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金山改革开放:1978-2018
2018-11-16 13:05:28发布53次查看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金山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为了展现金山改革开放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和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本栏目采用口述史的方式,记述金山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诸领域中先行先试的改革案例、生动活泼的创新故事、勇于担当的时代人物。稿件由金山区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金山配套上海化工区建设回顾
口述人:姚元熙胡爱民
【口述前记】
姚元熙,1953年9月生。曾任金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兼任金山嘴工业区管委会主任、党工委书记。1997年8月至2001年12月任上海化学工业区金山分区管委会主任、党工委书记。
胡爱民,1951年12月生。曾任漕泾镇党委委员、漕泾工业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漕泾工业区管委会副主任、党工委委员。2000年至2001年任金山区联发办副主任(服务上海化工区)。2001年至2002年任上海化学工业区金山分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金山区漕泾镇党委副书记。
上海化学工业区位于上海市南翼,金山、奉贤两区的交界处,杭州湾北岸,距市中心60公里,是以石油化工为主的开发区。上海化学工业区的开发建设是“十五”期间中国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之一,也是金山区发展前所未有的机遇。根据市政府专题会议即上海化学工业开发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纪要《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化学工业区开发问题》(2000-7)的精神,区委、区政府提出了“服务、配合、参与、延伸”八字工作方针和“一业特强、多业并进”的工作思路,积极主动服务化工区开展各项工作,依托化工区走联合发展之路。
参与前期开发工作
姚元熙: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经济和政治的相对影响力一度有所弱化。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才逐步形成以“四个中心”为目标的发展战略,即建设成国际经济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中心城区以产业升级为先导,先后关闭一大批工业企业,其中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天原化工厂搬迁选址在漕泾八六堤(塘)内,由此拉开上海化学工业区建设的序幕。
1996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决定对漕泾化学工业区进行全方位的开发,上海化学工业区开始正式建设。1996年下半年,上海市政府成立了由29位同志组成的专门工作小组,我当时担任市领导小组成员之一,参与了整个一期化学工业区全部的开发。
对于上海化学工业区的大规模投资发展建设,我觉得主要是有两个需要:第一个是上海化学工业区的建设是作为“四大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进行的,对上海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二个是上海化学工业区的建成是上海化工业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的一个基础工程。上世纪90年代,我国重化工业相比世界同行业来说比较靠后,但重化工业又肩负着为整个化工业下游产品提供基础原料的重任,当时重化工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经济基础的重要指标。所以,当时上海化学工业区与国际五大化工巨头的共同开发建设,是集结了全世界最先进的化工基础产业于一地。
上海化学工业区开发建设期间,金山区全方位参与2000多亿大化工项目投资的前期可行性研究,包含了英国bp95万吨乙烯、德国拜耳、德国巴斯夫、英国ici公司、中法水务等大项目和区内外基础设施建设。我代表金山地方与国内、国际著名的化学专家参与各项目可行性报告的讨论。这些项目从前期一开始选址到最后建成,我们都是提供全方位支持,包括人员接待、技术工程、会务等,随时提供各类配套服务。据统计,从1997到2000年,针对这个2000多亿大化工项目的前期工作,我们金山分区的接待工作就有1.8万人次,包括到化工区勘察、前期调研、外国投资商股东了解进展情况等。为了相互了解,我们多次到欧美投资方公司总部所在地听取他们对地方工作和服务的要求,1998年区委主要领导曾经带队到欧洲考察投资方公司总部。我们还重点考察大化工的环保安全问题,确保金山人民在化工区建成后有较好的生活环境。先后考察了荷兰鹿特丹的大化工区、比利时安特维普的大型化工区周边的环保工作,以及化工区周边政府对化学工业区的检测和监测措施,为我们金山工业区的环境保护积累一些经验。这是前期软件方面的配套工作。
这些都还是相对轻松的,其实最难的还是1996年的围垦工作,这是一期项目建设的基础。1996年10月,趁着冬季小汛,我们对1.5万亩化工区用地围垦,并且要在来年4月大潮来临前完成九六堤合拢。金山区委派我担任围垦副总指挥,配合总指挥如期完成一期任务。当时的总投资是9.6亿,用工量最紧张时调动了五个武装部的民兵力量参与合拢,我也下淤泥里待了一个星期,一起参加挖淤泥,那淤泥都到腰部,大家浑身上下都是泥巴,那时吃口饭的时间都是很紧张的。
从1997年到2003年的上海化工区一期工程,将近3000亿的人民币投资,如此大规模的投入不仅在上海比较少见,在全国也属罕见。
健全组织保障
胡爱民:金山作为地方政府从组织机构“不断不乱”,到建立相应服务,提供全方位配套,在化学工业建设发展壮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金山区配合上海化工区相应成立依托大化工联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我担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专门协调金山区和上海化学工业区的具体工作,解决工程投入、先期筹建以及一些社会问题。比如,在天原化工厂启动化工区全面建设的背景下,当时由漕泾镇一个镇来开展协调服务工作无法满足化工区整个建设需要,因此我们成立了上海化学工业区金山分区管理委员会、中共金山分区党的工作委员会和上海金山临海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临海公司下设工程建设、绿化养护、后勤保障等五个分公司,以经济实体来配套服务化工区建设,真正意义上完善全方位服务。
金山区积极贯彻“服务、配合、参与、延伸”八字工作方针,谋求与化工区联合发展。到2000年上海化学工业区已有一定规模,金山区政府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需要,实施政企分设:区政府成立区联合发展办公室和一个区属公司,致力于专业服务和指导协作。区联发办为更好服务化学工业区,当时由联发办副主任带领7名相关人员组建协调科、经济科两个科室,在上海化学工业区现场办公、贴身服务,这是从组织上作了保证。1998年,金山区委区政府围绕大化工制定了当年的一号文件,并下发全区各部门、各基层单位,统一全区人民的思想,服务大化工的开发,这是从思想上作了保证。一号文件的内容主要是思想上要求全区各个层面认识到上海化学工业区的建设对金山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行动上要求全区人民、各界组织在大化工的发展过程中,做好项目配套、工程配套等工作。以第一个搬入上海化学工业区的上海天原化工厂为例,当时为响应市政府动迁要求,位于市区的上海天原化工厂开始搬迁选址。漕泾镇得知天原厂正在考察的几个地方,其中就有漕泾海边养殖虾塘地块,漕泾镇政府根据当时县政府要求,提前做通有关工作,为迎接天原厂落户,漕泾做了认真准备。漕泾镇政府组建了工作小组,由一个镇党委委员与6名相关人员组成镇化工区协调办。当时,镇两套班子负责商议决定大的方案,镇开发办负责具体事务,同时成立漕泾镇临海有限公司(后称小临海),推进正常经济运行,履行和天原厂、氯碱公司,谈判、接待投资商等事务,并签订2300亩海滩围垦地转让使用协议。
2001年,上海化学工业区的基础建设、组织机构初步完善,区联发办漕泾化工区现场服务工作内容有所减少,区政府将区联发办现场管理机构转到了漕泾镇,并成立上海化学工业区金山分区,漕泾镇变成了一个班子两块牌子,搭建了由镇党委书记担任金山分区主任、镇长任金山分区副主任,我作为镇党委副书记、金山分区副主任带领十几个人为上海化学区配套服务的工作团队。随着上海化学工业区不断扩大发展,区政府继续贯彻市政府有关要求,在组织上切实提供相应的保障和支持。
解难题、攻难关
一个工业区、一个工业企业要生存下来,需要方方面面的条件。化学工业区项目刚启动,金山方面就派了26人拜访厂方、征求意见,提出配套服务的想法和项目。当时,首要问题是解决“三通一平”(即水通、电通和路通,施工红线范围内土地平整),天原化工厂作为第一个项目,搬迁工作困难重重,电、水、路都没有配套跟上。就电来说,原来的电力是周边渔民用以养殖业的微量电量,根本达不到化工区的用电要求和标准,而且化工区需要两路电,在技术上要保障化工区不出现断电情况,后来从张堰变电房拉了一路专线电路,供应化工区必备用电量。
关于用水问题,因为靠近海边,养虾等养殖业就地取材用的是海水,淡水要靠人力挑进去,少量居民用水是来自自来水。当时天原厂和金山分区集资近千万联合开发,新建一个金源自来水厂,寻找水厂取水口就跑了好多地方。双方出资,化工区方面由天原厂提供水质要求和用量标准,漕泾镇负责动员居民开辟水管、水线以及机房选址定位。当地农户不计较损坏农作物的赔偿,克服种种困难,保证了水厂工程按期完成,没有拖延企业开工日期。
最重要的是道路建设,天原厂刚搬到化工区时,没有平整通畅的路,原来只有几条石子路、机耕路,即便外宾参观化工区时也没有一条完整的路。所以当时我们确定要建路,决定开辟一条廊漕公路的延伸段友谊路。建路涉及到土地征用、青苗补偿,但那时很多漕泾农户都不考虑自己利益的损失,大力支持道路建设。路面建设费用由化工区负责,漕泾工程公司负责建设工程,一个月内完成了长达4公里的道路建设。原本需要审批通过后才可筑建,当时特事特办,一边审批一边建设。道路建成起到两个作用,一个是到化工区内的交通确实方便了,一个是地方和化工区沟通的“道路”更顺畅,也给我们地方政府塑造了一个好的形象。
天原化工厂选址还出现过一个小插曲,当时的开工区域积水严重,金山委派区水利部门和漕泾镇施工队伍帮助抽水,用竹垫子修成一条路和平台,通过先铺竹垫、再放黄沙,不间断抽水,保证了开工典礼如期举行。而且,当时的土地是高低不平的养殖虾塘,我们派出几十个员工用推土机填土,通过一层一层压实,连续几十天,直到达标才结束填土工作。上海天原厂建厂完工后邀请外商参观考察,也进一步增强了外商投资信心。
还有就是克服航运交通问题,当时龙泉港、东海港的宽度和深度在适应化工区使用上存在问题,我们想了两个办法:一是新开一条河道的长远计划,另外一个就是在原有河道基础上拓宽和挖深。我们选择了后者,对龙泉港进行疏浚拓宽,由地方政府操作,拆除周边居民河边搭建的许多建筑,建了内河码头。当时老百姓都知道这个化工区项目对当地经济肯定有带动,特别是带动家门口的劳动力市场,所以老百姓很欢迎。工程全长21公里,总投资2300万,历时半年解决了化工区内部物流、内河码头的需求,也解决了水质和航运问题。
当时,上海化学工业区的规划中就有建设铁路的要求,因此化工区的铁路线路也在同期筹建。化工区的物流运输都是大吨位大体量,运输极其不便,我们配合上海铁路局建成了金山铁路支线,作为化学工业区配套专用的铁路线路。铁路延伸至化工区内部腹地,为化工产品的销售、物流、运输打下坚实基础。据统计,在铁路建设时沿线动迁达80多户,基本贯穿整个漕泾镇,当时设了27个道口,安排60多人保护道口,24小时值班,十分密集。虽然现在正逐步减少道口数量,但仍有7、8个道口还在使用。
另外,在联合开发、联合发展上,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化学工业区的开发建设需要一个现场指挥部,漕泾镇就把当时唯一的海星酒店作为化工区指挥部,并派专人做好管理和后勤工作。绿化工程方面当时也是困难重重,因为化工区靠近海边,土质为盐土,种植绿化难度不小。当时区政府通过金山分区委托园林公司专题研究盐质土壤种植绿化问题。化工区土地不仅是盐土,而且每一块地的含盐量都不相同,园林公司经过几十次土壤分析试验,最终克服盐水种植绿化的难题,将绿化种进化工区,使化工区成为国家级园林花园工业区。
化工区因为是新围堤,卫堤抢险、防台风的任务十分繁重,漕泾镇政府专门派人看护,并把漕泾几个水泥预子制品厂和桥梁六公司作为化工区后方基地,方便供应预子制品黄沙、石子、草包等。为了节省抢险运输时间,我们在海边专门建造了十间临时房子,用来备料、抢险,确保有足够物资准备为化工区防台风,漕泾好几个预子制品厂变成了化工区预制品厂。
还有就是化工区内企业五金仓库的零配件问题,化工区的目标是实现“零库存”,这也是上海化工区的一个特色。原来大企业都有一个大型仓库和市场做五金配件,化工区学习国外理念后向我们地方政府提出“是否可以由地方政府组织企业供应五金配件等,只要化工企业有需求,相关人员就能及时送到”。当时我们金山供销社系统接受了这个任务,就在化工区旁建立化工区备用专用仓库,随时供应零配件,一方面减轻化工区的仓库资金压力,另一方面也给我们金山创造了一次供应货源的机会,将金山本土产品直销供应化工区,实现双赢。
在金山和上海化学工业区的联合发展中,双方取长补短,都很有收获。在我看来,一是锻炼了一支队伍,一批金山人在化工区担任了中层干部和管理人员,部分人员进入了化工区创业。二是有效增强金山建筑行业的竞争力,工程中标率大幅度提高。第三,增加了地方税收和就业,繁荣了市场。金山有几十个地方企业为化工区配套服务,既有延伸产品,也有加工后处理。靠近化学工业区周边,也成长了一批物流企业,并最终合成物流园区。但因为化工区搞建设,漕泾镇海边渔民无法下海捕捞,后被安排到化工区做绿化养护和保洁工作,解决了就业问题。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