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通讯员汝晶晶11月11日报道:秋日的一个上午,驱车来到金山区朱泾镇慧农村。沿途树木葱郁,河水涓涓,环境宜人,乡间水泥路直通家家户户大门口。只见村民黄雪辉正悠然地晒太阳喝茶,他的老伴陆水华刚从自留地里摘了一篮子小白菜开始理菜,笑着说是准备下午带到市区儿子儿媳家里。
今年67岁的黄雪辉退休前是村治保主任,63岁的陆水华曾是服装厂缝纫工,伴随着改革开放,他们夫妇一步步走上了幸福路、过上好日子。“那时日子苦,记得1978年2月5日我们俩结婚时,村里泥路不好走,只好把被子、三门五斗橱、箱子等嫁妆通过一条小水泥船,从干巷摆渡过来;后来改革开放了,全家一年的收入从三四百元开始,一年比一年多,生活好得多了。”黄雪辉夫妇感慨万千。
图片说明:朱泾美丽乡村
一直以来,勤俭持家的黄雪辉夫妇一心培养儿子读书,如今儿子在市区安了家,小夫妻俩经营一家店。“现在,我每天到老年活动室喝喝茶,前阵子刚外边旅游回来,老伴有时候去带两个孙子,在家也有养老金,我们很知足。”黄雪辉说,这些年,农村变化很大,家家户户都造起了楼房,很多家庭买起了车子,进城买起了房子,村里也亮起了路灯,美丽乡村欣欣向荣。从最初温饱到如今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双提高,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让黄雪辉家有着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同样的感慨来自今年69岁的李德华。上世纪70年代,她家住在朱泾镇西林街一个小阁楼,屋子只有20多平方米,一家4口挤在一个屋檐下;80年代,她家住进了东风新村附近的15平方米平房,烧饭用煤饼炉,没有水龙头,要跨过马路到对面的小区楼道里取水,遇上雨天就非常麻烦;90年代,单位分房,李阿姨一家住进了胜利新村,58平方米的居室,终于有了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2010年,李阿姨又买了一套两室两厅两卫的新房,还有一个院子,宽敞明亮,安静优雅。
图片说明:朱泾镇现代化的居民住宅
李阿姨的搬家史折射了朱泾改革开放40年的城镇建设,正如李阿姨在一篇散文里写道:“改革开放以来,朱泾镇的建设突飞猛进,崭新的小区就像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罗星、胜利、万安、南圩、临源,很多新小区相继建成,从原来一梯八户逐渐变为一梯两户,现在更是有很多高层电梯房以及花园别墅。这四十年来朱泾镇的变化,真的非常大”。
乘改革开放的春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衣食住行也伴随经济的好转演变着。家住朱泾镇胜利新村的潘玉桓夫妇对此也深有体会。潘玉桓夫妇的第一张合照是在1978年时拍的,“那时我特地到店里买了一件的确良长袖衬衫,我们两人去向阳照相馆照的相,也作为结婚照。”而今,潘玉桓夫妇的晚年生活有滋有味。喜欢文艺的潘玉桓报了老年大学的戏曲班,还参加了居民区的戏曲小组、手工编织小组和镇上的文体活动,日子充实快乐。同时,热心的她还是老伙伴志愿者,与3对高龄夫妇结对,用关爱情暖老人心。喜欢看书读报的老伴王自豪在家与阅读同行,成为晚年生活的一大乐趣。
图片说明:朱泾镇区一角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生活的变迁是改革开放40年国家发展的缩影。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金山区朱泾镇紧跟时代步伐,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奋勇争先,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图片说明:美丽朱泾落照湾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感恩城乡百姓生活之美;憧憬未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聚共识,同心协力,共圆美丽朱泾梦。因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