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史上最全金山集镇盘点 个个有故事

2018-10-22 17:36:35发布80次查看
  金山区位于上海市西南部,以杭州湾内的大小金山岛得名,是全市成陆最早的地区之一,拥有枫泾、张堰两个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一起来了解金山区境内集镇掌故,金秋时节,约上小伙伴,去感受古老城镇的魅力吧。
枫泾
上世纪80年代枫泾集镇南栅
在区境西部,枫泾镇人民政府驻地。设有和平、新枫、友好、枫阳、白牛5个居委会。古名白牛村。清《枫泾小志》载:宋进士陈舜俞曾隐居于此,人仰其清风亮节,改称清风泾,又称风泾。又因其地多荷花池,别名芙蓉镇。宋《华亭学田碑》始称枫泾。
明清时,松江府是全国棉纺织手工业基重地,而枫泾镇又是松江府棉纺织手工业中心之一。当时有南北杂货、果品银楼、典当、百货、茶馆、饭店等300多家。枫泾土布一度销往东南沿海各省及南洋诸地,有“收不尽魏塘纱,卖不完枫泾布”之誉。并形成枫泾三大土特产:丁义兴的“枫泾丁蹄”,夏隆顺的“天香豆腐干”,戚协兴的“状元糕”。
清宣统二年(1910年),“枫泾丁蹄”获南洋劝业会银质奖,后又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2004年4月,以集镇为母体的枫泾古镇旅游景区开放,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和“新沪上八景”之一。
枫泾古镇一角
现有金圃宅第、三百园、枫溪长廊、丁聪漫画陈列馆、程十发祖居、人民公社旧址、东区火政会、朱学范故居等十余个知名景点。
枫泾古镇一角
兴塔
上世纪80年代兴塔集镇
在区境西部,枫泾镇东部。原兴塔镇人民政府驻地。地处面杖港两侧,东距朱泾集镇9公里。镇境东西向呈长方形,长约1公里,面积0.5平方公里。设有兴塔居委会。宋代曾建兴塔禅寺,清乾隆年间形成乡村集镇,得名兴塔。主街处面杖港北,长约100米,宽约3米,为砖铺街面。中部有数幢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和平房,大多为前店后宅,有药店、杂货店、肉庄、豆腐店、酒馆、茶馆、理发店等。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为防倭寇,镇北曾设兴塔汛。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曹姓创办蒙养学堂(兴塔中心小学前身)。
兴塔集镇沿河新建民居
现有兴福利路、白象路等镇区主要道路以及兴塔新苑、玫瑰兴苑等主要居住区,另有小学、中学、派出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南侧有工业园区。320国道亭枫公路、兴新公路穿越。
下坊渡
上世纪80年代下坊渡集镇
在区境西部,枫泾镇东南角,下坊村境内。原为下坊村村委会驻地。集镇处大茫塘南北两岸,西北距兴塔集镇4公里。面积0.15平方公里。传说夏禹治水,置舫设渡于此,得名夏舫渡,后以谐音习称下坊渡。清末有渡口,1929年建木桥撤渡,1968年改建为混凝土桥。
朱泾
上世纪80年代朱泾集镇一角
在金山区北部,朱泾镇人民政府驻地。设有东林、西林、广福、新汇、罗星、临东、临源、南圩、北圩、凤翔、钟楼、金龙、金汇、金来、塘园、红菱等16个居委会。朱泾亦名洙泾,别名珠溪。集镇以河道朱泾得名,河冠朱姓,嘉庆《朱泾志》称:相传东汉时为朱治俸邑。
朱泾之名,始见于梁陈间前京县胥浦乡所辖5个里之一,称朱泾里。唐咸通年间已成市集,元、明繁荣,为松江府棉纺织手工业中心之一。明正德《松江府志》已列有朱泾镇。乾隆廿四年(1759年),金山县署由金山卫移驻朱泾,商业更盛。
朱泾集镇全景
清代,朱泾集镇分属枫泾乡三保和胥浦乡四保。1912年称朱泾市,设市公所于西林寺内。1929年撤市建区,为第一区公所驻地。1946年撤区置镇。1949年5月13日,改为朱泾区属镇。1951年5月为县属镇(即集镇范围设立的建制镇)。2000年7月由原朱泾镇(集镇范围建制镇)、朱泾乡撤销后合并建新的朱泾镇。2005年新农镇并入,形成今天朱泾镇的范围。
新农
上世纪80年代新农集镇
新农集镇浦银路现貌
位于区境北部,朱泾镇东部。原新农镇人民政府驻地。西距朱泾集镇4公里。设浦银居委会。原名三召址,相传当地陈姓隐士不愿为官,被三道圣旨宣召,因以得名。1988年起,镇区建设向池泾河以南发展。
亭林
上世纪80年代亭林集镇
在区境东北部,亭林镇人民政府驻地。设复兴、中山、新建、寺平4个居委会。亭林古称“十二家埭”,为农村鱼米集市。南朝梁陈年间,著名地理学家,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隐此修《舆地志》。宅旁有林,人称“顾亭林宅”,亭林之名源此。唐以后已形成集镇,明清时已与奉贤的南桥、金山的张堰并称为浦南三大商业重镇。
亭林集镇古朴风韵
古称“亭林八景”的古迹,今存古松园、剔牙松和读书堆。剔牙松为元代文学家杨维祯手植,被誉为“江南第一松”。“读书堆”位于镇南,南朝顾野王在此修《舆地志》,今古迹尚存。清道光年间开设的三和德茶食店所产“关爷饼”,是亭林名产,以薄脆香甜著称,现已停产。
亭林“江南第一松”照壁
顾野王读书堆遗址
集镇在清代属华亭县云间乡,1912年为华亭县亭林市,1929年为松江县十二(亭林)区,亭林分为亭南、亭北两镇。1946年,亭南、亭北合并为亭林镇。1949年10月成立亭林区,亭林为区辖镇。1957年撤区并乡,升为县属镇。1966年由松江县划归金山县。1993年亭林镇与亭新乡合并为新的亭林镇。2005年松隐镇、朱行镇并入,形成今天亭林行政镇的范围。
松隐
上世纪80年代松隐集镇
位于区境北部,亭林镇西部。原松隐镇人民政府驻地。西距朱泾集镇7公里。设松隐居委会。原名郭汇,别名赤松溪。元末在1354年高僧德然于镇北建松隐寺后,镇以寺得名松隐。明初1384年,华严塔建成后,镇市日盛。民国以后,历来是乡、区、镇治所在地,街市屋宇,比较整齐。
松隐集镇华严塔
现有松隐大街、松溪路、松隐中心路等镇区主要道路以及中心新村、松锦新苑等主要居住区。另有小学、中学、派出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镇北松隐禅寺内有华严塔。
漕泾
上世纪80年代漕泾集镇
位于区境东南部,漕泾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距朱泾集镇27公里。设有花园、建龙、绿地3个居委会。古名漕溪,出自河名,又因是运输漕粮水道,得名漕泾。地紧依海塘,汉代已有铸钱、冶铁、煮盐业。宋代后盐业大盛,为原浦、浦东二大盐场的连接点,盐商集于此而渐成集镇。明嘉靖以后,浦东盐场受海潮冲击坍毁后,盐渔并盛。商市以盐业为主,次为渔业。
金山区烈士陵园
镇南有金山区烈士陵园;有上海地区仅存的古海岸遗址漕泾古冈身沙冈。朱漕与漕廊公路分别经过镇西和镇南。
阮巷
上世纪80年代阮巷集镇
位于区境东部,漕泾镇阮巷村境内,曾为阮巷村村委会驻地。西水塘穿镇而过,朱漕公路过境,东南距漕泾集镇5公里。占地0.05平方公里。古名阮溪。明洪武年间成镇,到清代时市容较为兴旺。
乾隆《奉贤县志》载:“阮巷与华邑接壤,街道盘旋,市井栉比,居民200家,椎者耕,黠者贾,各行各业,熙熙攘攘颇称巨镇”。原属奉贤县的西乡,1950年5月划入松江县。1985年,拓宽了朱漕公路,在阮巷过境,改变了陆上交通闭塞的状况。
改造后的阮巷集镇一角
2016年起,对阮巷老街实施改造工程,进行保护开发,新建门头、名牌、健身点,修整驳岸及加设栏杆、外墙白化以及道路改建、绿化等,阮巷书场修缮一新。
山阳
上世纪80年代山阳集镇
在区境东南部。原为山阳镇人民政府驻地。龙泉港纵流东部,红旗港横贯北部,西北距朱泾集镇25公里。设三新居委会。因集镇地处古柘山之阳,故名。清初成镇。
山阳集镇老街近貌
1960年,在镇西约300米处,发掘出南阳港古文化遗址,获东周时代的网纹、米字夹沙绳蚊硬陶片,陶釜和扁足鼎残片。西临金山铁路和亭卫公路。
金山嘴
在区境东南部,山阳镇渔业村村委会驻地。南濒杭州湾,与大、小金山岛、浮山岛隔海相望。占地0.07平方公里。沪杭公路在镇南过境,西靠牌楼港。北距山阳集镇3公里。因海潮冲击海岸形成沙嘴,故名金山嘴。
金山嘴为渔港,历史上渔业贸易兴盛。清末民初,仅渔行就有10多家。每逢渔汛,渔船进港,各地商贩云集。1949年以后,渔业逐步兴盛,20世纪80年代达到顶峰,渔民富裕,新建楼房鳞次栉比。
金山嘴老街一角
1996年,金山嘴海鲜一条街列为金山县滨海旅游开发项目。2011年,金山嘴老街修缮一新,新建观景台和海渔文化展览馆等,初步形成了具有海渔文化底蕴的集餐饮、观光、购物为一体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示范基地,被称为上海的最后一个渔村。
西门
上世纪80年代西门集镇
在区境南部,金山卫镇南部。曾为金卫乡人民政府驻地。黄姑塘、张泾河交汇于集镇,东与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相接,老卫清路横贯全镇。占地0.22平方公里。分属金山卫居委会和八一村。原为金山卫城西门外,故名。清代形成集镇,在金山卫城西门外新河(黄姑塘)北岸。1949年,有半商半农居民68户,200余人。20世纪60年代起,成为金卫乡治所在地,商市陆续发展。今为农村聚落。
大石头
上世纪80年代大石头集镇
在区境南部,金山卫镇农建村境内,查山西麓。东倚松金公路,跨张泾河两侧,南距西门集镇3.5公里。占地0.039平方公里。相传旧有大石从查山顶滚下,传为山之足,因称其地为大石头。明、清期间,其地曾设驿站,清初称大石村,属仙山乡七保一区三十七图。1949年后为大石乡人民政府驻地。
美丽大石头
1972年在西侧山脚下发现古遗址,属马家浜文化晚期遗存。今为农村聚落,属农建村长春一组和二组。
钱圩
上世纪80年代钱圩集镇
在区境南部,金山卫镇西北部。原为钱圩镇人民政府驻地。位于秦弯路两侧,东有沐沥港,西有新张泾,西北距朱泾集镇21公里。设有钱圩居委会。镇地四周环水,多圩田,钱姓殷富世居,因名钱家圩,后省称钱圩。清初成镇。捷步泾南梢将镇分成东西两处。一条东西向的砖街构成镇的中心。沿街房屋多为砖木结构的老式平房,间有两层低矮楼房。抗日战争前商市较盛,有棉布、百货、南杂、肉庄、茶馆等店铺30余家。
钱圩集镇钱商大街
现有钱商大街、秦弯路、建元路、建圩路等镇区主要道路以及钱富新村、建元景苑等主要居住区。另有金山区精神卫生中心及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基础教育设施。镇内有晚清著名天文学家、医学家顾观光故居和顾观光墓。s19新卫高速、漕廊公路、金石南路经过。
顾观光墓
张家桥
上世纪80年代张家桥集镇
在区境南部,金山卫镇张桥村境内。集镇原为张桥村村委会驻地。西北距钱圩集镇3.75公里。面积0.01平方公里。清道光廿年(1840年),居有2户张姓农民。后有邻近村民相继迁入,形成村落,得名张家桥。因在南张家桥北,故又称北张家桥。咸丰十年(1860年)成镇。张桥羊肉远近闻名。
张桥羊肉村雕塑
张堰
如今的张堰集镇鸟瞰
位于区境中部,张堰镇人民政府驻地。距朱泾集镇15公里。设有东风、富民、解放3个居委会。张堰历史上誉为“浦南首镇”。古称赤松里、张溪、留溪。据《金山县志》称:相传汉留侯张良从赤松子游,曾居于此,故名赤松里。
唐代筑华亭十八堰,张泾堰设此,乃称张堰。明清商业兴旺,尤以米业为盛。《重辑张堰志》称:“牙行米市聚晨昏”。清光绪年间,镇上已有米业公所,宣统元年(1909年)年购销大米达18万余石。商业网络遍及松江、奉贤、平湖毗邻诸县市。
南社纪念馆
南社纪念馆(姚光故居)座落镇中,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廊下
上世纪80年代廊下集镇
在区境中部偏南,为廊下镇人民政府驻地。地处沪浙交界,西濒惠高泾,漕廊、金廊、廊平3条公路交会处,北距朱泾集镇16公里。境地设有廊下居委会。明万历年间,御史大夫、礼部尚书姚景烨曾居此,后俗称姚家廊下,简称廊下。
清末民初,商市颇盛,有糟坊、米行、药店、布店、染坊、南杂、肉庄、饭馆、理发、茶馆、铁铺等店铺140家。和康酱园产的“三伏晒油”一度行销南洋。1917年镇西市信孚碾米厂开业,商市更加繁荣。沿街房屋为砖木结构的二层老式楼房,间有平房,多系前店后宅。
廊下新貌
现漕廊公路以南为老镇区,以北为新建住宅区。金廊公路以西为工业区,有制衣、工艺品、环保设备、汽修等公司;西临廊下郊野公园,是上海首家开园并以“生态、生产、生活”为主题,以“农村、农业、农民”为核心,集现代农业、科普教育、文化体验、旅游休闲于一体的“主题农场”型郊野公园。
吕巷
上世纪80年代吕巷集镇老街一景
位于区境中部,吕巷镇人民政府驻地。设吕巷居委会。古名璜溪,元代名士吕良佐居此,后改名吕巷。为区内古镇之一。集镇地处区境南北交通要道。
金张公路、田阳路在镇东交汇,惠高泾、沥渎河(吕巷市河)在镇中纵横交叉,历来盛产大米、油菜籽,蚕桑业也较发达;商业繁荣,闹市区原在市河南,明嘉靖年间,倭寇焚烧吕巷镇,受到严重破坏,商市转移到北街。
如今的吕巷集镇临河老宅
镇东、西分别存有建于宋代的玉秀桥(观音桥)和寿带桥(油车桥),并有600多年的古银杏树。
干巷
上世纪80年代干巷集镇
位于区境中部,吕巷镇中部。原干巷镇人民政府驻地。街区沿沈泾呈东西向条状分布,西距朱泾集镇14公里。面积约0.27平方公里。设干巷居委会。相传春秋时干将曾居此,得名干将里;又传元代干姓居此,因名干溪,后称今名。据《干巷志》载,镇之初在溪南,后发展于溪北。清代商市尤盛。1929—1934年曾是金山县第四区区公所驻地。
车镜公园一角
历史上多寺庵,据清乾隆《金山县志》载,有永寿道院、西来庵、慧海庵、小普陀,多毁于清代和抗战期间战火。集镇内多百年古树,原有古银杏树8棵,今存5棵,其中最高树龄有700余年,属市级保护古树名木。
现有兰亭街、汇丰大街、荣昌路、红光路等镇区主要道路以及新溪新村、汇丰馨苑、乡间艺墅、蓝滨嘉苑等主要居住区。另有公园、小学、中学、派出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镇北有工业区和生态林。当地“小白龙”、“白龙糕”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金张公路、朱吕公路穿越,s19新卫高速西部经过。
朱行
上世纪80年代朱行集镇
位于区境中部,原朱行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距朱泾集镇20公里。原名朱家行,以清光绪元年(1875年)朱姓在此开设米行,人称朱家行,沿袭成为镇名,1949年后改称朱行。
现今朱行集镇开乐大街
现有开乐大街、立新街、恒顺路等镇区主要道路以及红叶新村、广玉新村、恒信家园等主要居住区。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