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深化非公企业工会改革推进会交流发言选登
2018-11-29 14:38:47发布52次查看
据劳动报报道:
三大聚焦打造非公企业工会改革样板
———松江经开区非公企业工会改革领导小组
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是201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经开区的。随着g60科创走廊的发展,经开区也步入了大发展阶段。在市总工会、松江区委、区政府,区总工会的指导和支持下,国家级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今年8月启动了深化非公企业工会改革工作,以党建带工建,落实党工联建机制,改革工作按照“三步走”计划有序推进。
首先,聚焦建会难题,强化党建引领。在经开区党工委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带头推动下,经开区总工会落实以党建带工建、“双服双创”、“双孵化双落地”等党建工作机制。通过源头参与、突出难点、激励约束等手段,强化依法建会,实现园区工会组织覆盖率提前完成、走在前列。
其次,聚焦主责主业,创新服务体系。围绕维护职工权益,经开区工会创新机制体制,加强阵地建设,推进实事项目,全面提升工会组织在g60科创走廊建设中地位作用。主要在机制体制、新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上创新,持续加强阵地建设和推进实事项目,为企业和职工提供服务。
最后,聚焦履职能力,创新保障机制。人员上,在区总工会的支持下,23名社工加入到四个园区建会工作小组,同时成立了经开区“百人志愿者队伍”;经费上,对于设立的1000万元职工创新基金、新型就业群体会员专项补贴、非公企业工会会员费配比、非公企业工会主席奖励基金、工会经费分档回拔等政策制度严格监督、专款专用。保障基层工会“有人办事、有钱办事”。
聚焦“小二级”工会建设打造职工版“家门口”服务体系
———浦东新区总工会
浦东新区已建工会组织中,非公企业占88%,非公企业会员占72.6%,区总主动适应非公企业组织形式、管理模式、运作方式以及职工就业方式的深刻变化,主动对接区委推进街镇社区“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的大局,以四级职工服务体系作为工会工作特别是基层工会的实体运作窗口平台,打造职工版“家门口”服务体系,做实做强“小二级”工会建设。
浦东区总发布实施《关于全面推进职工四级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建设任务及标准,以两年时间完成1家区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45家街镇开发区职工服务总站;84家街镇开发区职工服务站;334家企业职工服务点,65家区级浦东户外职工驿站,20家市级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的全覆盖服务体系。围绕做强做实区域性、行业工会联合会及企业工会,以打造职工版“家门口”服务平台为重点,加快园区、商圈、楼宇以及企业等职工集聚区域服务站点建设,提供就近、稳定、便捷、可预期的精准服务。针对横向各区域之间不同的产业特点、企业特点、职工特点,坚持从实际出发,灵活采用独立建、联合建、嵌入建等方式,推动职工服务平台实体运作。
经过近一年的时间,至10月31日浦东新区已建有385个职工“家门口”服务站点,其中包括43个职工服务总站,42家职工服务站,120个企业职工服务点,147家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和33家户外职工驿站,初步实现开发区、街镇和主要商圈全覆盖,职工“在职”可以就近进入园区、商圈、楼宇企业职工服务站点,“在家”可就近进入街镇、社区、村居“家门口”服务站点,享受便捷服务,受到了职工群众的好评。
以“三个导向”为抓手建设园区有形工会阵地
———黄浦区五里桥街道总工会
近年来,五里桥辖区各种新兴园区、楼宇群不断涌现,呈现“非公企业多,白领青年多,创业创新人才多,新上海人多”的“四多”特点。五里桥街道总工会抢抓工会改革契机,创新工作思路,加强统筹联动,以“益空间”园区党群服务站为实体阵地,坚持组织覆盖和服务提升“两手抓”、“双助推”,建好建强职工服务站,赢得了企业和职工的认同。
五里桥街道总工会坚持党建引领、共建共享,创新服务站多元化、社会化运作模式,延伸工会工作手臂,丰富工会服务内涵,将非公企业工会改革由工会一家“独唱”变为各方参与的“合唱”。同时,持把服务园区职工作为服务站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你呼我应、精准服务”为目标,全力打造覆盖不同企业类型、不同年龄层次的精准服务体系。
在职工服务方面,街道总工会以品牌项目凝心聚力,以特色服务提升形象,把园区服务站建成有形的“职工之家”。由街道总工会打造的工会“十送”品牌、“白领午间一小时”公益课堂、“职工移动书格”等都收到了职工的欢迎。“益空间”园区工会服务站运作以来,园区工会工作存在的“组织覆盖少、服务项目少、工作力量配备少、党群工作联动少”的问题得到有效改观,工会组织服务基层的窗口夯实了,职工的获得感、认同感大大提升。
瞄准非公企业工会改革难点破解无人无能力办事难题
———杨浦区定海路街道总工会
为了加强非公企业工会主席的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适应新时代工会工作需要,破解无人办事、无能力办事难题,定海街道总工会以创建基层工会主席实践指导站为载体,以工会干部双向挂职为重点,开展了针对性的实践探索。
工会主席实践指导站以工会主席为主要对象,通过制订系列工作规范,聘请全国工会系统先进工作者方玉平和方玉平工会创新工作室作为专业指导团队,采取培训指导、组织挂职、学习交流、典型培育、考核评估等方式,帮助工会干部解决难点、补齐短板。在实行双向挂职制度过程中,确定并实行街道总工会专职干部、“小二级”工会主席、职业化工会工作者与企业工会干部相互交流挂职的制度,形成“角色互换、上下交流、业务兼学、工作互动”的运作模式,一方面协助处理基层工会相关问题,另一方面弥补“小二级”工会力量不足的问题。
工会主席实践指导站运作近一年以来,呈现出一定的效果。指导站以工会工作实践为平台,以培训指导为保障的综合性工作载体,培养了一支精通业务的主席队伍,培育了一批示范引领的基层站点,让工会在职工需要时能够看得见、找得到、信得过、靠得住,成为职工信赖的“职工之家”。截止目前,已有26名专职工会干部、15名企业工会主席参与了挂职工作,培育了12家示范基地,以点带面的效果初步显现,也为今后指导站的工作升级换代打下坚实基础。
让货运司机真正感受“家”的温暖
———宝山区杨行镇物流货运行业工会联合会
宝山区杨行镇今年4月20日成立了宝山区第一家具有“小二级”工会功能的镇级物流货运行业工会联合会,覆盖企业41家,职工1170人,让镇域内的货运职工有了一个共同的“家”。
针对物流货运行业特点,工会联合会从小处着手,从一点一滴做起,精准定制了一系列服务项目和暖心行动:一是入会有礼包。包含工会会员卡、意外伤害互助保障计划、“在职住院保障计划”补贴、技能和学力提升等内容。今年已办理工会会员卡682张,为600名职工办理团体意外伤害互助保障计划,为100名困难职工提供“在职住院保障计划”补贴;二是健康有保障。赠送一个随车爱心保健小药箱,结合行业特点,增设了急救知识、职业病防治等讲座,安排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及咨询等服务。同时,将职工流动体检车开进物流货运企业,先后为200名职工开展专门的免费体检;三是时节有关爱,冬送温暖夏送清凉。
与此同时,联合会积极筹建货车司机之家,通过建会建家同步推进,实现服务职工的“零距离”。同时激活“指尖上的服务阵地”。让线上的“无形阵地”成为了解职工、贴近职工、服务职工的新途径。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