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松江仓城的修缮改造 让人充满期待

2018-11-11 15:18:35发布74次查看
  序言:松江有仓城,悠悠一水间。跨过桥,穿过街,曾领风骚数百年。如今岁月变迁,老屋斑驳,却独有一番古情韵味可以诉说。在“双轮驱动”的引领下,永丰街道用文化唤醒仓城,特作《仓城拾记》,对仓城历史浅作梳理,对一街一石一桥一园分篇探访,其间更有无数风流人物重新拾起,趟过岁月河流,拂去历史尘埃,方见此间动人故事。
本专题系列共计十篇,仓城的历史,仓城的桥,仓城的名街名巷,仓城的名宅老宅,仓城的历史名人,仓城的著名林园,仓城的朝观,仓城的特产风味,仓城的风俗文化,仓城现今的改造,将为你一一道来……
《仓城拾记》系列专题之第十篇
仓城的修缮改造
春潮来时水涨
▲松江市河
冬雪落时苍苍
▲大雪覆盖仓城(航拍/曾子)
时光回溯到公元1433年,古市河的大仓桥南,筑起了一座粮仓。
▲大仓桥头的石狮
从此,这里成为了松江府最大的,漕粮仓储地和漕运始发地。
▲清后期松江府漕运仓城鸟瞰示意图(局部)
这里便是,松江仓城。
五百多年过去,如今伫立大仓桥头,是否还能忆起当初的模样?
▲大仓桥
历尽沧桑的仓城,城垣已远,老街依旧。
▲中山西路
在历年的保护与修缮中,正小心翼翼地寻着历史的文脉。唤醒尘封已久的乡愁记忆。
▲中山西路上的杜氏雕花楼
“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说的是古城松江千百年以来最繁华的十里长街中山路,俗称“东到华阳西跨塘”,仓城便位于这十里长街的西段,因境内建有明代漕运粮仓仓城而得名。
▲大仓桥上俯瞰水次仓关帝庙(又名灌顶禅院)
仓城是明清松江城市发展的重要见证,也是松江府城文化的“活化石”。区域内的文物古建筑数量占据松江的半壁江山,至今仓城内尚存留有大量明、清两代及民国时期的建筑,共有文物保护单位127处,其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区级9处,文物保护点116处。
2005年10月,上海市政府正式批复郊区及浦东新区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开始了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的历程。其中,松江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也位列其间,对仓城的价值描述为:“集中分布了一些以杜氏雕花楼、费晔宅、葆素堂、杜氏宗祠和赵氏宅为代表的有特色的历史建筑和大量保存较好的民居建筑,是一个较完整的具有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区域。反映了松江作为上海历史文化的发祥地的历史风貌。”
2007年2月9日,在松江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主席团第五次会议上,《关于加快推进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和改造的议案》被列为一号议案,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拉开了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改造保护的帷幕。是年,完成《上海市松江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评审等工作,区政府成立仓桥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性开发推进小组和办公室。2008年起,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性开发正式启动。
被誉为“古城守望者”的中国知名古城镇规划保护专家阮仪三教授曾说:“历史街区保护的核心是它的整体历史风貌,应该着重去保护街区的空间格局、街道沿巷沿河的建筑物外观原貌。”在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开发改造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阮仪三教授也曾于2008年到场指导。
仓城的空间格局如何?永丰街道以“一河两街五区”为突破口,拉开了仓城改造的序曲。一河,即松江老市河;两街即中山西路和秀南街。
▲松江市河
▲中山西路
▲秀南街
老城改造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不但要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还要保存构成整体风貌的所有要素,如道路、街巷、院墙、小桥、溪流、驳岸乃至古树等。
▲松江市河沿岸景观
1986年起,政府先后集资修缮了云间第一桥、葆素堂、大仓桥、杜氏宗祠、颐园、年丰人寿桥、费骅宅、秀溪禅院、大仓桥、灌顶禅院、徐氏当铺等古建筑,修旧如旧,恢复原有风貌。
▲大仓桥
▲年丰人寿桥
▲云间第一桥(亮灯夜景)
▲杜氏雕花楼(现辟为松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
▲灌顶禅院(水次仓关帝庙)
▲颐园
▲葆素堂
▲费骅宅(现辟为上海书画院松江分院)
▲杜氏宗祠
▲观音堂(秀溪道院)
▲徐氏当铺
仓城在众多江南古镇中有着独特的风韵,不仅有着“江南人家尽枕河”的水乡意象,还有着“万里南来第一船”的漕运文化;不仅有着“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柔情秀美,还有着“并刀昨夜匣中鸣”的慷慨壮行;不仅有着“秋风起兮思鲈鱼”的游子乡愁,还有着“千古兴亡多少事”的历史缩影。
▲松江市河夕阳晚照
未来的仓城,让人充满期待。
或许,你未曾见过,她旧时的模样。
▲清后期松江府漕运仓城鸟瞰示意图
但在心底,却能唤起根的地方。
▲大雪覆盖下的仓城(航拍/曾子)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