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愚园路100岁了 学者期盼可游、可赏、可居住
2018-10-28 16:24:47发布51次查看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10月28日报道:上海愚园路自1918年正式成路,今年正好100周年。街区适合漫步,建筑可以阅读,经过城市更新后的愚园路长宁段已经成为上海城市旅游新地标。10月27日下午,愚园路成路百年论坛暨《愚园路》(百年纪念版)首发式上,十多位学者一起畅谈愚园路的百年时代变迁,充分挖掘历史和上海海派文化的核心内涵,用城市更新和历史传承的观点串起上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本书一条路一段上海史,作者以这样的角度来看待我们的城市,看待愚园路。”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王立翔介绍,在愚园路生活了30多年的徐锦江倾注了很大的精力,2017年推出《愚园路》这本书,聚焦这条路的点点滴滴,便于大家更深层次地了解愚园路。书中创新使用了留白,留下一页、两页由读者来写作。此次百年纪念版收集了曹可凡等人对于愚园路的记忆,总结了“荡马路”“穿弄堂”“入堂奥”“听故事”“有感悟”五步阅读法,使读者可以读取上海自东向西的城市生活发展史,找到上海城市建筑风格演变的脉络。
近几年,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到越来越小的城市空间。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苏智良表示,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就是由像愚园路这样很多的弄堂、道路构成的历史,里面的名人名师名媛等等。徐锦江开发愚园路这一段历史和文化,特别接地气。“前几天,我来愚园路,欣喜地看到很多历史保护建筑有了名牌和二维码。上海有三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多伦路、武康路和陕西北路,第四条是不是可以考虑愚园路?”苏智良建议。
有关马路的书很多,大多是关于风花雪月的。上海市档案馆副馆长、研究员邢建榕认为,个人写作一定要与城市文化传承结合在一起。愚园路这条兼备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要加强基础研究和讲好故事之间的关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陈祖恩表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历史回顾,才能写出不同角度的愚园路。《愚园路》最大的冲击点是包含着作者对这条居住的马路的情感。
新生代血液的注入,各种各样的艺术家加入,愚园路雨来月具有既生活又时尚的文化气息。在愚园路上开设画廊的俞沁润举办过素人艺术节,慢慢融入社区中,与附近的居民互动交流。她也请了一位外国画家在愚园路呆了一个月,通过画家的作品呈现平时习以为常的愚园路,吸引了很多小朋友。参与愚园路改造的虞鸣皋表示,这一带的居民化建筑很有代表性,不同于外滩建筑,可以从建筑这方面更深地挖掘愚园路。
当天活动举办地是愚园路1018号的愚园百货,原址为施蛰存的故居。活动现场,施蛰存的侄女周聿辰回忆,自己从小在1018号长大,现在坐在这里喝咖啡,感觉穿越回了旧时光。她表示,愿意尽自己的所能,开发施蛰存故居。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孙甘露表示,城市的改造也好,更新也好,根本性是为人服务的,让人有舒适的体验。愚园路含蓄低调,不是时髦,让人们享有生活,这是有影响力的原因之一。
“研究和开发愚园路,永远在路上。”徐锦江表示,愚园路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这样一条路:一条从未易名的路,一条上海滩的传奇之路,一条市民社会的样本之路,一条折射城市变迁的阅读之路,一条见证了近现代史的风云之路。“对于我来说,愚园路路史的研究,不仅是一项严肃和严谨的历史研究,更是一种推动城市更新的现实运动。”徐锦江期盼愚园路“三可”:可游、可赏、可居住。“尤其是可居住这一点,可以吸引年轻的新住民,居住性质保持不变,历史建筑和风貌增益其欣赏价值,大量的场所感设计大幅提升旅游价值。”徐锦江说。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