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闪闪的红星》虹口首上演 红色舞剧审美很当代
2018-10-29 11:36:10发布51次查看
经过4个月紧锣密鼓的排练,上海芭蕾舞团原创舞剧《闪闪的红星》10月24日晚与观众见面。作为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作品之一,《闪闪的红星》将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大剧场连演五场。与此同时,上海歌舞团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24日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进行首次联排,将于12月首演。两部红色题材的原创舞剧,都在舞台上重塑了人们记忆中的红色经典。大胆的艺术手法、当代的舞蹈语言,打破了观众对红色舞剧的想象。
女演员扮红五星,写意又浪漫
舞剧《闪闪的红星》以成年后的红军战士潘冬子的视角展开,以全新的蒙太奇叙事方式,将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讲出了新意,受到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好评。一位年长的观众表示:“当《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等熟悉的旋律响起来,我感到热血沸腾。”而年轻的观众则更关注叙事线索的创新、浪漫主义的舞美和服装设计赋予作品的当代气质。
经过近两个月夜以继日的排练,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24日进行第一次联排。这部作品讲述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在上海的中共地下党与敌人巧妙周旋、殊死斗争、不畏牺牲的故事。它开启了国内第一部“谍战舞剧”的创新探索,同时融入青春色彩和浪漫情怀,对红色经典进行全新演绎。
与电影、电视剧、话剧的表现手法不同,舞蹈更加写意和浪漫。在舞剧《闪闪的红星》里,照耀潘冬子去战斗的一颗“红五星”,被编导赵明赋予了人格化艺术表达。“红五星”由上海芭蕾舞团五位年轻的女演员扮演,她们穿着红色芭蕾舞裙起舞,赋予舞台浪漫的情怀。除了“红五星”,还有女孩们扮演的“映山红”,披上设计师李锐丁设计的服饰,色彩浓淡相宜,舞出一首“红色交响曲”。
而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男主角李侠的妻子何兰芬一直在为丈夫织着一条“红围巾”。舞剧中的许多地方是黑暗压抑的,而这条“红围巾”成为整部剧的一抹亮色。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说:“红围巾象征着对红色年代的回望,象征着一代共产党人在历史的重重困境中坚守信仰。”
在小板凳上起舞,市井又优雅
作为上海芭蕾舞团的“传家宝”,红色芭蕾舞剧《白毛女》累计上演2000多场,至今深入人心。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上海芭蕾舞团希望能创作一部全新的红色题材芭蕾舞剧,打造更符合当今观众审美的红色经典。在《闪闪的红星》诸多艺术创新中,最让观众印象深刻的是其超现实的舞台表现方式。“我很喜欢成年潘冬子和少年潘冬子共同在舞台上起舞的创造性设计。”观众李先生说,“这将过去和现在很好地串联到一起,让情感表达更加强烈。”浪漫主义的舞美设计,也得到不少观众赞誉。一位年轻观众说:“既有中国画的写意风格,又有一种油画的质感。没想到一部红色舞剧,整体审美可以如此当代,这超出了我的预期。”
《永不消逝的电波》男主人公李侠的原型,是中共地下党李白烈士。当李白烈士故居纪念馆名誉馆长吴德胜得知《永不消逝的电波》要改编成一部舞剧时,他想象不出如何用舞蹈表现。可24日下午看完舞剧序幕的排练,他被震撼到了,“音乐一出来就给人一种紧张感,打着黑色雨伞的人穿梭在雨中,让人觉得惊心动魄。而男女主角动情的双人舞,看得我眼泪掉下来。”
作为上海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把石库门、里弄、街头、报馆、旗袍裁缝店等老上海的城市特色细致入微地呈现在舞台上。有一个场景,是穿着旗袍的上海女子们,借着小板凳和蒲扇在弄堂里起舞,市井又优雅。陈飞华表示,虽不是刻意为之,但在创作的过程中,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这部作品,让它变得独一无二、极具辨识度。编剧罗怀臻表示,要挖掘和表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最重要的是传递三种“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永不消逝的电波》里,三种“文化”交织在一起,变得可被欣赏,可被感受。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