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上海进行了一次特别的招聘会!
上海人才大厦举办首届社会办医专场招聘会,70家社会医疗机构提供674个职位,招聘2378人。
随着本市“健康服务业50条”新政的出台,社会办医机构将承担起更多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和亚洲一流健康城市的重任。市卫健委,面对社会办医人才相对匮乏的现状,近期将推出三大创新举措,助力民营医疗机构突破人才瓶颈。
想给病人带来感动的医疗!
五年前,神经外科专家从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的“国家队”辞职,一度让业界惊叹。
在华山医院,宋冬雷带领着一个十人的医生团队,团队一年的手术治疗量在1700台,一个上午专家门诊的患者数量被限定在40人,仍然供不应求。
想要给病人带来更好的就医体验,宋冬雷走上了破冰的角色,先是成为私立医院上海德济医院院长,三年前成立了国内第一个体制外脑科医生集团——冬雷脑科医生集团,同时宣布自由执业和多点执业。
今天,在首届社会办医专场招聘会上,宋冬雷也出现了,这次他要来招兵买马。宋冬雷告诉记者,他也要社会办医了,拥有一个实体医院——上海冬雷脑科医院,选址就在大虹桥,300张床位规模,预计明年6月投入使用。
宋冬雷说,希望打造具有人文关怀的高水平国际脑科医院。
这家全新的脑科医院预计需要新招100多个人。宋冬雷教授告诉记者,此次前来专场招聘,希望可以招到高端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康复科医生,为未来集团发展储备丰富人才。一上午,宋冬雷已经收到二三十份应聘简历。
不过,在宋冬雷看来,人才是社会办医的最大瓶颈,高端的神经内外科专家难觅。想招到优秀的神经康复科医生,在国内发展较晚,仍刚起步,在人才市场上“求贤若渴”。事实上,他一年前就开始为即将露面的脑科医院进行人才储备了,目前重要岗位已经招到了七成医务人员。
不过,社会班医疗机构招到优秀人才却没想象中的轻松。
“社会办医疗机构行不行啊?“
“未来政府部门会有多大的支持力度?”
这是宋冬雷经常面对的来自应聘者的提问。
他坦言,很多公立医院的专家要走出体制这条路需要很大的决心。目前社会医疗机构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与公立医院仍无法比拟,期盼更多鼓励措施出台,让有识之士愿意投入到社会办医,激发社会办医内在活力。
卫健委:解决社会办医机构专业人才匮乏现状
今天首届社会办医招聘会异常火爆,70家社会办医疗机构提供674个职位,招聘2378人。
根据最新统计,网上报名2153人,招聘会今天现场入场人数904人,研究生学历人数205(23%),本科326人(36%)。
求职者中:医师285人,护理266人,医技232人,药学40人。
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透露,按照“融合化发展”的服务精神,在开设规模、会场选择、会场服务等方面与公办医院招聘会完全一致,给予同等待遇。通过模式创新,从以往单纯服务于公办医疗卫生机构转为“公私并重”,吸引更多海内外优秀的专业人才助力社会办医机构发展。
同时,通过方法创新,突破传统招聘会封闭单一的组织形式,开发智能化招聘信息系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服务于招聘单位和求职者。线上报名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现场实况监测,可即时控制人流和开展应聘者人群分析;会后开放电子简历投递通道,延伸招聘效果,提高供需匹配度,跟踪招聘效果,提升人才交流服务能级。
此外,探索机制创新,构建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与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联动合作关系,定期沟通、加强合作,及时了解社会办医机构的人才发展状况,提供针对性的服务项目。开展首次社会办医机构人才需求调研,从务实服务和长期规划两方面着手,着力解决社会办医机构专业人才匮乏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