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回望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上海学校,有侬的母校伐?

2018-10-23 5:51:10发布83次查看
  幼儿园、小学、中学。。。
忘不了阿拉曾经学习的课堂,
一起来回望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上海学校,
有侬的母校伐?
静安区篇
静安区地处上海市中心,分别与6个区接壤。东临成都北路,与黄浦区为邻;西以镇宁路、万航渡路、武定西路、江苏路、长宁路,与长宁区交界;南沿延安中路、陕西南路、长乐路,与卢湾区和徐汇区衔接;北至安远路、长寿路,与普陀区毗连,隔苏州河与闸北区相望。1992年,全区面积7.62平方公里,人口44.15万人。
1992年,静安区有中等学校29所(含职业学校),学生24092人;小学52所,学生39700人;幼儿园117所,幼儿16979人;聋哑学校、弱智儿童辅读学校、工读学校各1所;区少年宫、区青少年科技指导站各1所,少年之家6所;各级各类成人学校71所;区教育学院1所;另有市属中专1所,中师1所,职工中专8所,技工学校15所,全日制高等院校3所,职工大学、夜大学13所。
1988年5月,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市长朱镕基为武定街道伤残儿童寄托所所长潘槿等颁发六一育苗奖
境内校史
清光绪五年(1879年)
大王庙栖流公所附设义学1所。
光绪三十二年
邑人陆文麓等创办和安小学堂(今静安区第三中心小学),系境内新式学校之始。嗣后,又陆续创办育才公学、上海幼稚院、平民女校、上海胎产女学校、中华法政大学等各级各类新式学校。
抗日战争前夕
境内共有中学25所,小学77所,幼稚园(班)48所,职业补习学校30所,高等学校5所,另有外侨子弟学校8所。其中个别由政府主办,少数由教会、工部局主办,大量系私人所办。
民国26年(1937年)后
境内人口激增,新办中学17所、小学35所、幼稚园(班)20所。邻近战区学校又纷纷迁入,形成各级各类学校在境内的集结。
抗战胜利前夕
境内有中学59所,其中女子中学20所,占全市之半;小学124所,幼稚园(班)75所,另有民众补习夜校8所。
民国34年抗战胜利
部分境外迁来的学校返回原地。原被汪伪接收的学校一律改为市立,又新增市立学校6所、私立中学5所、小学27所、附设幼稚园8所。
上海解放时
境内共有中学60所,小学153所,幼稚园(班)80所,中等师范1所,职业技术学校6所,补习学校12所,高等学校10所。
上海解放后
政府接管、整顿、改造各级各类学校。
1961年
调整学校发展速度与规模。
1963年
试行中、小学《全日制暂行工作条例》,恢复正常教学秩序。
1977~1992年
国家投资新建、重建、扩建校舍19.08万平方米,占上海解放后新建、重建、扩建校舍27.27万平方米的70%。到1992年止,有29所弄堂小学得到改造,占36所应改造小学的81%。
学校选介
育才中学
上海市育才中学校址为:山海关路445号。前身是英人嘉道理(ellis kadoorie)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创办的育才书社。
民国元年(1912年)迁至山海关路445号,改名为工部局育才公学,以陶伟(k·g·dowie)为校长,1/3教员为西人。除国文及中国史地外,各科均用英语直接教学。民国28年,始为6年制完全中学。民国32年,汪伪“接管”该校,改为市立。民国34年国民政府接收时,改称上海市市立育才中学。
1949年6月,市军管会接管该校。翌年,始招女生。1953年,被列为上海市10所市重点中学之一。该校是上海市排球传统项目重点学校。占地面积7326平方米,建筑面积8587平方米。1992年,有班级28个,学生1275人,教职员工140人,其中教师96人,含高级教师25人,特级教师1人。
上海市市西中学校址:愚园路404号。民国35年,西侨男女中学停办,校长赵传家奉令组办市立市西中学,留有西籍教员4人。该校倡导“好学力行”,有于右任亲书匾额;办学遵循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知能结合、身体力行及手脑并用诸原则。1949年6月,市军管会接管该校,校长赵传家留任。
1953年,被列为上海市10所重点中学之一。该校以田径、足球、垒球见长。占地面积1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98平方米。1992年,有班级28个,学生1305人,教职员工150人,其中教师96人,含高级教师30人,特级教师1人。
上海市第一中学校址为:常德路964号。前身是民国20年开办的工部局华人女子中学,杨聂灵瑜为第一任校长。民国24年,迁入星加坡路花园(今常德路964号)新校舍。民国32年,汪伪“接管”,改为市立,更名为第一女子中学。民国34年,国民政府接收该校。1949年6月,由市军管会接管,1951年称上海市第一女子中学。1953年,被列为上海市10所重点学校之一。1960年,为区重点中学。1967年,招收男生,改名上海市第一中学。建校伊始,即遵照中国学制,主张“德智体美平衡发展”,手脑并用、家政、艺术与体育形成特色。占地面积9408平方米,建筑面积7834平方米。1992年,有班级28个,学生1392人,教职员工143人,其中教师90人,含高级教师29人。
上海市爱国中学校址为:威海路870号。清光绪二十八年,爱国学社于白克路(今凤阳路)登贤里创立女子学堂,未及1月,蔡元培接任总理(校长)。民国16年,改名爱国女子中学。几经迁徙,惨遭淞沪战事两度兵燹,民国27年迁至南洋路(今南阳路)。
1959年,招收男生,改名爱国中学。1980年,与卫星中学(原智仁勇女中)合并,迁入威海路870号。
1990年,被团市委定为“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80年代起被列为市射击传统项目重点学校。占地面积3817平方米,建筑面积4583平方米。1992年,有班级14个,学生558人,教职员工94人,其中教师55人,含高级教师4人。
上海市建承中学校址为:成都北路471号。民国28年,戴介民创办华华中学二分校,民国30年,迁至白克路(今凤阳路)598号,正式定名为建承中学。1953年,并入光实中学。1958年,改名成都路第二中学。1985年,为继承革命传统,恢复校名。地址成都北路471号。戴介民提出的办学宗旨是“培植革命青年,探讨改造旧教育之途径”,主张教育民主,自学为主,联系社会;聘请进步学者、作家为学生授课、讲演。民国28年,该校建立中共支部,并为中共地下交通站成批护送干部、军人、进步师生至抗日根据地,派遣70余名中共党员学生至各中学开拓学生民主运动,被誉为中学系统的民主堡垒。该校是市羽毛球传统项目重点学校。占地面积5494平方米,建筑面积4381平方米。1992年,有班级17个,学生725人,教职员工151人,其中教师91人,含高级教师5人。
上海市民立中学址为:威海路414号。1903年由苏本炎、本铫昆仲创办于上海南市,为当时沪上有名的私立中学之一(后为公办)。
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争中,校舍毁于日军炮火。同年9月,暂迁乌鲁木齐北路。1940年2月,迁入威海路414号。
占地面积6292平方米,建筑面积8066平方米。1992年,有班级32个,学生1449人,教职员工151人,其中教师91人。
上海市培明中学校址为:新闸路1607号。1925年,由许君衡女士在麦根路(原恒丰路桥之东)创办私立女子学校,取名培明,培明一词自《礼记·中庸》中的语句:栽者培之,虽愚必明,即办学宗旨是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1929年起,学校曾多次搬迁,直至1936年,学校迁入新闸路1607号的南园。1937年八一三战争爆发,七月日军强占南园,培明女中暂迁南阳路上课,1945年抗战胜利后,经过校方多方面努力,培明女中又迁回南园。1956年由私立学校改为公立培明女中,成为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完全中学。1969年8月开始男、女兼收,改为培明中学至1983年7月。
1985年8月-1991年7月,培明女中高中部改为培明师范,为静安区小幼教育输送人才。1991年再次男、女兼收,由培明女中改为培明中学。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955平方米。1992年,有班级22个,学生990人,教职员工115人,其中教师71人。
上海市华东模范中学校址为:富民路43号。私立华东模范中学创建于1945年,中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为首任校董会主席。1949年初与复夏中学合并,1949年6月上海解放后暂告结束。1953年由广东中学与振德中学合并组建的培群中学,于1956年与育英中学合并组建而成上海市培英初级中学。1972年与大厦中学合并。1977年两校又分开。同时建成完全中学。1983年8月,华东模范中学在培英中学基础上复校。1994年6月又与爱华中学合并。占地面积7176平方米,建筑面积6405平方米。1992年,有班级23个,学生1084人,教职员工118人,其中教师76人。
上海市七一中学校址为:陕西北路461号。前身是创建于1905年的私立崇德女中,1953年由崇德女中、进德女中、晏摩氏女中分部合并为上海市第七女中,1958年改名为七一中学,招收男女学生。
1978年列为静安区重点中学。占地面积6053平方米,建筑面积6988平方米。1992年,有班级28个,学生1264人,教职员工136人,其中教师86人。
上海市时代中学校址为:武定路476号。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主教毕夏普在公馆马路(今金陵东路)创办圣芳济学堂。1884年6月,南浔路校舍建成。1937年,华人部迁址南京东路和孟德兰路(今江阴路)。1939年,圣芳济学院福熙路(今延安中路)分部校舍建成。1945年(民国33年),定延安中路福煦坊为学院总部。1947年,更名为上海市私立圣芳济中学。1950年,更名为时代中学
1952年3月,正式定名为私立时代中学,分南校与北校。1952年,招收女生。1953年,改为公立,北校易名为北虹中学。1959年,育材中学、常熟中学相继并入。1960年,东迁,高初中分处南京西路、成都路两处。1966年,迁至武定路476号。
占地面积4023平方米,建筑面积5274平方米。1992年,有班级20个,学生810人,教职员工107人,其中教师67人。
华山美术职业学校(简称华山美校)位于华山路433号。原为华山中学,创办于1964年9月。占地面积2556平方米,建筑面积4260平方米。1980年,华山中学开办美术职业技术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开设应用美术动画等班,学制3年。1982年,学校增设中等美术师资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4年。1985年,停招初中班,更名为华山美术职业学校。华山美校成立后,又开设装潢设计、工艺美术、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专业,每年5月面向全市提前招生。1992年,有各类实用美术班18个,在校学生441人,教职员工85人(其中教师55人,获中、高级职称者40人)。1990年,经市评选、国家教委批准为省、市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
原名市立幼稚师范附属小学,民国34年(1945年)由陈鹤琴创办,校址在愚园路404号。后随幼师先后易名为女师附属小学、上海市立师范附属小学。1953年改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92年,该校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者6人,小学高级教师职称者24人,特级教师2人。
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原名工部局西区小学,由陈鹤琴创办于民国19年,校舍租用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914号。民国21年迁至新闸路1461号。先后易名为上海工部局新闸路小学、上海市立新闸路小学、市立第十区第一中心国民学校。1951年,改名为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学校。1956年,改名为新成区第一中心小学。1960年,恢复今名。1992年,该校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者4人,小学高级教师职称者22人,特级教师1人。有班级20个,学生923人。
静安区第三中心小学
静安区第三中心小学前身为市立和安小学,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栖流所义学和保安堂义学(校址在黄浦区)合并而成,历史悠久。早在20年代已是沪上屈指可数的著名学校。抗战期间一度改为私立,民国34年恢复市立。1951年改名为新成区中心小学,1958年新闸路第二小学并入,1960年用今名。校址设在成都北路997号。1978年停办。1987年,新闸路第一小学迁入,恢复原名。
1992年,教职员中获中学高级职称的有1人,小学高级职称的有25人。有班级27个,学生1135人。
南京西路幼儿园
原为上海幼稚师范学校附属幼稚园,民国34年(1945年)冬,由陈鹤琴创办,园址在愚园路404号上海幼稚师范学校内。1949年,改名为上海师范附小附设幼稚园。1951年,迁至南京西路2080号现址。1953年独立,改名为南京西路幼儿园。1980年8月,再次改名为上海幼儿师范附属幼儿园。1989年1月,恢复南京西路幼儿园园名。1953年,该园被列为市重点幼儿园。
1992年,该园教师中有小学高级教师职称者7人,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者1人。
南阳路幼儿园
前身是私立海幼幼儿园。1954年8月,倪蕴珠、顾庆珠、邱顺宜、孙英娥4人合资创办。1956年1月,区教育局接办,改为现名。1958年,私立萌芽幼儿园并入。同年新闸路四小附幼又并入。该园逐步建立一支师德比较好、教学有特色的师资队伍。其中获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4人,特级教师1人,还有全国教育系统劳模1人,全国优秀教师(包括优秀保教工作者)4人。
威海路幼儿园
原是市儿童保健院托儿所。1950年春,由市卫生局创办,收托1.5-4岁幼儿,为全日制。1953年夏,托儿所独立,改名为上海市立托儿所,分全托、半托、长日托,所址在威海路730号。1958年和新成区机关幼儿园合并,改名为新成区机关幼儿园,收托从哺乳室到大班年龄幼儿,全部为寄宿制。1960年,改名为静安区机关第一幼儿园。1961~1962年和静安区机关第二幼儿园(原江宁区机关幼儿园)合并,改名为静安区机关幼儿园,入托幼儿600余人。1971年10月,静安区机关幼儿园和上海市机关第一幼儿园合并,改名为威海路幼儿园。1980年夏,静安区教工幼儿园的一部分并入。该园教师33人中,有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的11人。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