伦创作的《出国前的疯狂》《吃白食》,韩仁均的《难得糊涂》分别获一等奖,还有15篇作品获二等奖。
1997年,金山县与上海石油化工总厂联合建政,撤县建区。同年11月,为检阅金山故事创作成果,向建国50周年献礼,由陆炳文、张道余主编,任嘉禾先生作序的《带色彩的脚印——来自中国故事之乡金山的故事》一书,由上海文艺出版社隆重出版,全书收集了金山21位作者、48篇在全国广为流传的新故事作品。
新故事演讲大赛
枫泾故事书
金山故事在传承中发展
进入新世纪,在历届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的重视和支持下,区故事学会再次扬帆启航,开创了普及、发展、繁荣的美好局面。
一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优秀故事作者及其在全国广泛流传的优秀作品。写故事、讲故事,成为金山深受群众欢迎的特色文化活动。现在每年我区都会举办新故事大赛,通过赛事挖掘和培育故事人才;举办金山故事青年骨干培训班,覆盖到十一个街镇。同时举办少儿创作、讲演故事培训班,比如2012年山阳镇举办镇中小学生“生肖杯”故事创作、演讲大赛。枫泾镇、山阳镇、金山卫镇等开设“青年故事创作、讲演培训班”,在村居、企事业单位中挖掘创作爱好者,组建故事员队伍,为培育故事人才开创各类途径。区文化馆和山阳镇定期举办“故事汇”讲演,经常性开展故事讲演送基层活动。我们通过交流、研讨、学习的模式,与全国、沪上知名故事家和故事爱好者们分享交流,也为金山故事员们开辟了学习平台。截至2018年初,经常性参加故事创作的人员将近百余名。
二是探索多渠道、多方位的故事创作模式,注重结合各种原创故事、纪实故事、主题性故事,吸引更多人参与创作和讲演。除了原创故事,我们配合区委组织部、区文明办、区公安局、区司法局,搜集整理各类优秀共产党员故事、好人纪实故事、交通宣传故事、反邪教故事、廉政故事、社会综合治理故事等多种题材,并运用文艺手法创作融合成新故事,在后期巡讲宣传活动中更容易受到百姓欢迎和社会认可。同时,结合各类形势任务要求,以故事形式宣传先进典型人物,如白衣天使蔡蕴敏、特级艺术教育教师吴永祥、全国最美家庭龚建强等,让这些最美金山人通过故事的叙说更加美丽。
三是打好金山特色文化牌。金山故事是我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形成“1+1+2”工作结构模式,即一个学会、一个名家工作室、两个故事基地,不断提升故事的品牌概念。2015年,区文化馆建立葛明铭名家工作室,区故事学会负责统筹协调全区故事活动及宣传,名家工作室围绕“名家带民家”这一理念,集中开展讲演辅导、培训工作。我们同时创新多种讲演方法,比如双人、多人、串烧,开设故事汇专场活动和下基层巡演活动,赢得百姓好评。2011年9月,枫泾镇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故事委员会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故事基地”。2017年,山阳镇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故事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幽默故事基地”。两个基地以打造大型赛事活动为亮点,树立品牌概念为主要方向,相继举办各类市级以上各大故事赛事和故事研讨会。比如2012年、2017年,山阳镇分别举办第一届、第二届全国幽默故事大赛。2016年11月,枫泾举办2016中国故事节枫泾故事会,这是中国故事节近年来的第一个活动。2018年,上海市民文化节也确定由金山区主办“党的诞生地”红色故事大赛。
赛事的举办,推动大量优秀作品汇集金山,我们先后出版《中国好故事》作品集、《家和万事兴》优秀作品选、《第九个应聘者》,其中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金山故事十年精选》,收录自2001年至2011年金山作者创作的100篇获奖故事,记述了金山故事成长足迹。《枫泾新故事选》的金山故事也开始收获。这一系列的创作成果标志着金山故事有了重大性突破,也引领了金山文化领域的风潮。
幽默故事基地授牌
山阳故事书
采访:朱磊 杨嘉婕
整理:朱红 朱磊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