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通讯员施嘉奇、记者刘轶琳11月22日报道:上海首家中华医学会中国食管胃静脉曲张诊治规范基地近日落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专家呼吁,更多医院应普及和推广标准化的内镜治疗方法,及时有效救治更多消化道大出血的危重患者。
小小的瓜子仁差点让家住杨浦区5岁小朋友张馨(化名)丢掉性命。这一天,她从爸爸那里撒娇讨来瓜子仁,没吃两口,就感觉胸口不舒服,随后腹部鼓涨起来,紧接着一个恶心一大口鲜红的血喷了出来,接着一口接一口,大约吐了有小半脸盆的血。120急送入新华医院急诊后,经医生诊断,小张馨患的是肝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而导致他呕血的罪魁祸首极有可能是这个病的严重且常见的并发症——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消化内镜诊治部的内镜医生将内镜插入食道,就见四条曲张静脉犹如蚯蚓般盘曲着,随着内镜的深入,曲张静脉慢慢变粗,变大,逐渐呈现出串珠样模样,最后一个个红色静脉瘤映入眼帘。如果更多的静脉瘤继续破裂,张馨小朋友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因大出血而危及到生命。“立即上套扎器,做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在规范的操作下,内镜医生精准地给小张馨做了食管静脉曲张的皮圈结扎治疗,血止住了。一周后,小张馨接受了胃镜复查,原来凸起的静脉瘤变成了疤痕,消除了大出血的隐患。
消化内镜诊治部主任徐雷鸣说,食管胃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较为常见,也是极其危重的并发症之一,患者会在短时间内丧失大量血液,继而发生休克甚至死亡。每年有5%-15%的静脉曲张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未经治疗的患者一年内再出血率高达60%,死亡率达50%。
徐雷鸣说,尽管内镜设备在各个医疗机构中均已普及,但能够开展此类治疗的医疗机构并不多,能够规范化施治的更少。近年来,新华内镜中心通过内镜下的规范微创治疗,救治了众多危重和疑难患者,最小的仅3岁,最大的到90岁。
作为上海首家中华医学会中国食管胃静脉曲张诊治规范基地,2018年10月新华医院同时牵头成立了食管胃静脉曲张专病诊疗联盟,来自上海29家二级和三级医院参加了这一联盟。
相关链接:
什么是食管胃静脉曲张?
门静脉系统是肝脏的机能血管系统,收集了消化道的血液,携带丰富的营养物质输送入肝脏,在为肝本身的提供代谢能量外,还合成新的物质,供给全身组织的需要。该系统主要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同时它有许多小的侧枝循环,其中一个重要侧枝就是胃冠状静脉。食管和胃底的静脉的血流就是通过胃冠状静脉进入门静脉。因此任何原因,肝脏或者其周边脏器病变造成流入门静脉系统的血流压力升高就会造成所谓的门静脉高压。
随着“下游”的门静脉的压力升高,食管和胃底的静脉血“流入”不畅,静脉血管逐渐增粗变大,从食管和胃底的粘膜下逐步凸向食管腔和胃腔,从而形成食管胃静脉曲张。
大部分患有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患者会有原发病的表现,通常皮肤晦暗,皮肤或巩膜黄染,皮下或黏膜有出血点,面部、颈部及上胸部出现蜘蛛痣,肝掌(在大拇指和小指的根部的大小鱼际处皮肤出现了片状充血,或是红色斑点、斑块,加压后变成苍白色),患者常常伴有疲倦、乏力、食欲不振、消瘦、腹泻等,在成人女性患者会伴有月经不调,男性患者则伴有性功能低下、乳房发育等内分泌紊乱表现。同时也常伴有门脉高压症的其他表现,患者有腹胀不适、下肢浮肿、体重增长、腰围增加、腹部隆起等腹水和水肿的表现,脾肿大患者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牙龈、皮下及黏膜出血是常见的症状。
而在儿童,虽然临床表现与成人一样,但也常因为表述不清或者原发病症状不明显,经常会以凶险危重的呕血作为首发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