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上海是全中国最安全的城市之一,这种安全感的产生,与全市公安干警的努力密不可分。
除了奋斗在街头巷陌的警察同志,一些常被忽略的角落也有公安部门的安全布防,大调研中,崇明区、长宁区、普陀区的公安干警,深入调研居民区的安防工作,力求为居民织就一张滴水不漏的安全网。
崇明的治安工作落实地如何?有哪些科技方面的新亮点?
“智慧公安”打造治安防控“智慧岛”
今年以来,公安崇明分局以大调研活动为契机,深入推进崇明“智慧公安”重点项目建设,逐步细化社会面智能安防建设工作,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崇明分局在三星镇新安村先行先试开展智能安防示范村建设工作。目前,已在该村建设安装“鹰眼”系统2套、高清卡口10套(含车牌、人脸识别)、高清图像监控点位4个,立体构筑智能安防体系,提高市民群众安全感。
同时,实施“户长制”(即周边5-6户住户组成区域联防,推选一名户长,组织实施互助互救)。依托智能烟感系统、配发的老年人智能手环等设施,将初期火灾信息及人体健康异常数据推送至周边住户、村委和公安派出所等多个层面,在群众开展自防自救的同时,引导周边住户实施互帮互救,公安、消防、医疗等部门再实施救助。
此外,重新梳理网上办理的业务项目、要求、流程、时限、办事指南,拓展网上政务服务功能,推进形成“一口受理、联动审批、快捷收付、一网通办”的便民服务模式,让群众可以足不出户办理各项事务。
长宁分局把社区民警从“警务活动的执行者”变成“平安建设的组织者”,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打造平安社区。
社区民警变身“平安建设的组织者”
今年以来,上海市公安局长宁分局结合大调研活动,考察走访,发现长宁区各大居民小区安防工作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小区硬件基础薄弱。部分小区等仍存在出入口、周界及主要通道监控探头覆盖率低、完好率低等问题。
群防群治力量老化。小区群防群治队伍老龄化严重,巡逻路线难以覆盖死角、盲区。社会力量的动员和组织方式方法略显滞后。
群众自防意识不高。部分居民安全防范意识不强,楼宇大门、家门和窗门敞开,给犯罪分子“溜门”作案创造了条件。
面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长宁分局把社区民警从“警务活动的执行者”变成“平安建设的组织者”,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打造平安社区。
举措一:组织专业化巡防力量
长宁分局组织社区民警通过抓巡逻促防控,抓宣传促群防。同时,将街面专业巡逻警力向小区延伸。前不久,华阳路派出所巡逻民警郭敏和同事在辖区一小区门口夜巡,在和出小区的男子擦身而过的短短20秒时间内,郭敏从男子闪烁的眼神中“轧”出了“苗头”。经调查,该男子是一名瘾君子,刚在该小区踩点准备偷窃。
举措二:发动社区群治群防力量
长宁分局已组织社区民警建立了191个微信警务室,吸纳近万名群众成为可依靠力量,畅通警民沟通、社区动员的渠道。
同时,着力增强群防群治工作的针对性。新华地区“凯旋都市花园”的社区民警卓筠和社区平安志愿者一起制作了小区“巡逻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发布到警务室微信群内,组织动员群防群治队伍开展社区巡防。
举措三:做实社区基础防范
针对全区连续三年入民宅盗窃发案数超过3起的“问题小区”,长宁分局组织社区民警会同居委、业委、物业落实针对性措施,因地制宜推广楼道门磁、窗户限位器、围墙“滚地龙”、防攀爬倒刺等投入少、见效快的“小改小革”工程。
在基层组织、一线民警、居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目前,长宁区93.7%的小区已顺利实现入民宅盗窃案件“零发案”。
普陀区平利路38弄小区以前也是盗窃频发,通过科技新手段,这个曾经的“治安洼地”摇身变成了智能化安全小区。
智能门禁系统刷脸细分出入人群
站在平利路38弄小区入口处,人脸识别摄像头对准来访者扫描,如果识别成功,自动门就会缓缓打开,准许进入,识别过程不到一秒。
这个新型智能门禁系统对几类人群进行分类管理:
对于小区常住户,通过身份录入和人像采集系统已预存信息,可直接刷脸进入;
针对小区租户,则要带上租赁合同,先到物业登记再录入人脸信息;
对于访客也进行细分,常住居民常来常往的亲朋好友可享受同等待遇,事先进行人像采集录入,即可获得准入许可,偶尔来访的访客或是快递外卖小哥,则要在门卫保安处进行详细登记;
一旦刷脸刷到可疑人员,系统就会自动报警,保障居民安全。
进入楼栋还需再验证一次。在该小区内,共有3栋15层的高楼,342户居民,常住人口1200余人,但无论是业主还是租赁户,都需要在所在楼的门禁系统中录入信息权限,才能畅通无阻。
家住3号楼的管老伯说:“以前出门除了钥匙、钱包,还得多带一张门卡,有时候忘带了还挺麻烦,现在用上“人脸识别”高科技就方便多了。”
据悉,无缝连接的“智慧安防小区”,不仅实现了社区“零发案”、火灾“零警情”,还利用改造契机对小区常住人员进行全面身份信息采集,实有人口登记率达95%以上。
除了进出小区的“刷脸”黑科技,进出车库也由智能门禁替代了人工值守。但无人值守并非无人看管,通过在车库中安装高清监控摄像头,物业人员可以全天候监控车库情况,对发生的意外情况第一时间做出响应。
非机动车库对本小区居民实行免费停放政策,充电的收费标准也相当实惠,1元钱可充7小时。车库还统一安装了智能充电设施,居民只需扫一扫充电设施上的二维码,根据提示即可进行充电。
居委会主任说:“以前因为车库要收取一定看管费,居民大多把车停放在楼道,私拉电线充电。改造之后,居民都踊跃的到物业实名登记车辆,享受免费停车、优惠充电的好福利。”
你觉得吾哩崇明的智能安防示范村建设做得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