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静安:27万余户实现生活垃圾分类 年内将推分类清运信息化监管机制

2018-10-24 21:18:14发布78次查看
  东方网记者柏可林10月24日报道:拥有110万常住人口的静安区,在上海启动新一轮生活垃圾分类以来,是如何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
  东方网记者从静安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获悉,静安区通过垃圾“大分流小分类”,经过七年砥砺奋进,区内已有37万余户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占比达97%以上,绿色账户累计覆盖33万余户。居民区、菜场、餐饮单位产生的湿垃圾由2011年的44.52吨增加至现在的212吨(全年日均),垃圾干湿分类初显成效。
  老式小区打造“绿萝”空间畅通回收渠道
  共和新路1700弄,在籍约2000多户,居住人口超过7000户,是一个房龄老、居住密的大型开放式社区。去年,以社区综合治理改造为契机,由街道牵头,拿出两间房子,结合干湿垃圾分类投放指导、绿色账户积分兑换服务、两网协同试点工作,建成了绿萝环保空间。
  作为综合性的枢纽服务站,绿萝环保空间既是区域的凝聚点,也是宣传、指导、服务的一个辐射点。随后,绿萝环保空间在芷江西路街道、天目西路街道进行复制推广,并升级打造了“绿萝2.0智能版”,通过全智能化垃圾箱房的打造,方便居民投放垃圾及扫描积分。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掌握居民高峰投放时间及投放垃圾品类和量,为各类垃圾收运频次、时间、路线规划提供参考,更为推广定时定点夯实基础。
  静安区还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分类优秀示范居住区。例如扬波小区,通过形成业委会、居委会、基层党委“三位一体”推进的模式,7年来,小区分类工作常态化,自主在四分类基础上又将生活垃圾细分为11类,分类投放参与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湿垃圾分类准确率达到90%以上。而在悠和小区,通过打造社区环保示范中心,盘活了社区卫生死角,实现楼层撤桶,湿垃圾分类率约35%,日均绿色账户活跃度76%。
  信息化手段规范清运行为形成全程监管机制
  近两年,通过美丽街区建设,静安全区80%的垃圾箱房进行了干湿分类改造,规范了各类投口,增设了水池、照明等设施设备。
  今年,静安区3200个废物箱标识全部按最新标准更新到位,5月起在南京西路和铁路上海站南广场废物箱试行可回收垃圾和干垃圾分类精细化收运,8月起在全区推广。此外,200余辆干垃圾、27辆湿垃圾和5辆有害垃圾收运车全部张贴专用车辆标识或喷涂专用色彩。
  据透露,今年静安区计划对湿垃圾收运车辆安装车载称重计量及监控等设备,并开发具有垃圾收运双向监督功能的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收运人员与居委会、收运单位、监管部门各单位间信息互通,进一步规范清运行为,形成分类清运的全程信息化监管机制。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