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3日下午举行的“世界银行上海低碳城市项目暨成果展示会”上,记者了解到,经过5年低碳实践,长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累计完成38幢楼宇改造,覆盖建筑面积约241万平方米,节能量达84041吨标煤,减排量为202049吨二氧化碳。今年年内,长宁将完成苏州河慢行道以及外环400米林带慢行步道等低碳城区建设,并计划启动临空园区的整区域能源互联网建设。
2012年,上海被列入国家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长宁虹桥地区成为上海8个首批低碳实践区,开启为期3至5年的低碳发展实践。不过,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建成20余年的成熟商务区,公共建筑建成时间较长,围护结构、暖通空调、电梯、电力设备的能耗与碳排放一直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事实上,截至2017年3月,占长宁建筑总量64%的大型公共建筑依旧占据着约90%的建筑能耗占比,因此对既有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成为长宁探索区域节能减排的主要路径。
虹桥开发区
2013年9月长宁区正式参与上海低碳城市绿色能源机制项目,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区单位gdp累计碳强度较2010年下降31%,建立了覆盖全区所有187 幢大型公共建筑和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在线能源监测平台,可查询每幢建筑的实时总能耗、区域能耗排行、用能趋势分析、建筑单体能耗。
如位于虹桥路的文广大厦经过低碳改造,2017年节约综合能耗达285.37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45.13吨,总节能率达到21.68%,实现了涵盖空调系统、照明系统、输配系统和控制系统的全系统节能调试,楼宇环境也从而得到优化,大厦空置率从14.44%下降到5.2%,在基本满租的状态下依旧达到节能减排目标。值得一提的是,使用智能化管理管理系统后,大厦仅需4人就能完成楼宇日常能耗的运维。
上海首栋商业化运作的近零碳排放新建建筑虹桥迎宾馆9号楼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影响楼宇节能运行成功与否的因素包括楼宇服务品质、节能措施投入产出比和投资回收期、能源费用成本占比、环境舒适度以及政府补贴力度、租户口碑、企业社会责任等因素。2016年,长宁基于上海市100幢建筑的节能改造数据,绘制了上海公共建筑减排成本曲线。在100幢示范建筑中,宾馆的节能减排贡献率最大,达到了39.3%。在各项节能减排技术中,照明和空调热水贡献度最高,二者节能减排率之和达89.6%。在细分技术中,led节能量占比最高,达43.7%,其次是空气源热泵机组,节能量比重达9.6%。
以位于遵义南路的协泰大厦为例,根据节能减排曲线,大厦采取了换气扇定时运行、更换led灯、热泵替代锅炉、电梯能量回馈、冷冻泵变频、高效冷水机组技术等减排措施,并对屋顶保温层进行了两层改造,最终为整栋大厦节能了27%。2017年4月,虹桥迎宾馆9号成为上海首栋商业化运作的近零碳排放新建建筑,为四季温差鲜明地区的近零建筑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文广大厦热泵机组
除了公共建筑的节能减排,低碳城区建设也不开居民区的参与。根据上海市低碳社区建设要求,已建成的居民区想要“升级”为低碳社区,必须满足包括年人均碳排放量小于1吨、建筑节能改造面积占既有建筑面积大于30%、小区主要主入口与公交站点距离小于500米等基本要求,共享单车停放点、电动车公共充电桩、小区内慢行道路数量均需大于1处,人均月用水量需小于3.5立方米。此外,更专业的低碳社区评估指标还包括:小区可再生能源路灯数量占比大于30%;太阳能光电、光热屋顶覆盖率大于10%;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容量大于1000立方米;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大于80%,资源化率大于30%,其中餐厨垃圾本地减量化率大于30%。
目前,长宁区仙霞新村街道仙逸小区通过梳理小区“犄角旮旯”空间,开放绿化与道路边界并合理规划居民活动区域,使原先绿化使用率较低、车辆停放紧张、缺乏通行标识的小区环境大有改善,初步减少了机动车在小区内“团团转”导致的不必要能源浪费。
据悉,下一步长宁将积极探索临空“能源互联网”建设,在临空园区探索整区域性的节能新模式。经过测算,通过临空能源互联网建设,整个园区每年累计可节能约2088吨标准煤,年节能率可达5.48%。与此同时,通过提升区域电网利用率,可降低变压器损耗,从而提高电网企业的投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