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大力推进社会救助工作改革创新 打造社会综合救助新格局
2018-11-11 13:38:00发布57次查看
近年来,长宁区大力推进社会救助工作改革创新,坚守民生底线,确保“弱有所扶”,让困难特殊群体共享长宁国际精品城区建设的成果。目前,长宁区共有民政救助对象约6600人,占全区户籍人口1.1%,其中,低保对象4663人。2017年,全区社会救助共惠及52万人次,发放救助金额1.58亿元。
今年9月,经上海市民政局审核报送,长宁区被确定为全国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区。为进一步增强社会救助体系的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和有效性,有效发挥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作用,区民政局主动适应社会救助新形势,注重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努力打造统筹衔接、政社互补、高效便捷、兜底有力的多层次综合救助新格局。一是“优化创新”,完善制度实现救助精准发力。制定《关于完善长宁区困难群体“四医联动”医疗保障制度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政策,加大保障力度,规范操作流程。建设医疗救助一站式信息平台,改进实时结算服务,实施就医动态监管,提升资源使用效能。制定《长宁区临时救助工作操作规程》,进一步细化明确救助对象范围,调整优化审批流程,科学制定救助标准,拓展完善救助方式,有效衔接转移机制,加强资金保障管理,切实提升临时救助可及性和时效性。二是“多元专业”,统筹资源实现救助广泛参与。制定《长宁区关于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福彩金项目、公益创投项目等多种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增加困难群众救助服务的有效供给,实现救助需求与社会服务的有效对接。建设一支由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和居民区救助工作管理人员组成的“救助顾问”团队,为群众提供政策介绍和指导,制定完善适合不同对象特点的服务清单和服务指引,提升社会救助工作针对性。三是“智慧便民”,多措并举实现救助能力提升。建设精准帮扶信息系统,打通内部信息孤岛,促进跨部门、跨层级信息交换共享,构建横向全面覆盖、纵向无缝衔接、业务互联互通、数据实时共享的社会救助大数据库,推动困难群众精准识别、精准管理和精准帮扶。培养、储备“一人多岗、一专多能”的救助服务全能好手,推进“一窗受理,一网协同,一次办成,全市通办,全年无休”制度,完善首问负责、一次告知、即时办理等制度,提高群众办事的便捷度。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