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劳动保障监察大队荣誉背后是新的机制保障
2018-10-25 16:24:39发布82次查看
据宝山区消息:连续八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先进单位”;先后五次获评“全国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行动中取得突出成绩单位”;一次荣获集体三等功……宝山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可谓成绩优异。荣誉背后,是大队不断推陈出新的工作机制,以及探索有效工作路径的不懈坚持。
诚信档案机制:“重点”企业重点监管
在宝山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内,有这样一份企业分类档案:针对区内企业,以a、b、c三档分列。不同类别的企业,采取的监管手段有明显区别。例如:对a类(诚信)企业实行以指导服务为主;b类(较诚信)企业以日常监管为主;c类(失信)企业以重点监管为主的差异化监管方式……
2008年,宝山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在全市率先制定了专门的《宝山区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对企业实行诚信分类管理。自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档案创建以来,等级分类、定期复核、等级升降等动态管理工作不定时地进行,此外,对于拟关闭、停产、搬迁企业,失信(c类)企业、各类租赁型企业、平时举报投诉较多的企业,大队坚持每周对排摸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和风险评估,并及时通报街镇和区相关部门,以形成监管合力,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有效促进了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由事后监察向事前预防的转变。有一次,监察员跟往常一样到一家c类企业进行例行监督检查时,发现该单位因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搬迁。按照以往的经验,该单位属于重点监管对象,以前的经历不算“光彩”,监察员便特别留了心眼,找员工了解企业情况。果不其然,员工正因经济补偿金的问题与单位僵持不下,好在矛盾尚未激化,还有调解的空间。监察大队得到消息后,立即协调镇工会、社区事务服务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召开现场办公会,一方面要求企业严格按照劳动保障法律规定拟定搬迁补偿方案,另一方面引导员工依法理性维权,与企业共同协商解决方案,避免出现过激行为。经多方努力,公司最终与96名员工达成一致,事件得到快速解决。
十年来,通过建立企业守法诚信档案,实施分类监管,从实践情况看,诚信企业(a类)的比例正逐年上升,失信企业(c类)的户数下降了43%,分类监管工作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约谈法人机制:群体纠纷当“面”解决
很多企业主,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于如何拓展市场、优化产品可能说得头头是道,合同法、商业法也都略知一二,但对于违反《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后可能面临的处罚并不一定知晓。
“正因为此,我们要通过约谈,把后果告诉他们,尤其是在群体性纠纷的运用上,紧抓矛盾源头,约谈法人,一举解决群体纠纷。”宝山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相关负责人举例介绍,2018年8月上旬,区内有一家汽车模具制造公司无故拖欠了劳动者工资,涉及金额较大,大队在做出行政处理决定的同时,主动约谈企业负责人,告知其拖欠工资的后果及所需承担的法律责任,特别是欠薪入罪和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管理的相关情况,数日后,该企业开始积极筹措资金,并支付了拖欠的工资。
据统计,近三年来,大队共约谈欠薪企业45家,其中28家企业在约谈后主动发放了拖欠工资,涉及员工1500余人,金额1100余万元,有效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大队专门建立“欠薪执行情况预警通报”制度,对做出拖欠员工工资行政处理决定未在规定时间内支付所拖欠工资的用人单位,及时上报区委、区政府相关部门,并通报所在街镇(园区)政府,从而有效形成处置欠薪工作合力,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协同作战机制:着力啃下“执行难”
众所周知,法院判决执行难是司法领域的老大难,在这个问题上,宝山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也没少花心思。为了避免劳动者在遭遇“老赖”企业时,陷入赢了官司输了权益的困境,大队可谓用足了各种措施。
曾经有一家服装厂,拖欠了38名员工的劳动报酬共计27万余元,不等大队找公司约谈,经营负责人便突然隐匿起来,大队先是将责令支付员工劳动报酬的整改文书张贴于该公司大门,并拍照记录,同时四处打探,但该企业负责人逾期仍隐匿,也未支付员工劳动报酬,鉴于此,大队根据相关规定,以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将案件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后该企业负责人被依法逮捕并起诉,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罚金两万。
还有一次,同样是“老赖”企业欠薪不付,考虑到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时间较长,为防止部分企业利用时间差处置资产,损害劳动者权益,大队一边与区人民法院的紧密沟通协调,及时果断地向人民法院申请启动财产保全程序,确保企业有可供执行的必要财产;另一头与公安等部门密切配合,根据制定出台的《宝山区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违法犯罪专项综合治理工作办法》,加大对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劳动者官司、权益“双赢”。
就这样,宝山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在近年共依法移送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三件,其中公安部门立案两件,法院判决一件,有效震慑和打击了恶意欠薪行为。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