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五年来,上海自贸区在建设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以及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即日起,东方网推出特别报道,回望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制度创新。
东方网记者朱贝尔11月20日报道:位于上海自贸区张江片区的亿通公司,有一面巨大的电子显示屏。通过上面闪烁的数字和光标,可以实时监控上海口岸业务情况以及船舶坐标位置,这就是上海自贸区在全国首创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是上海自贸区一项极具特色的制度创新,以“一个平台、一次提交、结果反馈、数据共享”为原则,企业一次性递交所有材料,监管部门也通过一个平台将结果反馈给相关企业,实现企业与监管部门之间、监管部门相互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国际贸易相关手续的“一网通办”。
自贸区有不少船舶进港,进出港都得办理手续。过去货物通关或船舶进出港时,企业需要对接多个口岸监管单位,要提交大量重复的数据和材料。现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改变了以往部门间无法打通的“痛点”,通过在线办理,流程由“串联”变“并联”,并通过电子签章,网络送达,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办理时间由2天缩短到2个小时,实现了从“人跑路”向“信息跑路”的转变。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自2014年依托上海电子口岸启动建设以来,当前3.0版本已走向深化,目前包含货物进出口、运输工具、资质许可等10个功能版块,对接了海关、海事、边检、税务、外汇等22个部门,已服务27万家企业。
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朱民介绍,在高标准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方面,上海自贸区将形成覆盖口岸通关、港口作业及物流运输等一口式、全流程业务系统,23个相关部门和单位实现数据协同和简化。目前,上海口岸货物和船舶申报100%的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办理。
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申卫华透露,下一步,上海自贸区将上线“自由贸易协定优惠关税应用服务系统”,帮助中小企业享受优惠关税,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同时以高标准便利化措施促进经贸合作,在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拓展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成员范围,探索推进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与更多的沿线口岸进行信息互换与服务共享。
图片说明:国际贸易“单一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