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浦新村街道居委会主任贺月仙:不旧改让居民住上“新房”
2018-11-2 9:20:14发布69次查看
居委会主任贺月仙放弃了可以转为机关干部的机会,信守着“做一辈子的居委会干部”的承诺,坚守基层,任劳任怨;尝尽了酸甜苦辣的社区干部,让居民们陆续告别煤卫不独用、破损老化的旧公房,搬进了煤卫独用、配有地下车库与电梯的新住房;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城市管理团队,使昔日逼迫八条公交线改道的“彭浦夜市”变身为居民口口相传的“示范一条街”;每月15日,“法律夜门诊”18年如一日,总会准时在三泉路821弄居委会上线……今天,在彭浦新村街道举行的“感动彭浦”人物颁奖典礼上,颁奖台后方的大屏幕依次播放着获奖人物的事迹,感染了在场的观众,不少人流下了泪水。
彭浦新村早先是上海北郊的一片田野。上世纪5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到来,一批机电工业大厂落户走马塘以南的原彭浦乡地区,并在此建起了彭浦工业区。彭浦工业区曾拥有“中国第一台大型天线座、第一台推土机、第一台气动电控冷轧机、第一台水管式工业锅炉”,彭浦新村便是创造这些“第一”的工人阶级的集中居住地。彭浦新村干部群众的优秀品质被归纳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讲奉献”的彭浦精神。
仪式上,贺月仙、买玉秀、须炳荣、王友春、城市管理团队等多个“感动彭浦”的个人与集体受到表彰,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彭浦“四个特别”精神,对彭浦新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当天,反映新村60年变化的书稿《彭浦故事》第一次与读者见面,该书共收录了60篇文稿,共分为历史钩沉、往事如烟、峥嵘岁月与彭浦情缘四个部分, 充分展示了彭浦人对新村的深厚情感。
记者节选了三个感动人物的小故事:
要当一辈子居委干部
上世纪50年代末,彭浦新村是全市著名的工人新村之一。在这里居住的大多是附近国有企业的职工和家属。从矮小昏暗的棚户简屋一下子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激起了职工家属们的翻身感和自豪感。她们希望有一个安居乐业和谐环境、一个整洁美好家园。要把希望变成现实,就必须要迅速建立一个直接为居民办实事的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风华正茂的贺月仙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挑起了筹组工作。
带领着这些国有企业的职工家属,贺月仙起早贪黑、走街串巷、深入到每一幢楼房,每一户家庭,宣传成立居委会的目的、意义。在贺月仙的不懈努力下,居民们对成立居委会从犹豫、彷徨到理解支持。1959年,彭浦新村成立了第一个居民委员会,贺月仙被当选为居委会主任。从此这里的居民群众有了自己的组织,居民群众有了主心骨,居委会成了他们的“娘家”。
那时的居委会办公场所非常简陋,仅“两张桌子几条凳子”。贺月仙迈着两条腿,整日来回奔波小区。那时候小区没有专职的保洁员。清洁小区、清洁楼道等工作全凭贺月仙以身作则,带领群众骨干打扫卫生,消灭蚊蝇。邻里间有些“磕磕碰碰”的事情,也要贺月仙亲自过问,甚至哪家夫妻发生矛盾,贺月仙立马放下饭碗上门去做思想工作。
贺月仙入党后,政治上更坚定,工作上更努力。在党组织的支持和帮助下,她组织职工家属办起了生产组,使众多家庭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她的勤奋努力,换得优异成绩。有一年,她光荣地上北京参加了党代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当周恩来总理握着她的手问起她对自己的未来有何打算时,贺月仙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要当一辈子的居委干部!”
从北京载誉归来,不久区有关部门准备安排她到街道办事处工作,享受公务员待遇,这在当时可是份让人羡慕的好工作;但贺月仙婉言谢绝,她说:“我向周总理保证过,要当一辈子的居委干部,我不能食言!”她离不开那些朝夕相处的姐妹们,离不开曾经亲自耕耘的彭一小区 “处女地”。
以后,由于工作需要,贺月仙又被调到彭浦新村外宾接待室工作,专门从事外宾参观接待工作,但享受的还是居委干部编制。多年来,她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外国朋友,她以一个普通居民的身份架起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桥梁。
旧房改造中的“老黄牛”
彭三小区,是上海这两年旧房改造的网红小区:改造房第四期原来厨卫合用的老旧公房,改造后变成了厨卫独用、带电梯和小区车库、绿化的新小区,品质不比商品房小区差。彭三小区第四期旧房改造能顺利推进,背后的“大官”须炳荣功不可没。实际上,老须从2005年3月起,就担任彭浦新村街道旧住房改造办公室主任,他说“这是个‘五味俱全的大官’”。
老须最早参加的旧房改造是彭五小区,在2005年。作为项目组负责人的他,每天要带领项目组成员深入到每家每户实地查看,主动解释化解居民心结,为工程的顺利进展开辟通途。
某栋楼06室由于房屋结构的原因,是该次改造中在房型上得益最少的户型。按照规划,06室的卫生间要建在自家的门内位置上,划出1.1平方米,相较其他户型损失面积较多,所以这些居民参与改建的积极性不高,但隔壁05室居民要求改建的呼声相当高。面对这个矛盾,老须视维护居民利益是改造工作的最高要求和最终目标,带领项目组人员实地勘查,多方征求意见后,决定对06室的居民采取优惠政策,首先免去1.2平方米的瓷砖费用,其次房门往外开,并安装“门中门”,最后在门口为他们做活动小操作台。这一方案切实维护了06室居民的利益,使改建工程得以重新启动。
某号401室居民反映,由于五楼阳台没有封闭,下雨时阳台进水,造成401室阳台顶漏水。这本不属于改造工程所涉及的范围,但老须考虑到,屋顶漏水不是小事,如果这次不能解决,不仅会对401室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而且以后修补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麻烦。于是他主动与501室居民沟通,反映401室的情况,并提出想把501的钢门改短,阳台水泥重新铺等措施。501室的居民同意了老须的方案,问题得以解决。
有人告诉记者,老须在彭五改建的那年内发了四次高烧。但每次“盐水”刚吊完,他就迫不及待地回到工地,及时处理各类问题,经常加班加点顾不上休息。老须的家中还有八旬老人需要照顾,但为了彭五小区改造工程的顺利开展,老须只得暂时将他们送进养老院。老人生病时,他忙于在施工现场指挥,无法前去探望。谁料过了几天,他收到了医院发出的病危通知书。
2007年起,旧改办又参与了对彭三、彭七小区旧住房改造工作。班组成员在老须的带领下,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工作精神,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广泛发动小区党员、骨干等力量。须炳荣放弃无数个双休日及节假日,晚上加班加点组织召开居民座谈会80多次,听取居民4000多人次的意见,不断完善设计施工方案。对部分有异议或有思想情绪的居民, 老须不厌其烦地上门做好解释工作,使居民签约率达到98%。
“夜门诊”十八年提供法律服务
和他打过交道的社区居民都巧妙地用他的名字评价他:“王检察官是‘社区之友’,让人‘如沐春风’,他是老百姓的知心人。”
他叫王友春,原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副调研员,曾提名全国“最美检察官”,荣获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上海市优秀志愿者等称号。
在原闸北区司法局、彭浦新村街道和三泉路821弄居委会的支持下,设在三泉路821弄小区的“法律咨询夜门诊”于2000年正式开诊。每月的15日晚上,王友春都会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到彭浦新村街道三泉路821弄居委会的“法律咨询夜门诊”,为小区的街坊邻居无偿提供法律咨询,化解群众矛盾、进行普法宣传、维护社区稳定。
“法律咨询夜门诊”工作时间是晚上7:00到8:00,王友春下午5:30下班就往社区赶,如果遇到单位加班或路上堵车,有时连晚饭都来不及吃。遇上咨询的人多了,王友春便延迟“夜门诊”时间,这都是家常便饭。居委会干部心疼他,经常为他煮上一碗清汤面。
从挽回支离破碎的家庭到维护妇女儿童权益,从解决小区违章搭建难题到平息扬言上访的居民,这样的调解案例有多少,王友春已经记不清了。由于他始终态度亲和,工作细致,总能切切实实从居民角度出发,解答问题、解决困难,不少居民“怒发冲冠而来,握手言和离去”。
正当他在小区“名声”日趋扩大时,由于工作安排,王友春被派驻农场检察院一年。为了不耽误“夜门诊”的工作,他主动向院里建议,成立青年干警志愿者小组,开展“夜门诊接力棒”行动,签约带教多名青年干警轮流“出诊”。在此期间,王友春虽出门在外,却心系这里的居民,每次一放假,他都会去“法律咨询夜门诊”转转,指导年轻同志接待群众,悉心传授他们处置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
2013年12月,经上级批准,区检察院派驻彭浦新村检察室和“王友春工作室”同时揭牌,上海检察机关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正式向社会开放。工作室成立后,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开放时间也从每月一次增加到每周三次,工作回复制度愈加完善。每周一、三、五下午,除了本区街道和街坊小区外,宝山、普陀、虹口等周边区的不少群众也慕名来访,向王友春求助。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