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静安群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回顾

2018-11-9 10:31:04发布58次查看

施文斌
2012年9月29日,“欢庆祖国华诞,喜迎党的‘十八大’——静安‘璀璨星感觉’市民国庆联欢活动”在静安寺广场隆重举行
2007年10月1日,“中国颂”——静安区庆祝建国58周年广场活动暨戏剧大道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在静安寺广场举行
2010年9月30日,土耳其梅赫特尔军乐队在静安寺广场演出
施文斌,1952年6月出生。曾任原共青团静安区委副书记,原静安区静安寺社区(街道)党工委书记,区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区文化局党委书记、局长。在文化局任职期间,亲历了原静安区社区文化、楼宇文化、群众文化事业的大发展。
以经济发展为要,以文化发展为魂,是我在静安区文化局任职期间的工作信条。静安区从“双向”发展到“国际静安”建设,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社区文化、楼宇文化、群众文化、国际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区情的新举措,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我有幸作为这一历史进程的参与者、亲历者,退休多年后再次追忆,感触颇多。
顺应时代发展转变文化工作观念
我是2001年到区文化局任职的,任职期间正处于区文化事业发展稳步推进阶段。区文化建设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出发,夯实基础,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在回头看,当时的很多举措是积极的尝试,努力的创新。正因如此,通过不断积累,才有了越来越好的静安文化发展前景。这个过程要从转变观念说起。
一是从办文化到管文化。原来的文化工作习惯大包大揽,办文化的成分很足,上面热闹,下面缺席。不知如何下手,感觉没有抓手。文化工作的实践告诉我,政府部门要从职能转变中获取智慧和力量。文化工作应该从办文化到管文化,再是做文化。过去,一年忙到头,上上下下有几百场活动,搞得很累,效果不明显。活动浮于表面,上面热,下面不热。问题出在哪儿?细想下来,错在大包大揽,没有发动群众,没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所以,公共文化要推动,要推进,不能仅仅是一部分人的工作,要依靠社会的力量,要调动方方面面人员参与,真正形成群众文化群众办,社会文化社会办的新格局和新思路。
在办文化和管文化问题上,我们思索了两个问题。第一,群众文化群众办,第二,政府的角色定位。我们提出“双轮齐驱,双轮并进”的思想。两个轮子是哪两个轮呢?如何转动?一方面,群众这个轮子要转起来。老百姓的文化,要老百姓参与,群众文化群众办。另一方面,政府的轮子也要动起来。政府的文化部门和文化单位动起来,政府为群众提供场馆,为百姓服务。利用社会文化资源,比如图书馆、文化馆、文史馆等,通过资源运转为群众文化出力。以前,我们只转了自己的轮子,没有去转群众的轮子。所以,这种繁荣不是真正的繁荣。
怎么管?管谁?如何转动老百姓的轮子?就是要组织群众,重心下移,让他们动起来,让他们活起来,让他们积极参与进来。这样,才有管的对象,才能从公共文化上调动他们。调动的对象有社区、居委会、区域内所有人员等等。管好文化,是重心;双轮并进,是关键。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文化工作的着力点是发展团队,推动建设,调动积极性。一旦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热情程度不一样,参与度也有了。
二是从小文化到大文化。原先的文化工作总是小打小闹,永远办不大。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眼睛里只有自己的队伍,自己的场馆。后来,慢慢明白了,区属不仅仅是行政区域的范围,而应该是区域资源的整合。比如,从区域而言,上海戏剧学院、上海歌剧院,上海交响乐团落户在静安,这就是静安的资源,可以为静安所用。我们拥有的不仅仅是学院、院校而已,而应该是一个外延很广的范畴。静安,文化资源丰富,艺术氛围浓郁。有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话剧剧团、上海戏剧学院、儿童艺术剧院、中福会少年宫;有知名人士,像曹鹏、司徒汉、邓伟志、吕其明、高式熊、韩天衡等,静安是名人聚集的地方。如果能够把这些名人、名家、名团、名校整合起来,要比自身力量强大很多。以此为突破,资源整合,大势所趋。
成立群众文化工作委员会,叫群文委,是一个协调机构。通过这个机构,把一些名人名家请进来,聘为顾问。每年中秋联谊会,都有请市里的名人名家,已经突破了区级层面。因为市文联是在我们静安区办公的。文化局在中间协调,从小文化到大文化,不仅是观念的转变,也让我们尝到了甜头。
三是从做虚到做实。问题关系到工作实效,我们也在反思。指导思想是什么?为谁做?这是工作的出发点,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过去碰到类似问题,搞活动,一次可以,多了不行。为什么?他说这一次,我们拼了全力可以做。但要经常做,做不到。这是工作没有固定的运转模式,没有根基导致的。作为政府文化部门,着力点应该放在繁荣文化、满足百姓需求上,工作要有持续性、发展性。我举几个事例说明一下。
以三级文化阵地为基础,进行修建和完善。第一级,文化场馆基础设施建设。具体规划:文化馆要扩大面积,图书馆要升级改造,文史馆要存续发展。像刘长胜故居、淞浦特委故居都是后来改造建立的。第二级,社区基础设施完善。主抓文化中心,每个社区都有,完善基础。第三级,居委会活动室建设。百姓经常去的地方,方便百姓活动的场所。三个层面,三级阵地的文化设施,是文化基础性建设。没有这些设施,让老百姓到哪里活动?显然,这是实实在在的举措。
推进文化工作,建立配套公司。一是成立文化传播公司,2002年、2003年起步建立。要搞“周周演”,社区活动要搭建舞台,要音响,谁做?由文化传播公司来做。静安有大量文化设施是出租的。我们碰到过这样一些问题。这个场馆地方闲着,没事做,要出钱保养。那个场馆有需求,但没人做。因此,我们组织一个文化传播公司,专门为公共文化服务。二是成立创意中心,做人体艺术。2003年起步。在室外活动,人体可以作为艺术背景,可以有各种造型。譬如扮演名家,旁边放一个小提琴拉一拉,和百姓距离很近,百姓有感触。像欧洲这一类活动较多,我们是一种尝试。市电视台还请我们去做过。2007年,创意中心承办了戏剧大道国际戏剧大师雕塑落成仪式,为戏剧大道发展做出了贡献。创意中心,只有2名工作人员。我们和戏剧学院合作,请学院教授作顾问。学员自己招,自己培训,通过培训再去展演。三是建成戏剧工作坊。在里面,搞了一个创作中心,工作人员2人。一位是文化馆的魏荣苏老馆长。他喜欢做,并且很擅长。一位叫黄溪,原先是戏剧学院的研究生,后来培养出来搞创作。创作中心创作了很多作品,有反映政府实事工程的社区风情剧《都市空间》及小品《在火车上》、《电话亭》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专门来看,给予充分肯定。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基础。包括陕西路文化街,也是我们开发的。
以“党旗飘扬”为主开展廉政文化活动
就静安区而言,整个文化的发展过程,确实是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在逐步推进。文化自信也好,文化繁荣也好,包括现在强调的公共文化,都是政府文化部门承担的责任。文化工作要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要旗帜鲜明,唱响主旋律。2005年,开展了以“党旗飘扬”为主的廉政文化系列活动,后来持续在做,而且得到了市纪委的充分肯定。
一方面,我们利用重要的时间节点开展活动。比如,每年3月5日学雷锋日,开展学雷锋活动。在静安公园,为了吸引市民参与,增强互动性,提升服务魅力,我们用人体雕塑做场景,打造雷锋形象。还借用了部队提供的帽子、衣物,使人物雕塑更形象。再比如,国庆节开展“中国颂”主题活动。在静安寺广场举办,请来铜管乐队演奏,将合唱、独唱、器乐、活体雕塑等众多形式融于一体,组织人员到场娱乐。以有组织带动无组织的活动,形成军民同庆祖国生日的热烈场面。这个活动一办就是八年。再比如,2007年10月,举办“庆国庆,迎特奥”首届千人绘画活动,也是在静安公园举办的。一千多人共同绘制一幅长卷,场面很壮观,吸引众多群众欣赏,相当震撼。为什么举办这个活动?我们有自己的便利条件,有书法协会,有逸夫美校,许多美校的师生都来参与。还有,千人演唱《黄河颂》,有社会名家的参与,因为是专业乐队,也举办得很成功。像这类文化活动社会反响强烈,好评如潮。后来我们还把这些活动引进学校、引进楼宇、引进社区,形式越办越多样。
另一方面,我们利用区域资源开展文化活动。茂名路毛泽东旧居是毛泽东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的住所,纪念馆史料很丰富。毛泽东的儿媳刘思齐女士提供了很多实物,每一个实物都有生动的故事。利用这一红色资源优势,文史馆专门成立为人民服务讲师团,由全国劳动模范杨富珍任团长,宣讲革命志士为人民服务的先进事迹。很多市一级劳动模范参加了讲师团,使得活动内容更丰富,活动效果更明显。还成立毛泽东故居联谊会,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联谊,将毛泽东伟人的史实进一步丰富。“为人民服务”讲师团在这个基础上开展大量工作,所宣讲的故事生动形象,有感染力。此外,2005年成功举办第一届红色经典“小故事、大比赛”活动。该活动立足静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革命前辈廉洁事迹和革命故事为主题,通过选拔组成青少年宣讲团,深入社区和学校巡回演讲。推动廉政文化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从正面达到宣传的目的。“小故事”都是学生自己编导的,一直讲到市纪委、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党办等部门。再如,由市纪委牵头,在刘长胜故居举办的小故事演绎比赛,每年都有。讲故事,讲历史,讲英雄事迹,由小朋友自己写,自己讲,我们负责培训。“小故事、大比赛”一直进行了好多年。
以“党旗飘扬”为主题的活动,每年都有不同的特色,共办了五期。2005年,第一届,社区风情剧“党在我心中”专场文艺演出,小品《剑之梦》、《楼宇萨克斯》、《外婆的灶披间》等轮番上演;2006年,第二届,社区风情剧《播撒阳光的人们》上演、“八荣八耻”真人雕塑展演。2007年,第三届,开展小品和演讲比赛,小品《家访》、《好事多磨》、《方寸之间》等参赛。2008年,第四届,举办“党旗下,我们万众一心”——静安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7年主题活动。2009年,第五届,举办建党88周年纪念活动。“党旗飘扬”系列文化活动,除小品、演讲,还覆盖摄影、格言等各类形式,在区内引起较大反响,广大党员群众以不同形式受到教育。
为什么要做这些工作?因为我们有基础,有实力,条件允许,可以有所作为。“党旗飘扬”活动,是组织部要做的。“中国颂”活动,是宣传部主抓的。“实事工程”,是区政府办公室要求的。区政府要表彰先进人物,就让我们去采访创作。像《家访》、《好事多磨》等等,都是由先进工作者的事件采编成小品。借文化活动舞台进行演绎,从而表彰政府实事工程的先进事迹和对象。
借文化特色演绎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区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些方面:社区文化以“三民”文化为重点,形成了读书文化、石库门文化、邻里文化、白领文化、社区学校为特色的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以“周周演”为重点,层出不穷周周进行;企业文化以国际顶尖品牌文化显示商业文化品位;白领文化以楼宇书坊为重点,设立多个都市书坊;商旅文化氛围浓郁,举办文化艺术节、文化志愿者“牵手”展演;协会文化以培养团队协会为重点,形成合唱、戏曲、摄影、民间工艺等8个协会,会员10000多人。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各异,影响深远,极大丰富了市民的生活。
一是重心下移,面向百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公共文化的基础、公共文化的主体、公共文化的力量源泉,就是人民群众。一个地区的文化水准,并不是说有专业工作团队,有名人倡导,就会水准很高。水准高低的衡量标准,是看群众文化水准怎么样,人民群众有没有热心参与,融入其中,这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文化标志。真正把创造文化和享受文化的权利交给人民群众,做规范引导工作,才会切切实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具体工作如下:一方面组建协会,加强党建。按照人民群众的喜好,按他们的需求成立合唱协会、舞蹈协会、书法协会、收藏协会、戏曲协会等八大群众性专业化社会组织,将基层的文艺骨干凝聚起来,吸收协会理事,负责协会相关事务性工作。区里的社会组织是后来才出现的,我们的实践都比他们早。社区文化协会组织起来后,就更方便加强党建工作。这样,工作对路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可以按服务于他们的需求的原则来组织,使得群众有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培育文化志愿者。文化志愿者牵手戏曲学院,由他们一个副书记牵头,专门开设了两个班,请他们和居委会结对,他们的学生到居委会去指导,帮他们创作,帮他们导演。这样一来,就培养了文化志愿者队伍。
二是“走进楼宇,服务企业”,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楼宇是静安区的商业特色,楼宇文化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部分。文化工作走进楼宇很不容易,但因为楼宇资源的优势,占领楼宇这个平台很重要。文化工作首先进驻,目标明确,“走进楼宇,服务企业”,针对白领群体,开展楼宇“文化月”活动。活动不需要我们出钱,由企业赞助。活动最初在恒隆广场进行,指挥家曹鹏领衔指挥青年交响乐团演奏。至此,打响了“文化月”活动的第一炮。还有,吴江路繁华风情节,把艺术雕塑放在街头,让群众免费参观,街头文化味十足。那个时候人们还相对保守,有人说,怎么弄得跟国外似的。但总的下来,大家觉得新颖、时尚。再后来,中信泰富,也举行过类似活动,用艺术雕塑渲染气氛。再如,白领团体的都市空间摄影展,刚开始很担心白领们肯不肯参与?发布消息后,摄影作品纷纷寄过来,实在太多,完全出乎意料。最终在恒隆广场展出,展出的照片受到多方关注,给予较高评价。但在广场只让放三天,大家觉得不过瘾。原本想适量搞,但一看白领拍出来的照片,像专业的一样,不忍心只放三天。后来文化馆拿到这些照片,表示正好需要这些作品,可以放在他们那里展出。此外,还有“钱柜飙歌”静安百栋楼宇卡拉ok大奖赛,白领们很感兴趣,公示一出来,报名场面非常火爆,钱柜还赞助我们十万元用作奖金。等于一分钱不用出,借他们的场馆,他们还赞助。还有“都市书房”,在全区20幢楼宇中开启阅览室,由区图书馆提供图书,供白领阅读。走进楼宇,举行文化活动,缘自白领的意愿,提供平台,提供服务是我们的职责。
为什么我们的文化活动后来越来越火?因为,开展的活动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是针对不同层面的,抓住了各个阶层群众的需求。像静安寺街道,就组织小区、楼组间进行比赛。一个楼宇,可以有合唱队,有舞蹈队,有摄影队,通过这些特色团队把群众凝聚起来,效果比居委会做工作还要好。实际上,文化这个团队如果再能延伸到楼组去,那就是第二个居委会,力量堪比居委会。工作方法对路了,群众文化工作就得到认可与发展。
体现区位优势加强国际文化交流
静安区发展一脉相承,从“高品位的商业商务区、高品质的生活居住区”到“按照‘高起点、外向型、国际化’发展思路,坚持双高战略,打造国际静安,努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区”的发展方略和奋斗目标,静安在不断优化和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对全区工作定位又上了一个台阶。全力推进“国际静安”的建设,如果没有国际文化交流的内容,怎么称得上“国际静安”呢?因此,我们的文化工作开始注重提升品位,开展文化特色发展,加强国际文化交流。
作为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中心城区,静安秉承海派文化“兼容并蓄,融贯中西”的特色。国际交流方面,静安区有区位优势。历史的静安古寺,体现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南京西路商业文化,体现中外交融、流动多元的特点;“远东第一乐府”百乐门也是文化汇聚的集聚地。这些构成了静安独特的国际化都市文化的特点,成为引以为傲的区位优势。这些离不开持续不断的文化交流,我们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别人没有尝试过的事情。
百乐门艺术节。百乐门是海派文化的代表,有代表性。2002年5月1日到5月18日,百乐门(paramount)文化展暨静安南京路140周年庆典活动举行,影响很大。16个国家20多支外国队伍参加,演出地点由东向西,遍布整个南京西路。这个艺术节,是和上海市的歌星俱乐部一起搞的,他们有爵士乐队,我们以很低的价钱,请他们在整个南京西路演出。南京西路在十几个点布置了舞台,如南证大厦、广电大厦、新华影院、梅龙镇广场、中信泰富广场、恒隆广场、上海商城、嘉里中心、静安商厦、静安公园、静安寺广场等都成为演出的场所。这期间,中外乐手、新老艺人一起演绎上海滩老歌。来自不同国家,像美国、英国、意大利、俄罗斯、巴西、哥伦比亚、古巴、日本、蒙古、刚果、厄瓜多尔、尼日尔、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团队的爵士乐、探戈、华尔兹、布鲁斯等也都进行了会演。文化节期间,同时在静安寺广场也配合上演了众多文艺节目,有的还是专场,如:百乐门之春——家庭诗歌朗诵会、百乐门之乐——社区音舞专场、百乐门之音——艺校音乐节,百乐门之星——学生音乐会等等,文化活动非常丰富多彩。有一次,在一天内,布置了5个点的演出,其中静安公园又设置四、五个舞台,包括静安寺下沉式广场、大草坪都布置了舞台,真正将活动推向高潮。
走出去,请进来。因为形式越做越活,影响越来越大,有些外国的文艺团队也开始主动联系我们。比如,日本东和町神乐团、京都巴伐利亚铜管乐队、水车女子合唱团,俄罗斯plyasunja少年民间舞蹈团等外国文艺团队都找到我们,想来静安进行文化交流。与此同时,我们也组织了文艺团队走出去,比如参加大阪国际合唱节、韩国釜山艺术节等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等等。静安区通过积极的文化交流,为“国际静安”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国际交流进社区。2005年10月30日到11月5日,我们举办了“时尚彩虹”静安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系列活动。有美国、法国、德国、菲律宾等多个国家参加。结合这一活动,我们同步开展社区国际文化节,与之相呼应。社区活动十多个国家参与,工作不好做。每个国家都有国庆日,他们也都要宣传他们的文化,那我们就彼此进行交流。比如,意大利大使馆的参赞,组织人员来广场演出,同时讲他们国家的文化,也开展艺术培训等的文化活动。通过这种广泛交流,我们乐在其中,民众也喜欢这些活动。俄罗斯的爵士街,法国的风情音乐会,澳大利亚的绘画展,墨西哥的文化周,马来西亚的艺术团演出等等,都在静安打开了一条文化交流的路。在这方面,静安走在了全市的前列。还召开了五个国家的文化通报会:德国、印度、意大利、墨西哥、挪威,都是大使馆文化参赞参与的。但开这个会,是外办主持的,我们接待,也是我们文化志愿者当翻译,他们不是来一个人,有时候是结伴一起来的。交流效果非常好,彼此增进了了解。
中国传统节日,如元宵节、中秋节等节日,我们也会邀请外国友人一起过节,请他们到百乐门跳舞联欢。还有就是,配合戏剧学院举办三年一次的小剧场戏剧节,十几个国家来参与。再者,联合儿童艺术剧院,在六一儿童节,请外国儿童参与演出联欢活动。利用这些资源,为国际交流服务。老百姓也能够享受文化大餐,从中获益。在区这个层面,我们做了出表率,也希望能够调动基层的热情,让他们也自发参与进来。一些社区街道,自己元宵节也请外国友人来吃汤圆,举办联谊活动。国际交流,从区层面,一直到街道都有了实实在在的内容,文化交流得到大家的赞赏。
我任职的十年,是静安区文化发展建设的较为关键的阶段,在区相关领导重视下,在区兄弟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下,在各友好单位的配合下,区文化建设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相继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第七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群众活动创新奖”等奖项。作为经历者和参与者,也衷心期盼静安区的文化建设越做越好,硕果盈盈。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