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沙净、生态宜居的生态岛建设,不仅需要理论探索,还需要深入理解体会世界级生态岛的本质和内涵,梳理当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问题成因和解决办法,进而扎实做好生态环境管理和建设。”去年7月,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王荣昌来到崇明,挂职区水务局副局长,主抓科研课题组织管理工作,同时协助配合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推进、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一年多时间里,通过参与水务部门的具体工作,深入基层调研农村,让我了解到很多在实验室中难以触及的方面,为我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王荣昌表示,他在扎根崇明成长收获的同时,也希望在崇明施展自身所学,为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才智。 王荣昌长期致力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的研究。当前,我国农村每年约有100亿吨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被直接排入江河之中。这些农村生活污水类型包括农家的洗涤废水、洗浴废水、厨余废水和粪便废水等,其中主要化学成分为氨氮、磷等污染物,如果未经处理而排放到周围水体中,会消耗水体中的氧气,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过度繁殖,打破水体生态平衡,进而导致水质恶化,破坏水体景观效果,甚至会威胁居民身体健康。“多年来,崇明扎实推进水环境保护工作,成效十分明显。”王荣昌说,崇明还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多家技术先进、运行可靠的环保企业“进驻”广袤农村,推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造福于民。 “因岗位需要,我也经常会与这些世界一流的环保企业沟通联系,既开阔了眼界,也丰富了自身知识结构。” 挂职一年多时间以来,王荣昌牢记“挂职得挂心,当官要为民”这句话,躬下身子为民办实事。根据崇明提出的出水断面水质不劣于进水断面水质的总体目标,王荣昌一到崇明挂职后,立刻就组建起专门团队,深入基层,全面摸排全区河道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之后,王荣昌潜心思索,带领团队完成了区发展改革委科研课题——“崇明典型河道外源污染全程诊断及水质改善策略研究”的立项工作。王荣昌介绍,这一科研课题,将为今后崇明河道出水断面水质不劣于进水断面水质提供科学依据。目前,该科研课题的相关工作已正式开展。与此同时,王荣昌所在的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也与区水务局紧密联系,通过组织同济大学等高校教授和科研人员参与崇明生态岛建设相关科研课题,搭建起校区共建与合作交流的桥梁纽带,进一步提升区水务局基层单位相关技术人员的调研和科研能力。“这些专家都是经验丰富、眼界开阔的学者,将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带来世界各地生态治理的有益经验。” “好的科研成果不能一直‘关’在实验室里,‘拿’出来实际运用才更有意义。崇明为我提供了一片实验室外的成长沃土,也希望自身所学能为崇明发展作贡献。”一直挂在王荣昌心头的另一件事,就是崇明的水务环境规划。他常说,生态岛建设必须一张蓝图干到底,标准不能降、事往实处干,尤其是村级河道管理,涉及千家万户,马虎不得。为了制定切实可行的村级河道管理办法,王荣昌经常到村里调研,与农民面对面交流,了解不同镇、村的实际情况和面临的问题。“村级河道不只包括村民口中所称的民沟,还包括每村每户门前屋后的小溪、小沟、小渠,管理工作面广量大。”王荣昌建议,要积极推进村级“民间河长”队伍建设,让广大村民都积极参与到村级河道的管理和维护中来,共同保护身边的清清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