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区域力量助推社区发展 闵行江川党建走过辉煌十年
2018-11-16 13:44:20发布56次查看
2008年,江川路街道党工委根据市委、区委推进区域化党建的要求,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为目标,与11家单位共同组成了江川区域党建联席会议,搭建了驻区单位联系沟通、交流合作和共建联建的平台。一路走来,我们不忘初心、携手同行,截至2018年,成员单位已增加到了27家。
区域化党建对于江川而言,源于三个“需要”。区域整合的需要,需要用党建的“大旗”引领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城市管理的需要,把区域力量纳入党建引领下的社会治理,增强城市管理的精细化、长效化;服务民生的需要,街道必须通过构建区域大党建,共享共用资源,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力量,最大程度上发挥组织效能。
正是以三个“需要”为依托,10年来,江川围绕“党建引领带动社区整体发展”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挖掘服务渠道,进一步对接社会治理,形成了“以需求为导向、以共赢为目标、以‘香樟家园·邻里中心’为平台、项目化对接、品牌化运作、实体化推进”的服务理念,在党建引领下进一步完善平台载体,“多轮驱动”发展前行。
搭建党建平台让“亲戚”变成“一家人”
街道搭建了两个“专门平台”推动推进区域化党建。第一个平台,以成员单位党组织书记会议为主体,明确每年的工作重点,以组织部长(党办主任)季度例会为补充,通过每年1月、3月、6月、9月的4场定期活动和不定期联系走访,沟通江川社区内重点工作、重大项目进程,反馈具体问题,推动复杂工作落地见效;第二个平台以社区党委为主体,以社区代表会议为扩展,吸收上海交通大学、闵行联合发展有限公司、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汽轮机厂等成员单位人员担任兼职委员,扩大区域单位对社会治理工作的话语权和参与度。
通过这两个平台的有序运作,江川区域的企业从“亲戚”到“一家人”,形成了牢固的区域认同感。在此基础上,2016年,街道总结“微公益”、“社会治理”项目的经验,把合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单向输出”转变为“双向输出”,在考虑驻区单位能为社区提供什么服务的同时,也考虑了社区能为驻区单位做些什么,“双清单、双认领”制度应运而生。社区和成员单位共同推出“服务”“需求”和“资源”清单,进一步突出了区域化党建的“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特征。经过两年的扩展,2018年的合作项目已达到共建项目清单125项,区域共享资源清单23项。社区居民和企业人员反映早晚高峰期间交通拥堵,成员单位针对性地提出了“快乐随行一小时”志愿先锋行动项目,大家上下班途中就能看到企业的志愿者在交通要道开展“文明交通”引导。
活动凝聚力量在文化建设上找寻新亮点
在党建引领下,街道着力在文化建设上找寻新亮点。启动“以文化人、以文育德、以文修身”区域单位助力创全活动,以文体活动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为纽带,文化引领风尚、活动凝聚力量、共建推动创建,不断丰富党建内涵、创设工作载体。在继续做好全年文体特色项目外,举办“江川人民看江川”万人行,形成了江川职工龙舟大赛、“金平之夜”广场文化节等品牌项目,通过挖掘滨江文化、工业文化、红色文化等载体内涵和文化价值激发了认同感和自豪感。街道还与党建联建单位一起成功举办了由成员单位冠名的“空间电源杯”2018江川路街道登高迎新、“索广杯”篮球、“三菱杯”羽毛球等各类活动,进一步丰富江川职工的业余生活。
创建江川品牌推动社区治理
江川深化区域共治,推动闵联公司、敏众公司等区域单位共同筹资,在全区设立首家街镇层面的社区发展基金,用于公共服务项目。目前,由区域单位出资建造的4个24小时开放的“城市书房”已与市民见面,到访读者人数已超过15万人次。同时,党建联建单位与党员们一起做实“双报告、双报到”机制,建立健全街道、片区、居民区三级区域党建工作架构,居民区层面党建共建单位已达109家,统筹基层服务资源,到社区报到的单位与居民区党组织结对共建,2591名在职党员以“10+x”社会治理公益岗位为落脚点,依托邻里中心、党建服务站等平台,以组团式运作,点单式服务的方式,开展“区域党建公益行”系列活动,把党建引领下的公益资源更好的贴近居民群众。
江川通过构建区域大党建的模式,带动社区其他驻区单位、“两新”组织和社会组织共同推动社区发展,充分展现了区域化党建在助推社区治理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十年区域党建,结下累累硕果。成绩的背后,是江川人的共同付出,但蓝图的绘制还将继续。
据悉,11月16日,江川路街道将在上海交通大学霍英东体育中心举行“党旗下我们共奋斗”纪念共和国首批工业卫星城6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暨江川区域党建10周年巡礼。江川区域党建的未来,我们共同见证!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