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宝山罗泾镇:一针一线一块土布勾勒出深闺里的摩登时尚

2018-11-23 14:00:34发布47次查看
  今天带您走进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罗泾“十字挑花”
一针一线一块土布,看似简单的飞针走线,却能在平凡朴实中挑出头巾、肚兜甚至包袋等各种物件。2007年,十字挑花这个具有传统手工制作的技艺,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充满乡土气息的十字挑花头巾,被国际民间艺术组织荣誉副主席伊廷称为中国式的“简爱帽”。
“挑花”是过去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工艺,因其以布的经纬结构进行制作,又被称为“十字花绣”“十字挑花”。
过去,“十字挑花”在罗泾镇是十分常见的生活用品,日常劳作中,妇女习惯用头巾兜头,夏天防晒,冬天保暖,在田里干活也可以防尘。罗泾地区用土布制作的头巾基本都是棉线本色,为讲究好看,就配以花纹,当地人讲用色线“游花样”,从最初的随布纹经纬游走花样,逐步形成了现在传承下来的挑十字花纹饰,形成了罗泾镇流传下来的“十字挑花”技艺。
近日,罗泾十字挑花被评为“2018年宝山区优秀民间社团自主发展基地”称号。
传承培养更多爱好者
罗泾“十字挑花”清丽淡雅的气质、浓郁的地域文化内涵,及原生态的乡土文化底蕴,体现了艺术审美和社会文化的双重价值,于2007年被选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更好地传承推广罗泾十字挑花,自2013年起,罗泾镇依托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成立了罗泾十字挑花工作室,常年对公众开放,现到现学,还将传统技艺送进社区、送进学校、送进企事业,免费义务为各行各业的挑花爱好者传授技艺,以点带面,以老带新,弘扬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经过近几年的集中培训与技艺传授,罗泾十字挑花文化不断传播,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喜欢挑花的人越来越多。
寻找当地“挑花”技艺成熟的老人,成立罗泾“十字挑花”社团,每月组织一次“挑花”活动,每年举办一次“挑花”大赛,确保“挑花”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陈阿婆介绍,粗略算下来,大大小小的挑花绣品,她一个人一年能挑500件,十几年来,几乎天天挑花,绣品得有几千件了。看到这些精致的绣品,我们很想买几个回家摆弄。可是负责人却说:“阿婆们的挑花作品大都作为外事合作、用在民间艺术交流中,代表宝山的非遗赠送给国际友人,少数绣品在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可以买到。”瞬间感觉“高大上”啊!
第十届国际民间艺术节期间,国际民间艺术组织荣誉副主席伊廷、国际民间艺术组织亚太区执行秘书长文亨硕参观罗泾“十字挑花”时给予高度评价,他们把“兜头手巾”戴到头上,说:“这是中国式的‘简爱帽’!”“十字挑花”负责人幸福感爆棚,骄傲地说:“罗泾村姑走向世界了!”
中心负责人介绍,中心在洋桥村、塘湾村和花红村设立区级授牌传习点,在宝虹家园、宝悦家园定点开设培训班,便于村居喜欢“挑花”的人学习。待她们技艺精湛、绣品精细后,再吸纳入社团。今年,花红村的钱千红阿婆刚刚从传习点升入社团,能够在社团“挑花”、提高技艺,钱阿婆开心地合不拢嘴。中心还在塘湾村、新陆村、合建村设立新农村建设展示点,专门设立展示柜供大家参观,还在睦邻小镇等建筑物上印上“十字挑花”元素。
2016年,罗泾十字挑花推广中心结合非遗进校园和两纲教育走进罗泾中学,开设“十字挑花”校园传习点。每个周五下午,传承人陈育娥带领挑花团队到罗泾中校上课,从“十字挑花”的文化到技艺,一一悉心传授给师生,让非遗之花,在师生中绽放。短短三年时间,罗泾中学的学生在各种展示、比赛活动中均以优秀成绩和较好的社会反响交上了满意答卷。
授课模式上,校园传习点做了相应调整,改变以往注重基本针法技艺的传授教学,把重心放在非遗文化的传播上,积极调动同学们在作品研发上的创造力,老师做辅助指导,以同学为中心,设计、制作自己的个性化作品。初三女生严谨和一对双胞胎姐妹非常喜欢“十字挑花”,她们多次跟随社团参加“挑花”展示活动,并向同龄人分享“挑花”针法和收获。
创新衍生时尚文创品
“心中有形,眼里有活,手上有工”,是老一辈挑花者的箴言。罗泾十字挑花画面简洁、唯美、抽象,不绷架,不在布上打样,全凭经验与技法于土布上直接挑制花样,并合理组合在日常生活用品上,一些熟练的艺人连样子也不用参照,凭自己的记忆或构思,随手便能将图案挑出来。同样,“耐心、细心、静心”是必须具备的元素。
陈育娥阿婆是罗泾十字挑花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十字挑花技艺的主要传授者。对十字挑花技艺年轻一代的培养,是她心中最大的牵挂。
39岁的郑晓蓉是陈育娥的得意门生,她是罗泾媳妇,于宝山、罗泾两地生活。郑晓蓉说:“与城市快节奏的生活相比,更喜欢罗泾乡村生活的惬意与朴素”。正是由于心中归于故土与传统的情结,郑晓蓉对十字挑花的热爱随者时间增加而愈加深厚,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花痴”般的“执迷不悔”。陈育娥另一位得意门生杨海燕,颇具典型江南女子的温婉与柔情,她用一双巧手将老师多年的挑花精髓与要义如实记录。
如今,两位得意门生与老师陈育娥一道,将课堂开进街道、社区、中小学课堂,公益免费传授挑花技艺,将古老技艺带入当下生活,希望能有更多人发现十字挑花独特的美,从而弥补时代环境变迁所造成的技艺与生活的割裂。
“见人见物见生活”,罗泾十字挑花源于生活,如今仍需服务于生活。郑晓蓉和杨海燕在努力延伸十字挑花传统美学价值的同时,尝试体现创意时尚的现代生活方式及理念。她们带领着20余人的团队,短短几年里,开发了一系列挑花衍生文创品,如锁匙扣、车挂件、杯垫、抱枕、手提包、首饰、装饰画等。她们的作品屡获创意大奖,并多次在海内外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进行展演。
今年4月中旬,非遗跨界音乐剧《白蛇惊变》于上海虹桥艺术中心首度惊艳亮相,核心亮点之一便是非遗元素的大范围、深层次融入,其中许仙造型所使用的腰带,便是罗泾十字挑花的一次华丽亮相。仅仅85厘米见长的图案区域,郑晓蓉每天连续十小时挑绣,用了十个工作日才赶制完成,陪伴着“许仙”一直走到了中国文化部“文化遗产日”于恭王府举办的2018“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上。
2017年,“一带一路”先锋论坛举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热议话题。新传承人杨海燕以“十字挑花”技艺创作了《“一带一路”》。绣品上,古丝绸之路在前,西域戈壁间穿梭骆驼货物运输队,展现当时的热闹景象;如今的“一带一路”蓝图紧随其后,从古建筑到高楼栉比繁荣城市,两者巧妙地融为一体,让人印象深刻。杨海燕说:“无论是丝绸之路还是‘十字挑花’,都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是经典、精华,我们有很深的敬意在里面。”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