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徐敏创新服务工作室”调研服务企业记
2018-11-2 9:19:42发布53次查看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出了“六个一”目标,即企业开办时间再减一半,项目审批时间再砍一半,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企业和群众办事力争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凡是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证明一律取消。为深入贯彻落实相关要求,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徐敏创新服务工作室”立足服务企业定位,深入开展企业准入便利化专题调研,针对企业在注册登记等方面的需求和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进一步营造行政效率最高、服务管理最规范的政务服务环境提供参考。
2018年1月,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着眼于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成立了由党的十九大代表、上海市劳模徐敏同志担纲领衔的“徐敏创新服务工作室”。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自今年2月以来,“徐敏创新服务工作室”紧密结合大调研,将服务窗口延伸至企业现场,深入了解、主动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为进一步提升企业注册登记便利化水平,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夯实基础。
企业对浦东新区营商环境的总体评价
此次调研的对象以注册地址在浦东新区的企业为主,以注册地址在上海市其他区但在浦东有经营活动的企业为辅。企业类型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行业分布涉及科技、金融、贸易、制造、航运、文化、咨询等,并特别将新兴行业纳入其中;企业规模覆盖大型、中小型、微型等类型;企业发展阶段涉及初创、成长、成熟等各阶段;调研企业的注册地址以陆家嘴、世博、张江、金桥、临港等区域为主;调研业务内容涉及内资、外资登记,食品、药品、医疗器械许可,化妆品备案等方面。调研主要采取实地走访、问卷调查、交流座谈、随机暗访等方式,共回收调查问卷602份,现场解决问题近600个,收集梳理问题2000余项,并汇总形成问题清单。
调研显示,企业对浦东新区整体营商环境基本认可,满意度较高,85%的企业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15%的企业表示一般或不满意。其中,企业对浦东的法治营商环境满意度最高,达92%;对市场竞争环境满意度低于其他,为75%。企业对浦东市场监管局的工作总体评价较高,92%的企业表示满意;对浦东的注册登记环境,83%的企业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
多数企业认为浦东的市场开放度不断加大、法治环境规范有序,市场准入便利化程度较高。一方面,多个领域先行先试,体现改革先导效应。自贸区在全国率先推出“持永久居留证外籍高层次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改革,支持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参与创新创业,首批2家外籍高层次人才创办的科技型内资企业成功落地,3家企业有意向参与试点;在全市率先实行食品、酒类许可“两证齐发”,申请材料减量43%,办理提速37.5%。另一方面,企业对创新举措的感受度明显,体现改革示范效应。在全国率先实施“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改革试点,“远心医疗”的单道心电记录仪成为首个获批上市的试点产品,目前已有3家企业的6个产品获批,并同步探索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创新跨区监管制度。7月5日,该制度创新成果已向全市复制推广。许多企业对今年浦东推出的“1+1+2”登记办理模式印象深刻,登记时间缩短为2天,市场准入提速60%以上,切实为企业节约时间成本,上半年已服务企业2万余户。
企业准入便利化需求分析
通过调研,反映出企业在注册登记等方面的一些共性需求:
一是业务口径有待进一步统一。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登记窗口自2018年1月正式实行“单窗通办”服务模式,即:由企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一线窗口收件,审批部门的注册登记工作人员在后台完成受理、核准。该服务模式上线初期,企业反映在综合窗口收件环节,由于工作人员对同一申请材料认识不统一、答复口径不统一,导致企业多次往返窗口、修改材料的情况较为常见,退件率较之前有所增加。
二是登记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对经营范围相关问题反映较为集中,根源在于缺乏明确、科学、统一的经营范围表述标准。一方面,对经营范围的审核,因不同审核人员对企业所从事行业的风险认知预估不同,可能导致对同一经营范围出现截然不同的审核结果;另一方面,现行的经营范围表述方式较难满足部分企业的个性化需求,特别是与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相比存在滞后性。场地问题也是企业反映较多的一类问题,不少企业因租赁场地不符合登记要求而无法正常开业。究其原因,在于缺乏规范、统一的场地登记标准,企业无法对标寻觅合规场地。实践中,多数企业办理开业前均已先行完成场地租赁,更有部分已完成装修等前期投入,却因场地不符合要求,无法开业,造成损失。
三是业务流程有待进一步优化。调研问卷显示,93%的企业认为窗口收件后材料流转环节多、业务流程仍需优化。以企业设立登记为例,目前依以下流程办理:企业登录上海开办企业“一窗通”服务平台进行网上名称申请及设立相关信息录入-登记机关线上预审通过-企业至“单窗通办”综合窗口提交纸质申请材料-后台登记机关初审并作出受理决定-内部登记系统录入申请信息-审批部门审批核准,虽然办理时限已由5个工作日缩减至1至2个工作日,但办理流程的繁复,仍对企业及登记机关造成困扰。
四是信息化应用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企业反映目前上海市网上登记手段运用不充分,信息化应用水平有待提高。近年来,部分外省市已经实现企业登记“网上申报、网上受理、网上审核、身份认证、电子签章、电子归档”全程电子化以及企业登记“零见面”等服务,申请人还可通过手机客户端进行申报,大大提升企业办事的便利度,基本实现政府零距离服务。目前我市尚未做到全线在线申请与审批,一定程度上影响服务效率及企业体验度。
五是政策宣传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调研发现,企业对于了解改革新政、加强与政府部门间信息沟通的需求较为迫切和普遍,但目前获取相关信息的途径较少,不少改革举措的宣传广度、深度不够,企业往往需到窗口现场咨询才能掌握政策内涵、适用范围、操作流程等,导致从政策出台到企业适用存在时间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效果。
提升企业准入便利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调研显示“如何更方便地开公司”是当下企业最关心的问题,唯有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围绕“服务便民化”“办件标准化”“审批智能化”,进一步打通企业准入的申请关、受理关、审核关,实现“三关合一”,才能有效提升办理时效和服务体验,以更优质的政务服务助力区域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一是通力协作打造优质窗口,夯实营商环境建设基础。企业对于营商环境的直观感受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行政服务窗口,窗口的服务态度、业务水平、便利化程度直接影响着申请人的感受。针对浦东新区“单窗通办”全面上线后的现状,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相关评价指标,建议企业服务中心会同相关审批部门协力加强窗口建设,提升服务能级。一方面保持审批人员固定,为统一业务口径奠定专业基础,目前负责预审、受理、审批环节的注册登记干部均已固定。另一方面多管齐下统一业务口径,建议各相关审批部门通过书面下发业务指导、操作口径,定期召开“统一业务口径”专题会议,建立审批人员与窗口工作人员、辅助人员微信工作群等,及时、有效统一业务口径,提升窗口服务规范化水平,切实为企业节约时间成本,提高窗口收件人员、后台审批人员的工作效率。
二是构建统一登记标准体系,破解企业准入重难点问题。牵头打造统一的登记标准体系,包括“一个系统”“一个标准”“两个重点”。其中,“一个系统”是指统一的登记系统,做到网上登记系统与现场受理标准一致,实现线上、线下有机统一;“一个标准”是指对外公示、对内执行统一的登记标准,并定期更新,避免出现错位、矛盾;“两个重点”包括经营范围标准、场地标准。经营范围方面,在目前已实现经营范围清单化勾选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登记方式,探索支持新兴行业的创新表述,鼓励创新创业。对于经营范围申报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贯彻窗口无否决权机制,必要时启动市、区联动机制,为新兴行业的市场准入开辟绿色通道。场地登记方面,对入驻商厦、商业中心等大型场地的企业,进一步优化、统一相关登记材料收取,由为企业提供实地登记场地的大型商户产权人申请场地备案;对于为企业提供虚拟注册场地的产权人,可按照集中登记地相关规定,申请“集中登记场地”,一经确认符合相关设立条件的,租赁企业仅需提交租赁协议即可办理登记。在自贸区进一步拓展第三方专业机构一站式服务,探索将在内地先行先试的“律师事务所办公场所作为企业住所登记”制度进一步拓展到会计师事务所,既可释放场地资源,又可发挥其专业服务功能。
三是深化内部挖潜流程再造,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进一步发挥自贸区先行先试优势和浦东新区在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证照分离”改革等方面的先发优势,深化简政放权,对涉及准入职能的事项进行深入梳理,持续推进市场准入便利化制度创新,继续推进“多政合一”“一企一证”等改革,着力推进“照后减证”,进一步放宽准入、降低成本,释放企业活力。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实现准入环节的可预期化。编制企业登记和许可申请材料清单,大力推广“告知承诺”制度,简化审批程序。改进窗口互动模式,建立健全企业办事过程中的信息交换机制,第一时间回应企业在法律法规咨询、经营活动合规性引导等方面的需求。
四是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准入智慧化水平。以上海市“一窗通”服务平台上线使用为契机,进一步向技术要效率。建议市级层面制定统一的信息系统标准,以市级行政审批目录为基础,制定电子政务的系统标准、事项标准等,保证各部门、各区域自有系统操作标准统一,同时也保证线上、线下办事标准统一。建议进一步完善市、区两级部门网上办事系统,统一网上业务系统入口、增加网络硬件投入、扩展网上办事功能、开发材料上传功能等。建议浦东新区信息部门加大对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等手段的应用力度,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材料审批工作,实现“智慧审批”。建议市级层面加快推进电子证照互认,推进各职能部门间电子证照互认共享。建议浦东新区审改部门牵头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如针对场地信息审核问题,与不动产交易中心合作,将不动产信息库数据接入市民中心大厅专用电脑,可实时查证,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五是拓展政策法规宣传渠道,扩大改革创新影响力。窗口部门要进一步改变传统宣传模式,拓展新渠道,构建多角度、立体式的宣传体系。充分利用微信、微博、app等新媒体开展宣传,注重借助流量较大的政务类新媒体平台宣传改革政策、成效,对业务办理中发现的常见问题、新问题、新情况以及政策口径的新变化,及时通过官微推送相关信息做好解答、解读工作。扩展窗口宣传功能,做好各类业务办理常见问题解答收集整理,并汇编成册,由咨询窗口分发或供申请人自行取阅,提高申请材料的准确度。组建政策宣讲团,定期走访企业及创业孵化器,加大政策法规宣讲力度。延伸宣传触角,利用窗口辅助队伍,与街道信使队伍、信誉良好的中介机构等人员加强交流,开展业务培训,扩大政策宣传的覆盖面。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