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则浙大一院精神卫生中心的
睡眠项目招募实验者文章走红
被试者参与该项目
保持24小时不睡眠,可得1100元;
36小时不睡,获得1500元;
48小时不睡,获得2000元
探索物理干预治疗技术
对睡眠缺乏状态的改善作用
为更多失眠症患者
提供更多更好的治疗方法
公告一出,熬夜党们欢欣鼓舞
摩拳擦掌准备一试……
66名志愿者平时值夜班的较多
浙大一院精神卫生中心博士生李上达连说想不到。“没想到一个简单的招募令,居然有这么大的反响。”
李博士说,当天下午科室微信号发出这个招募令,留的是他的联系方式,结果,从当天下午开始,他的手机和邮箱就“爆”了。
“接到了三十多个电话,200多封电子邮件,700多条短信,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最多,报名一下子就满了。”
最后,工作人员从报名的前100人中选出66人参与实验。目前,该实验正在进行中。
66名被试者中,男女各33人,年龄在18岁至45岁之间。由于此次实验无法报销被试者路费,这些被试者主要来自杭州本地及周边地区,包括浙大一院的一些实习生、研究生。
“他们本身就有值夜班熬夜的需求。另外,it行业从业人员咨询和报名的也比较多,他们比较关心的是能不能一边使用电脑一边参加实验。也有一些朋友咨询,问能不能组团一边玩扑克一边参加实验。”
不能喝提神饮料
只是不睡觉但可自由活动
李博士说,在进行这次招募之前,他们在浙大找了10名同学,陆续进行了熬夜测试。
“虽然这24小时里,你可以看书打游戏看电影,做什么都行,但真要24小时保持清醒不睡觉,还是挺难做到的,到凌晨两三点的时候最难熬, 我有个同学,在我上厕所的一瞬间,眼睛一闭打起了呼噜,就是秒睡的那种。”李博士说。
被试者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采集血液和唾液,过程中需佩戴脑电监护设备,每隔6或12小时填写量表和完成心理学相关软件测试等工作。在保持不睡眠的时间中,工作人员将每隔12小时对被试者进行一次物理干预治疗(rtms)。
浙大一院精神卫生中心主任许毅告诉北青报记者,为了满足实验条件和保障被试者安全,挑选被试者时会进行安全筛查,被试者不能存在失眠等睡眠障碍,颅内不能有金属物质,也不能有癫痫病史。因为实验所采用的物理干预治疗是一种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rtms),需要在被试者的头部皮肤进行磁刺激,以调控脑功能,颅内有金属会造成干扰,“虽然我们选择的参数是安全范围,但也担心有诱发癫痫病的风险。”
许毅表示,被试者参加睡眠项目实验需待在医院里,只要不睡觉,可以自由活动,玩手机、玩电脑都行,“但不能喝让神经兴奋的饮料”。
医院为何要进行
本次睡眠项目实验?
许毅说,此次实验就是通过模拟睡眠缺失的情景,探索非药物、非侵入式的rtms物理治疗技术对睡眠缺失状态的改善作用。
66名被试者分批进行实验中,经过24至48小时不睡眠,被试者将进入不同程度的睡眠缺乏状态,随时佩戴的脑电监护设备会显示出被试者的认知和疲劳度指标,通过rtms物理治疗干预和实验数据分析,就可掌握核心参数。
许毅表示,rtms物理治疗技术已被批准应用于临床治疗。选择适宜的参数,该技术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作用,对于抑郁症患者,可改善情绪,对于焦虑症患者,可缓解焦虑。
希望通过睡眠项目实验,为失眠症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治疗方法,尤其是不愿意接受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或治疗效果不好的部分患者。 此次招募的66名被试者进行睡眠项目实验第一期后,医院根据实验结果可能进行第二期实验。
被试者签风险协议
全程有医生陪同,如身体不适可退出
在招募文章的评论区,多位网友表示,24小时甚至48小时不睡眠也不难,也有部分网友关注参与项目实验的安全问题,担心长时间不睡觉导致猝死。
许毅称,这种睡眠剥夺实验在国外已有人做过,熬夜24小时对于正常人而言是安全的,不会有生命危险,因熬夜猝死的一般是积劳成疾或者身体有其他疾病。这个实验全程都有医护人员陪同,如果被试者出现身体不适可随时退出,如有突发情况,医护人员也会立即实施急救。如果因参加实验出现身体问题,医院也会负责治疗。
作为科研实验,在开始前已告知被试者实验可能存在的风险,并签下协议。“实验结束后,我们会让被试者在医院睡一觉再走,并会有工作人员追踪其身体情况。”
熬夜“赚钱”,为科研做实验……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