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蟹脚痒。一年一度的全国河蟹产业界“奥斯卡奖”再次拉开帷幕,来自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等地约60家单位选送的1400余只河蟹来到上海,参加上海海洋大学第12届蟹文化节暨2018“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
最终,来自上海的雄蟹和来自常州的雌蟹称霸“蟹林”,“蟹王”重406.9克,“蟹后”重349.5克。
据悉,“蟹王”“蟹后”将沿袭历届冠军的“最终出路”——制成生物标本收藏于王宝和大酒店内,供市民大众参观。
由于全国各地河蟹养殖模式与技术的不断完善,养殖水平的不断提升,加上风调雨顺的气候因素,2018年全国河蟹的养成规格大、产量高(稳)、品质好,参赛大闸蟹难分伯仲。
评委们通过观蟹背、辨蟹腹、拎蟹脚、察蟹毛,在可数性状评分表上打分。腹、背部体色和额齿各占10分,侧齿占30分,背部疣状突则占40分,测量“身高体重”通过公式算出河蟹的肥满度。评委介绍说,“河蟹背部以青色、墨绿色为佳,腹部以白色、乳白色为佳,额齿缺刻明显者为上品。”
除了颜值,口感也是重要指标。由食品安全专家、美食家和大厨组成的评委会从视觉、嗅觉、味觉三方面对同时、同锅煮出的河蟹打分。就味道而言,腹部肌肉和第二、三步足肌肉都应该富有弹性、饱满、微甜。
今年,“蟹王”和“蟹后”的重量均为四年来最低,体现个别选拔的“蟹王”和“蟹后”评选逐年淡化,而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成辉带领团队历时10余年选育的中华绒螯蟹新品种“江海21”成为全场热点,目前上海本地蟹从外观、规格、口感、品质等方面均不会逊色于全国其它地区的大闸蟹。
今年蟹文化节的最大特点正是除了为养殖者和消费者牵线搭桥,还建立起了养殖者和科技人员之间的桥梁。值得申城市民高兴的是经过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全体人员和广大养殖户的多年努力,上海本土养殖的大闸蟹获奖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