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基因编辑婴儿,科学伦理不能承受之重

2018-11-27 10:32:00发布53次查看

昨天,“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经媒体报道后,在科学界和社会上引起舆论一片哗然。众多科学家纷纷批评和抗议。上海交通大学一名生物医学教授表示,这项研究严重违背科学研究规律和科学伦理,也违反了我国现有规定。这一事件提示政府部门:有必要参照干细胞临床研究和治疗的监管模式,加强对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临床的监管,防止再次诞生“基因编辑婴儿”。
不能把胎儿当成小白鼠
昨晚,知名的科学家自媒体“知识分子”在微博上发布了上百名科学家的联合声明,表示这项所谓“研究”的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形同虚设。这份声明的用词十分激烈:“直接进行人体实验,只能用疯狂形容。作为生物医学科研工作者,坚决反对!强烈谴责!”
2003年,为保证生物医学领域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活动遵守我国有关规定、尊重国际公认的生命伦理准则,并促进人胚胎干细胞研究的健康发展,科技部和卫生部联合制定了《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其中第六条规定:(一)利用体外受精、体细胞核移植、单性复制技术或遗传修饰获得的囊胚,其体外培养期限自受精或核移植开始不得超过14天。(二)不得将前款中获得的已用于研究的人囊胚植入人或任何其他动物的生殖系统。
“这一伦理指导原则告诉我们,不能把胎儿当成小白鼠,开展安全性、有效性都存在问题的实验。”不愿透露姓名的上海交大生物医学教授说。他解释道,之所以不愿透露姓名,是因为他感觉“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的“水很深”,涉及上市公司。“我认为,他们通过媒体发布这个大新闻,有拉动股价的考虑,而且打着科技创新的旗号,但没想到,科学界和全社会的舆论反弹会这么大。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相关政府部门很可能要展开调查。”
南方科技大学深表震惊
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科学界的声音是一面倒的反对“基因编辑婴儿”。不仅上百名科学家发表联合声明,强烈谴责,贺建奎副教授所在单位——南方科技大学昨天也发布情况声明称:“有媒体报道贺建奎副教授(已于2018年2月1日停薪留职,离职期为2018年2月—2021年1月)对人体胚胎进行了基因编辑研究,我校深表震惊。”贺建奎副教授所在生物系随即召开学术委员会,对此研究行为进行讨论。
据了解,贺建奎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用物理、统计和信息学的交叉技术研究复杂的生物系统,其研究集中于免疫组库测序、个体化医疗、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他的实验室将高通量测序应用到免疫细胞受体库的多样性研究,并擅长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
基因编辑婴儿安全性成问题
上海交大生物医学教授指出,将基因编辑技术直接用于胎儿的科学基础很不牢靠。敲除CCR5基因后,虽然会防止人体感染HIV病毒,但会对人的免疫系统和骨骼生长产生负面影响。“这是已发表的科研论文上作出的结论。此外,敲除CCR5基因还会对人的健康造成什么后果?我们不得而知。”
他进而指出,基因编辑技术的准确性目前是不够的,也就是“脱靶”概率不小。而且有科研论文显示,基因编辑可能引发许多基因突变。这意味着,“基因编辑婴儿”的安全性、有效性都很成问题。
在他看来,我国政府部门应参照干细胞临床研究和治疗的监管模式,加强对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临床的监管。
“几年前,各种所谓的‘干细胞治疗’在我国不少医院流行,十分混乱。国家卫生部建立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备案制后,近年来乱象就偃旗息鼓了。”对于基因编辑技术的临床应用,同样要实施严格管理。否则,一些医疗机构和企业就会打着“基因编辑婴儿”的幌子,开展风险性很大且存在欺骗性的临床手术。
面对“基因编辑婴儿”不会得某些疾病、会比普通婴儿更聪明的诱惑,肯定会有上当者。如果再有“基因编辑婴儿”诞生,这将是科学伦理不能承受之重,婴儿未来的健康及其家庭也将面临很大风险。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