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上海保留最完好的弹硌路群可能在嘉定娄塘古镇

2018-10-30 11:21:12发布47次查看

在被踩踏得锃亮的“弹硌路”上斗鸡、捉迷藏,或是坐在“吃饱了气”的自行车后座上享受几记“弹簧屁股”……一条“弹硌路”,承载着许多老上海人的共同回忆。
  只是随着城市发展,这种曾经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弹硌路”越来越少,上海的市中心尚存的几条弹硌路,几乎分散各处且都出于景观需要。如果要问上海保存最完整的弹硌路群在哪里,或许就不得不提到位于嘉定的娄塘古镇。这处鼎盛时期街巷几乎都是弹硌路的古镇,目前还剩不到10处的弹硌路仍在使用中,其中最年轻的可能都过了一个甲子。
  作为历史文脉传承的一部分,保护弹硌路留住城市记忆的呼声越来越多。记者最新获悉,继去年成功修缮270米的人民街后,最近,包括蔑竹弄、劳动街、瞿家弄、中大街在内的4条弹硌路保护修缮工作也已经正式启动。预计到明年春节前,娄塘古镇将拥有总长约808米左右的弹硌路群。
  现场:手工铺就,一个工人一天只能铺五六平方。
  硌路是上海话街道的意思,点睛之笔正是“弹”字。弹硌路又称“弹街路”、“片弹石路”,是用花岗石块铺成的,只是那花岗石块并不打磨成平整统一的方形,而是大体上加工成上大下小的方锥形石块,不仅石块表面不平,且石块之间有缝隙,所以车子从上面驶过的时候,车轮不由得蹦蹦跳跳,于是得了“弹硌路”之名。
  初秋的午后,太阳暖暖地洒在老街上,逗娃的、晒被子的、提溜着菜的、遛狗的……娄塘老镇内的时光似乎走得特别慢。如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在这个什么都追求效率的年代里,还有那么慢悠悠的修路方式。
  今年70岁的强永明从18岁就开始入行,一把洋镐就是他用来铺就弹硌路的全部工具。尖头用来切割,大头用来敲打,一下又一下,以他如今的体力,可能忙活上一天,也就只能铺出五六平方的弹硌路。
  工人师傅就这样一下又一下,铺出弹硌路。
  “年纪轻的时候,我大概一天干上10个小时,可以铺上七八个平方,”操着浓浓的嘉定口音,强永明告诉记者,干这个活没什么诀窍,就是要耐心和细心。他给记者介绍说,用来粘石片的“胶水”叫灰砂,是将黄沙和水泥以3:1的比例混合而成,石片的厚度大概11—12厘米厚,这是因为,石片过厚的话材料成本太高,过薄的话无法与灰砂黏合紧密,被车子反复碾压后容易跳脱路基。
  修缮:下新上旧,既考虑使用需求又兼顾风貌保护
  “这路面既要缝隙间隔均匀、大小平均,才能让石块稳稳地嵌在路基上,同时又让行人走得稳走得安全,这分寸靠的就是工人师傅的手艺。”负责此次修缮的嘉定工业区管委会市政科的工作人员倪善忠这样告诉记者。
  他说,因为弹硌路的日渐消亡,这种石块并不好找。庆幸的是,早在2015年,娄塘古镇所在的嘉定工业区管委会就有了对古镇弹硌路进行保护性修缮的想法,在经过了前期论证、资金筹措、方案论证等步骤后,于2017年启动了首条人民街弹硌路的修缮。在此期间,他们也不断听闻有些地方的弹硌路在消失,就主动会联系当地,收购一些旧石片,保留在仓库里留待他日之用。同时,在苏州、宜兴等地,他们也联系到了一些专司生产的采石场以补石块不足。
  娄塘古镇里的弹硌路虽仍在服役,但道路已经呈现出了中间凸起、两边凹陷的情况。
  “除了风貌保护的考量,也希望通过修缮还当地居民一个更好的出行环境”,倪善忠表示,由于年代久远,娄塘古镇里的弹硌路虽仍在服役,但道路已经呈现出了中间凸起、两边凹陷的情况,而老旧的排水管已经无法顺利将积水排出。所以在进行修缮之前,还要先对地下老旧的铸铁自来水管等进行扩容。等到扩容工程结束后,将会用混凝土铺在道路上,最后再是弹硌路面的手工铺就。
  与此同时,为了避免老街房屋因为机器翻挖时的震动造成房屋结构破坏,因此4条马路上的石块都采用人工翻挖的方式,将弹子石仔细取下后,经过初步筛选剔除那些严重破损不可用的,统统收纳在仓库里,等待路基修整后再行铺设弹硌路。
  倪善忠告诉记者,老的弹硌路路基很多都是煤渣铺就,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经济条件所限,另一方面是道路并不通汽车,煤渣筑就的路面基底荷载无恙。如今古镇虽依旧,但弹硌路的一些路段也会通行汽车,所以这次的路基会做成混凝土,然后再由强永明这样的老师傅来手工铺设弹石片。“下新上旧,既考虑使用需要,又保护了风貌。”
  人民街已经修缮完成270米的弹硌路。
  据介绍,此次修缮的弹硌路涉及中大街段(人民街-娄塘路),全长167.83米;瞿家弄段(大北街-中大街),全长186.71米;劳动街(蔑竹弄-瞿家弄),全长100.32米;蔑竹弄(大北街-窑湾里),全长82.96米。道路宽度基本都在2-3米左右,少数路段可达4米宽。此前2017年,嘉定工业区管委会已经完成了人民街长约270米的弹硌路保护性修缮工程。
  假如一切顺利的话,预计到2019年春节前夕,所有修缮工程将完成。届时,会成为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弹硌路群。
  渊源:曾在上海大街小巷随处可见
  说起来,弹硌路曾经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渊源最久可以追溯至明清时期,当时高级的道路为砖路或石板路,低级的是弹硌路或土路。上海开埠后,弹硌路着实风靡了一阵。1910年起,上海的主干道路逐渐铺设沥青路面,而一些较小的土路、煤渣路改为弹硌路。
  甚至,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见证过上海的这段历史。1922年,他曾到上海原南市区参观,走在那里高高低低的弹硌路上。陪同者向他表示歉意,不料爱因斯坦却说:“不要紧,意大利的街道上也铺着这样的石头呢。”
  20世纪30年代时尚女士走在弹硌路上。
  上世纪50年代,弹硌路因施工简单、翻修容易、透气性好、渗水性强等优点,在上海的总里程曾达到800公里、400多条。其中,1958年辟筑的河南南路长1617米,宽约20米,方块石路面,是当时上海最宽阔平整的弹硌路。
  曾经小南门永泰街。
  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娄塘古镇,最早一条弹硌路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已经无从查证。“但这次修缮的马路最年轻的大概都是五、六十年代筑下的,在我爷爷小时候,中大街已经是弹硌路的模样,保守估计,最年长的弹硌路大概有百年历史了,我小时候也常常跟爷爷去中大街买东西。这次能负责中大街的修缮,觉得特别有感触。”
  “娄塘一镇,虽系弹丸,而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所以商客鳞集,号为花布码头,往来贸易岁必万余(银两),装载船只动以千计。”水系交错的娄塘古镇曾以民风敦厚商业繁茂著称,直到百年前依然是商业重地。
  如今,虽繁华与规模不再,但街巷格局基本留存下来,基本沿着当地最重要的两条水系娄塘河与横沥河而建,所以当地有“娄塘街,条条歪,七曲八弯十七八个天井堂”的说法。
  在强永明、倪善忠这样老嘉定人的记忆里,娄塘古镇内比较成规模的街巷19条,基本都是弹硌路,二三层黑砖瓦房在街道旁依次展开,菜贩的叫卖声、自行车驶过的铃铛声,是记忆中最熟悉的声音。
  不过,进入到上世纪70年代以后,为改善路面状况和地下管线,上海的弹硌路开始了分批改造之后,为了节约费用,一部分路面直接浇筑沥青,作表层处理,弹硌路就此被埋入地下。有些小街巷的居民,则各家自扫门前雪,在门口直接铺上水泥,形成石头和水泥混杂的路面。漫步在娄塘古镇里,也时不时能看到这样的路面。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