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历史风貌道路如何做到既有“老味道”,又有“新时尚”?

2018-11-14 5:26:27发布65次查看

  上海的历史风貌道路大多位于中心城区,拥有着深厚文化底蕴,集聚了诸多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和名人旧居,但也因此局限了周边区域的发展更新进程。
在调研过程中长宁规土局发现,如何既能展现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人文情怀,又能激发区域活力和体现精致街区的形象,是历史风貌道路更新研究的重点。
在已经启动了一系列规划更新和改造工作过程中,正面临着解决社会公众不断提升的城市功能需求和传承城市历史文脉之间的矛盾。
区规土局提出建议如下

打通街坊内部的“毛细血管”
许多历史风貌道路沿线以居民生活区为主,这些社区大多老旧,街坊内部道路曲折狭窄,尽端路较多,通达性和开放性较弱。要改变这些历史街坊的格局,势必要盘活这些弄堂道路。
政府部门应大力推进弄堂内影响通行的违法建筑的拆除工作,通过规划梳理,打通街坊内部的“毛细血管”,盘活弄堂道路,整治提升弄内景观环境,为公众提供更多舒适宜人的公共空间,优化街道的人性化尺度,使更新区域从街面向街区纵深延伸。
优化公共开放空间
微观上,在风貌保护道路沿线逐步更新改造的同时,还应重点考虑优化弄堂入口的空间。根据实际区域环境与特色,打造一个舒适宜人的开放式的公共空间。
建议尽量利用现有资源,以最小干预的方式,在不改变社区生活形态的前提下,适当改造、设立一些社区功能性设施,如修整门头,增加座椅、绿植等,从而提供更多的休憩公共小空间,最终形成多点连线的公共共享区域。
宏观上,不但需要对风貌保护道路沿线弄口、绿化等景观要素进行改造,而且应改变以往“大拆大建”陈旧理念,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条件改造的建筑或者空间进行有机更新,通过主动打开围墙,增加绿化等方式,来解决社会公众不断提升的城市公共功能需求,唤醒沉睡许久的城市文脉,将更多公共空间向公众释放。

引入多方参与机制
对于企业而言,在历史风貌道路更新改造过程中,政府提供了空间和机遇,其自然生成创新生态,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重组各类价值资源,从而提升跨界产业间的良性合作,推动旧式街区商业转型;对于居民而言,共同参与规划设计,不但使保护更新工作更加适应社区,还能激发居民的归属感,改变其固有的思想认识,将提升生活品质的美好意愿传达给居民。
因此,政府需搭建平台,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主动引入企业和居民等社会多方参与历史风貌道路的打造更新工作,使之成为一个可持续的、有机更新的历史文化汇聚的场所。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