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污染显成效 和田地区展新貌
徐鑫昌,1940年1月生。1990年至1998年,曾任原中共闸北区委常委,副区长,兼任原闸北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主任,分管城建工作。他在担任副区长期间主管城建工作期间,直接领导了和田地区综合治理工作。
上海和田工业小区(亦称和田地区)位于原闸北区中山北路到柳营路之间,东到西宝兴路,西到共和新路,总面积58.5公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因环境污染而闻名。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十分有意见,经常写信上访反映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对此,市、区两级政府携手,集中力量制定整治和田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的方针政策。和田地区的治理主要分两步走:前期(1986-1995)整治方案以三废处理为主;后期(1996-2003)以深化治理和明确区域功能定位为重点。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和田地区的重污染帽子摘除,一个崭新的生态型和田地区美好形象展现在人民面前。
迫在眉睫:和田地区重污染严重
和田地区原是农田、村庄宅基,夹杂着几家私营和教会办的小厂。1950~1986年,和田地区扩征工业用地48.54公顷,集中染料、化工、印染、电渡、玻璃、搪瓷、仪表等十几个行业55家工厂,与2233户居民、2所学校、1所医院门诊部相互混杂,互为干扰。工厂与民宅用地分别占总面积的71.5%和15.5%。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和田地区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工厂与居民矛盾逐年突出,成为当时上海有名的工业重污染区。
和田地区环境污染的主要缘由,在于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大量工业“三废”。工业三废指的是工厂生产排出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在55家厂中,37家有明显污染,其中化工、电镀各9家,为较大污染源。尤其以染化一、二、三厂,上海香料厂、化学原料厂(敦煌化工厂)、洗涤剂三厂、搪瓷瓷釉厂为污染源重点。污染负荷占小区总量的70%,年排放工业废水941.9万吨,排入水体有毒有害物4438.1吨,化学耗氧量4938吨。废水总量只有14.9%经过处理,达标率仅6.4%。此外,小区年排放废气1543万标立方米,其中燃烧废气579万标立方米,工艺性废气964万标立方米。“三废”污染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使得当地居民苦不堪言。
和田中学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原和田中学在和田路1200号,占地面积23亩。学校四周有染化一、二、三厂及上海香料厂,这些厂日常的废气污水排放量非常大,造成学校周围及学校内的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校师生天天闻到这些工厂排放出的浓烈气味,天天看到这些工厂排放出五颜六色的污水流到校门前的柳营路河里。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生活,和田中学的学生多患有鼻炎、咽喉炎等呼吸系统疾病,造成该校参加征兵体检的学生无一合格。学校有老师因此患上了乳房癌、膀胱癌、直肠癌等各种不同的疾病。此外,污染工厂的“三废”排放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育设施的使用。由于学校气味过重,无论冬夏,无论是上课还是休息,教室的门窗只能始终紧闭。即使这样,师生们还是要戴口罩来上课。学校的教学楼外立面和水泥操场地面因为长期受到废气腐蚀变得凹凸不平,而且立面和地面的原貌被各种五颜六色的粉尘所覆盖,学生无法进行户外活动。教室的玻璃窗也被废气腐蚀发毛,见不到阳光。遇到下雨天,学校内到处积水,水面上漂浮着一层油污,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师生们只能蹚水到教室上课。
除此之外,"三废"排放导致当地居民晾晒的衣物往往污染变色,晚上不少居民居然要戴着口罩睡觉;小区大气环境恶化,植物成活率低,采集无花果、悬铃木、罗汉松、雪松等叶片检测,铅、镉、铜、锌和氟含量均超过西郊公园同类样品,雪松重金属含量超过对照组8.4~26.2倍,悬铃木含氟量超过对照组176倍;小区内市政设施薄弱,排水能力不足2.2秒立方,每逢雨季小区内大片积水,导致废水泛滥,污染扩散,工厂停产,居民遭殃。
这些综合性的环境问题困扰着居民的日常生活,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健康。当地居民有段顺口溜:“谈家弄里工厂多,‘三废’危害家家有,阴沟堵塞水不通,几点小雨成河流,黑砂白粉满天飞,黄龙黑龙空中舞”。和田地区的重污染治理迫在眉睫。
积极应对:市区携手共同治理
面对和田地区日益严重的环境形势,政府高度重视。1969至1975年,为改善和田地区环境,市城市规划设计院两次制定区域改造计划,但都未实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市委、市政府十分关注和田地区的改建工作,有关部门一直在探求切实可行的改建规划。1985年根据市政府领导的意见,由市计划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建设委员会,环境保护局、化学工业局、轻工业局、市规划建筑管理局、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闸北区政府等组成和田工业小区综合整治规划小组,经过半年的努力,提出了和田工业小区综合整治规划研究报告,编制了《和田工业小区综合整治规划》,受到市政府有关部门、工厂主管单位和专家们的好评。在此基础上,市规划建筑管理局在1986年4月提出了《和田地区综合整治规划意见》。该规划包括疏散、迁出污染严重的工厂;动迁受“三废”严重危害的居民;改建道路、下水道,建立集中供热系统;增加地区绿化,改善环境;合理调整用地,积极搞好“三废”就地治理等综合整治措施。市里要求力争在“七五”期间基本消除和田地区的环境污染,使该地区建成为布局合理、环境整洁、设施配套、交通便捷的新型工业小区。八五期间要求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市政府十分重视和田工业区改建的实施工作。《规划》实施期间,时任市长江泽民十分关心和田地区的治理改造,把和田地区综合整治工程列为1986年、1987年市政府实事工程。朱镕基在任上海市长时,亲自批阅和田地区居民来信,对综合整治工作批示:“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解决。”吴邦国、黄菊关心和田地区整治,亲自听取汇报,批示有关部门抓紧治理。徐匡迪市长曾以市人大代表身份和广大代表一起提出了要加快和田地区整治的议案,加快整治改造工程进展。倪天增副市长在任期间直接主管整治工作,对整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一拍板。时任副市长夏克强担任和田地区综合整治规划领导小组组长,统筹全局,解决实施中的难点。蒋以任副市长上任以后,第一个现场会就在和田地区召开,及时解决了工厂搬迁的难点,加快了工程整治的进度。市、区人大代表多次检查督促、积极呼吁,全力支持政府工作。为了统筹和田工业小区的综合整治工作,闸北区政府也相应成立了和田地区综合整治办公室,会同区环保局具体负责实施。区领导多次深入基层了解动迁工作及工程建设进度,倾听群众意见,凡本区能解决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
在市、区两级政府牵头、各部门通力配合,密切合作下,经过近1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政府投资近10亿元,和田地区的综合治理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首先, 1993年,敦煌化工厂、上海香料厂、洗涤剂三厂、搪瓷瓷釉厂等重点污染工厂分别并入相关工厂,迁往桃浦工业区,染化二厂除保留物理性生产车间外,主厂区拆除,染化一厂、三厂迁往浦东。其次,受“三废”危害严重的居民动迁工作积极落实。据统计1986年、1987年落实搬迁近300户居民。同时土地调整工作结合各厂基本建设项目逐步展开,搬迁和田中学,合理调整绿化隔离带内的工业、居民用地。第三,和田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每年减少废水排放量384.5万吨(约占整个地区废水排放量的42%);减少废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603.54吨(约占整个地区排放量的84.8%)。氯气、氯磺酸、氯苯、氟化物、甲胺、乙萘酚、丙烯醛等主要污染物不再危害当地居民。以解决有害废气及噪声为重点的污染源就地治理计划基本完成,粉尘、噪声危害与当地的积水现象大大改善。由于产品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并结合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利用外资,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田地区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田工业区改建方案体现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
1995年6月5日,市政府在闸北区召开了“和田工业地区综合整治总结大会”,时任市长徐匡迪、副市长蒋以任、人大副主任孙贵璋等领导出席了大会。在大会上,徐匡迪宣布:“摘除和田地区工业重污染的帽子”。
深化治理:建设生态型综合地区
和田地区这一阶段(1986-1995)在综合治理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对污染企业主要是搬迁、改造,关停的污染源生产企业(生产线)不多;在机制上规划、配套政策以及整治工作机构的层级不够;整治方案以"三废"处理为主,尚无明确的区域功能定位的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不够清晰、力度不大;投入资金受限于当时的财力而明显不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动作不大;部分污染源的整治尚未从根本上解决等。所以徐匡迪市长在宣布摘除和田地区工业重污染的帽子的同时提出“要加强和田地区的进一步深化治理”。根据市领导的指示,市建委与闸北区政府共同制定了《和田地区深化治理规划》,由胡延照等有关专家共同审评,于1996年1月经市规划局批准,和田地区开始进入深化治理阶段。
1996年11月22日,时任副市长夏克强受徐匡迪市长委托召开专题会议。会上,确定了进一步深化治理措施的配套政策,并决定建立和田地区深化治理联席会议,市政府副秘书长黄跃金为召集人,市计委、市建委、市经委及市规划局、市房屋土地局、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电力工业局、市住宅发展局、闸北区人民政府等领导为联席会议成员。2000年初,因黄跃金另有重任,由副秘书长吴念祖接任召集人,并增加了市绿化局、市城市交通局、市交巡警总队等单位领导参加联席会议。联席会议下设上海市和田地区深化治理办公室,主要职责是负责和田地区整体规划的组织实施、开发管理、污染控制和协助有关方面做好环境整治工作;大型市政公建基础项目的实施包括筹集资金、使用与管理;并根据市联席会议精神和区政府的意见,参与所辖区域内的重大问题协调等。在此期间,各部门认真贯彻“抓源头、治污染”,坚持以法治脏乱、以开发治脏乱、以播绿治脏乱、以组织开拓市场治脏乱的工作指导思想作为具体抓手。
在联席会议的领导下,开展了和田地区深化治理工作。继续搬迁10家有污染的工厂,同时不断对1996年的《和田地区深化治理规划》作出调整。1998年5月经市规划局批准确立了《和田地区深化治理调整规划》。《规划》依据其地域及历史基础,将和田地区定位为商贸为主、居住为辅、并保留一定城市型工业的商贸居住综合小区。
经过几年的实践,随着上海经济与城市建设的发展,上海商贸区域的重新划分,对商办建筑的控制规定以及住房制度改革配套政策的出台,城市居住建筑需求迅猛增长。这些实际问题促使政府开始思考1998年《和田地区深化治理调整规划》的不足。政府对地区的改造、用地功能的调整指导在一定历史阶段必须与市场的可容性相结合。后来的第五次联席会议认为,1998年的《和田地区深化治理调整规划》与市政府建设新的生态型大都市、营造优美居住区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提出了重新修订调整规划。经过调查研究及专家论证,拟定了调整规划方案。2001年2月15日,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时任副市长韩正专门听取了规划调整的汇报,并就规划修改问题作出指示。在调研的基础上,市、区有关部门经过反复磋商、多次谋划,最终确定和田地区新一轮改造方案。2003年8月,得到市规划局批准。
此次规划调整首先是重新确定地区的功能定位,从原“商业繁荣、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新型商贸居住综合小区”改为“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生态型、信息化居住商贸综合小区”。将居住定位为地区第一功能,在大幅度压缩工业用地、适量减少商贸用地、增加居住用地的同时,大量增加了绿地。具体的内容和布局即“一个中心两轴三片”。“一个中心”是以和田地区新拓宽的西藏北路和陈家宅路的东西两个路口为中心。此两处路口为两块绿地,合计面积在5000平方米左右。“两轴”是以西藏北路作为城市的次干道,而与之交叉的陈家宅路作为地区内居民的生活性的、具有休闲功能的街道,由此以西藏北路和陈家宅路交叉的中型绿地为点缀,作为和田地区的两个中轴。另外,沿陈家宅路向东直至平型关路,与平型关路交叉呈“丁”字形,而沿着平型关路向南一直到中山北路口,是地铁m8号线,方便了地区的交通出行。“三片”即一片是居住区,占和田地区面积的60%;一片是大型绿化区,位于和田地区的东西两面,东侧为西宝兴路沿线大型绿地,西侧为共和新路沿线大型绿地,两块面积约7万多平方米;还有一片是保留部分工业园区,其中一部分是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无工业污染的企业,一部分是作为工业产品展销、交易的场所。
《规划》最大的亮点是绿化,其特点是以“环、块、点、轴”相结合。“环”就是整个和田地区的四周被绿环所包围;“块”即位于西宝兴路、共和新路的两块大型绿地;“点”是和田地区内居住绿地分散点与小区四周成片公共绿地的融合;“轴”就是在东西两块大型绿地之间的俞泾港路两侧建设一条绿化长廊,连接两块绿地,与道路两侧的居住小区内的绿化相融合。这些绿地与过去“三废”工业污染严重的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外,此次规划调整充实了环保与环卫的内容,对地区的气、渣、水、尘、声的监测控制标准和监察执法设施的设置,污染垃圾的分类收集、运输线路管理措施从规划上给予保证。一个地区的环境还必须包含和反映其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针对和田地区的特点,在中心绿地建设了历史文化廊,浮雕壁、造型雕塑以及模拟镌刻等设施,用来展现今日和教育后代。
深化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和田地区逐步引进了多家开发商。如黑龙江农垦局、福建中福集团、黄浦区住宅发展局、申地房地产公司等10多家开发企业,还引进建造了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办公大楼。建设了“一个站、一条路”。“一个站”即由市财政投资建设的俞泾11万伏变电站,共投资6.9亿多万元;“一条路”就是西藏北路北端辟通、拓宽工程,总长度600米,总投资7100万元,其中有市政府、市建委补贴3000万元,在2000年12月正式通车。
美好憧憬:和田地区明天更美好
和田地区的整治改造,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人民政府为人民”的良好形象。不少老居民说:“这条路宽了,房新了,地绿了,污水不见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居住区就在我们面前。”一位老人动情地说:“共产党把我们从三座大山压迫中解放出来,现在又把我们从‘三废’污染中解放出来,我们是‘解放’再‘解放’,‘翻身’再‘翻身’。”
2003年市政府副秘书长洪浩担任和田地区联集会议召集人,2004年初实地查看了和田地区深化治理的情况。鉴于和田地区综合治理任务已基本完成,2005年1月经市领导同意,决定撤销市和田地区深化治理联集会议制度,市和田办划归闸北区领导,其零星污染企业的搬迁、环境建设等后续治理任务由闸北区政府组织完成。
历经十几年的“三废”整治和深化治理,不但改变了和田地区的环境面貌,更改善了原和田地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居民从原来重污染地区搬迁到了环境优美的三泉小区,宝昌路小学改为青云初级中学,学校周边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相信和田地区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