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纪念宋庆龄诞辰125周年 上海至今留有她的温度

2018-11-16 15:31:57发布67次查看
  原标题:纪念宋庆龄诞辰125周年,她是上海的女儿,这座城市至今留有她的温度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伟大女性宋庆龄同志诞辰125周年。宋庆龄是上海的女儿,她波澜壮阔的一生,与上海这座城市紧密相连。上海是宋庆龄出生成长的地方,也是她从事革命活动、致力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建设事业的重要地方,更是她毕生眷恋的家乡。
11月16日,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会同本市相关机构团体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举办纪念宋庆龄同志诞辰125周年主题系列活动。“海上琼英国之瑰宝——宋庆龄与上海”文物特展揭幕同时,《孙中山宋庆龄上海史迹地图》正式发布。
《西行漫记》的第一位中国读者
“海上琼英国之瑰宝——宋庆龄与上海”文物特展主题中的“琼英”取自宋庆龄的印章,是她的曾用名,“国之瑰宝”则是周恩来总理对她的赞誉。此次展览是全国首个以“宋庆龄与上海”为主题的大型文物展,共展出展品350余件,其中文物200余件,历史照片和资料150余幅。展陈的文物等级高、品类多、数量大,有30余件文物系首度公开展出。
“琼英,美石似玉者,人君之服也。”展览主题中的“琼英”取自宋庆龄印章,是她的曾用名。
展览围绕宋庆龄在上海的活动轨迹展开叙事,通过精选的宋庆龄历史照片、信函文稿、著作宣言、主办报刊、藏书唱片、衣物首饰、生活家居用品等珍贵文物,辅以宋庆龄原声讲话、国务活动视频、人物访谈口述视频、寓所场景复原等,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现了上海对她人生的深远影响。
展览共设3个展区,分别为“成长在上海”、“奋斗在上海”、“永远在上海”,依次讲述了宋氏家族在上海孕育而生,宋庆龄在上海独立走上政治舞台以及宋庆龄极具海派特色的生活习惯,体现了她伟大光荣的一生根植于江南文化、彰显于海派文化、奉献于红色文化,是这三种文化融会贯通、合为一体的人格典范。展览还设有“宋庆龄在上海印迹”地图、“宋庆龄在上海大事记”两个独立板块和观影区,并免费向观众开放,展期持续至2019年1月6日。
宋庆龄大学毕业证书
孙中山、宋庆龄在上海寓所与亲友的合影,后排左起为孙中山、宋庆龄,后排右起为孔祥熙、宋蔼龄、宋美龄。
孙中山、宋庆龄在莫利爱路29号(今香山路)寓所的合影
哪些宋庆龄物品难得一见?“成长在上海”部分展出了宋庆龄赴美留学的护照,参观者可以详尽了解护照上填写的中英文详细信息,了解这份护照如何历经转辗被发现,又漂洋过海再度回到上海宋庆龄故居的故事。
宋庆龄赴美护照正面。1907年,宋庆龄通过了清朝官方的出国留学考核,成为中国首批公费留美的女学生之一。
“奋斗在上海”部分有一本宋庆龄藏书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题赠的《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又译《红星照耀中国》)。斯诺在扉页写下:“送给勇敢的革命家庆龄同志,你是中国第一位鼓励我写作此书的人,而且是此书的第一位读者。对书中的不妥之处请见谅。”1936年6月,斯诺在宋庆龄与中共党组织的牵线和帮助下,前往陕北根据地访问红军和中共领导人,历时4个月。1937年7月,斯诺根据这次采访写就《西行漫记》一书,向世界真实而客观地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政权和工农红军长征等情况,引起轰动。1937年10月,斯诺将此书题赠宋庆龄。宋庆龄是中国首位鼓励他写此书的人,也是这本书在中国的第一位读者。1972年斯诺逝世后,宋庆龄在纪念文章中特别提到此书,称:“从那时到现在,他的这本书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这对他来说是最恰当的铭词。”
宋庆龄曾使用过的英文打字机,她用这台打字机协助孙中山工作,整理文稿。
毛泽东周恩来亲笔信邀请北上
上海是宋庆龄从事革命活动和居住时间最久的地方,是她和许多革命者、爱国进步人士,以及国际友人频繁交往,并率领人民大众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的“前沿阵地”。“奋斗在上海”部分还展示了《中国的自由与反战斗争》文稿、《中国呼声》杂志、《救国入狱运动宣言》、上海文化界人士致宋庆龄签名册、1946年周恩来致宋庆龄信、《关于促成组织联合政府并呼吁美国人民制止其政府在军事上援助国民党的声明》文稿、1949年毛泽东和周恩来邀请宋庆龄北上函、《向中国共产党致敬》手稿等文物原件和复制品,无一不凸显宋庆龄的高风亮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中国人民对她的钦佩景仰,以及她对上海这座英雄城市革命事业的巨大影响力。
1949年6月,毛泽东和周恩来分别写给宋庆龄的亲笔信是两份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文物复制品,来自于中央档案馆。说其特殊,是因为这两封信的内容揭示了宋庆龄为何同意北上共商国是,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的重要原由。
1949年,宋庆龄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讲话
1949年5月27日,宋庆龄在上海迎来解放。6月15日至19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今北京)召开。中共中央为邀请宋庆龄北上共商国是,委托邓颖超专程携毛泽东、周恩来分别给她的亲笔信,至上海谒见宋庆龄。毛泽东和周恩来都十分谦虚地在信中称她为“庆龄先生”,毛泽东在信函中写道:“重庆违教,忽近四年。仰望之诚,与日俱积。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周恩来函谓:“沪滨告别,瞬近三年,每当蒋贼肆虐之际,辄以先生安全为念。今幸解放迅速,先生从此永脱险境,诚人民之大喜,私心亦为之大慰。现全国胜利在即,新中国建设有待于先生指教者正多,敢借颖超专程迎迓之便,仅陈渴望先生北上之情。敬希今日命驾,实为至幸。”
6月28日,邓颖超携信抵沪谒见宋庆龄,宋庆龄阅信后,慨然接受中共中央的邀请,决定8月启程北上。宋庆龄一直把这两封信珍藏在上海寓所的文件柜中,直至她逝世后,才被清理寓所遗物的工作人员发现,1982年被调拨至中央档案馆保存。
向中国共产党致敬!
值得一提的重要展品还有国家一级文物、宋庆龄《向中国共产党致敬》手稿。1949年6月30日,上海解放刚逾一月,中共中央华东局统战部和中共上海市委在逸园饭店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28周年大会”,邀请上海各民主党派、各界民主人士参加。宋庆龄当时虽身体不适,仍欣然莅会。是日,宋庆龄在邓颖超、廖梦醒陪同下步入会场,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庆祝会首先由陈毅市长致词,致词毕,陈毅请宋讲话。宋庆龄因是抱病出席,就请邓颖超代为宣读题为《向中国共产党致敬》的祝词。展出的这份手稿便是宋庆龄为大会发言而亲自撰写的祝词,上面有几处她亲笔改订的词句。
宋庆龄这样写道:这是中国人民生活中的一个最伟大的时期。他们的完全胜利已在眼前。向人民的胜利致敬!这是我们祖国建设和前进的动力。我们的旗帜是“生产”更多的生产。向人民的力量致敬!这是大地上的新光明。自由诞生了,它的温暖和光辉流传照耀到每一个为反动势力所笼罩的黑暗的角落。向人民的自由致敬!这是胜利的高潮,荡漾到每一个口岸。各国的人民运动风起云涌,把我们的力量和他们的合在一起,加强这勇敢的战斗。向全世界民主斗争中的同志致敬!这一次胜利的战士们的力量增加了。他们的英勇无匹。他们的纪律无双。他们的心,同老百姓的心连在一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致敬!欢迎我们的领袖——这诞生在上海、生长在很艰难困苦的路程上百炼成钢、在乡村的泥土里成熟的领袖。向中国共产党致敬!是的,这是一个最伟大的时期——这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里程碑。我们解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地政策的束缚。我们铲除了封建主义。人民正走向新的、更光辉的高峰。敬礼!中国人民革命斗争胜利万岁!
宋庆龄《向中国共产党致敬》手稿
1949年7月2日的《人民日报》以“向中国共产党致敬——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周年”为标题,公开发表了该祝词,文句略有修订。
宋庆龄遗愿选择归葬上海
此次展览文物的选择着重体现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特色,尤其是第三部分“永远在上海”,通过宋庆龄的日常生活起居用品及宋庆龄遗愿选择归葬上海的照片等,集中展示了宋庆龄对上海的感情,对家乡的眷恋。
宋庆龄的部分化妆品
宋庆龄使用的部分餐具
宋庆龄写给孩子们
宋庆龄晚年曾多次提到她喜欢上海。展出的一封1972年11月宋庆龄致友人邓广殷函,是她从北京回到上海后不久写的。信中,她满怀喜悦地提及:“我刚刚到家,发现气候清爽,我很喜欢……我的小花园很怡人,有高大的樟树,鸟儿在上面筑巢,清晨鸟儿们歌唱。我的管家说它们似乎知道我回家了,一直在歌唱!”
宋庆龄十分喜欢上海寓所的波斯猫,曾专门致函上海寓所管理员周和康,请他关照寓所收养的波斯猫。
展品中还有一张1932年宋庆龄与三弟宋子安在父亲宋耀如墓前的合影。宋庆龄在照片背面写下了“树长万代,叶落归根”八个字,许诺下身后归葬父母身边的愿望。同时展出的还有一封宋庆龄在为管家李燕娥办理后事的过程中写给秘书杜述周的信。1981年2月,跟随宋庆龄五十多年的李燕娥去世,宋庆龄在信中指示要在自己父母的墓旁为李建墓立碑,明确提到“我以后也要埋在那里”,并用下划线标示强调了这句话。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在京逝世。6月4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在上海市万国公墓隆重举行国葬仪式,遵照她的遗愿,把她的骨灰安葬在上海市万国公墓宋氏墓地其父母墓东侧。
宋庆龄的藏书
宋庆龄的八音琴
1962年,宋庆龄在上海家中过年的菜单。以上均为首次公开展出
展览还特意收集了10余段宋庆龄上海口音的原声讲话、国务活动视频,采访了黄宝妹、杨富珍、顾金凤、周和康等多位同她有过交往的人物访谈口述,从多角度回忆宋庆龄的点滴往事。展厅内同比例复原了上海宋庆龄故居的餐厅场景,在空间和时间上相互交融对应。展览吸收了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宋庆龄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联合多家文博机构共同借展馆藏文物和档案资料,是以展览形式呈现“宋庆龄与上海”主题内容的集大成者。
追寻孙中山宋庆龄在上海的49处史迹
孙中山、宋庆龄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两位标杆性伟人,与上海有着深厚渊源,在上海留下了许多重要历史足迹。这些史迹承载着两位伟人的光辉形象、伟大精神和高尚情操,也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沧桑变化,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特有魅力,既是展示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象征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的重要符号。这些史迹同时也是重要的爱国统战教育基地,对于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
16日首发的《孙中山宋庆龄上海史迹地图》确定了49处迄今仍然保存完好的孙中山宋庆龄在沪期间生活、工作和最后安息的故居、旧居、工作机构、重要活动场所和墓地等史迹。49处史迹被分为“故居和墓地”、“工作机构”和“重要活动场所”三类,并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分类明确,让人一目了然。49处史迹主要分布为长宁区3处,徐汇区9处,静安区6处,普陀区2处,黄浦区20处,虹口区7处,松江区2处。其中,位于虹口区黄浦路106号的日本驻沪总领事馆旧址为首次披露其与孙中山的关系。1913年,为争取策动“二次革命”的支持,在日本贵族院议员视察团抵达上海时,孙中山、黄兴等15名中方人士曾应邀参加陪宴。
地图除了收录了49处史迹点的历史介绍和现状照片,也明确标明了它们的文物保护等级,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文物保护点4处,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15处,为日后进一步深化孙中山宋庆龄在上海史迹的研究宣传,开展孙宋史迹的保护工作奠定基础。7个行政区域手绘地图的标识则方便市民按图索骥探寻史迹。
扫描二维码,获取《孙中山宋庆龄上海史迹地图》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