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争议,在基层解决,小问题,靠调解解决。今年8月,嘉定工业区南区某企业与一员工在协商解除劳动关系时发生劳动争议,双方对于经济补偿基数各执一词,企业按照剔除加班费后的前12个月平均工资计算,而员工认为应该包含加班费。
在与企业未商谈成功之后,按照以前的情况,双方是需要到嘉定工业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进行调解的。如果一次调解未成功,来回约谈需要耗费非常多的时间,而这个案例却在三天之内就妥善解决了。
记者了解到,原来这个纠纷之所以能够这么快的解决,多亏了“基层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室”。
据悉,上海统嘉集团位于永盛路2229号,是一家以猎头、劳务输出、生产制造外包、人力资源外包、财务外包、培训学校、投资服务、园区招商、汽车零部件及电子产品生产加工等项目集于一体的多元化综合性集团公司。发生这个矛盾的企业就是由统嘉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的相关事项。员工在对于赔偿金额有异议,而无法与企业协商成功后,由企业法务人员协调,约定好时间之后,与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专职调解员一起到这个调解工作室,进行调解。街镇调解中心的专职人员更加有公信力,向员工详细普及了政策和法规,该员工了解之后,满意的解决了这一起纠纷。
据了解,作为嘉定区两个开展劳动争议调解综合示范工作的调解中心之一,嘉定工业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除了在南、北两个受理中心分别设立了劳动争议调解窗口及独立的调解场所之外,在辖区范围内共设立有11个基层调解组织。
在村居方面,今年根据实际需求重新调整设立9个村居基层调解工作室。而企业方面,在入驻企业较多(入驻企业40多家注册企业近200家)的上海大学科技园区和员工人数较多(超过1万多名员工)的统嘉集团试点设立调解工作室,实现了辖区基层调解组织的全覆盖。
每个“基层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室”都有兼职劳动争议调解员,而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作为专职调解员也会定期去那里进行调解。每个工作室配置兼职劳动争议调解员,由专职调解员定期培训并建立分片联系制度,指导各基层工作室开展工作。“通过统嘉集团下属子公司10余家,为200多家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涉及企业员工近万人,每年需要处理各类大小纠纷百余起。之前处理,一个问题处理通常要往返好几次,而且,有时候又要约企业又要约员工,有的员工上夜班,时间上协调不好又是一拖再拖。而自从这个工作室挂牌以来,已经处理了十余起纠纷。工作室的设立大大缩短了处理时间,也不需要来回跑,员工和企业只要走几步就能在一起协商,方便了不少。”相关工作人员说。
随后,记者来到位于虬桥村的工作室。虬桥村的调解员告诉记者,这几日刚调解了一起劳动争议,一个劳动者发工资的时候发现少了200多块钱,而之前其只旷工了1天, 应该不发放当天工资100多块,该员工立刻找到人事询问,因为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随后员工来到村里找到调解员帮忙。调解员约定时间,与企业、员工当面了解情况,调解员为企业普及政策,告知旷工一天只能不发放其一天的工资,再了解了相关政策之后,给员工补回了差额。
嘉定工业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自2016年8月1日实行现行调处以来,配置5名专职调解员,并将14名劳动关系协调员、60多名村级劳动关系联络员纳入兼职调解员队伍,合力开展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定期召开调解员例会及交流活动,通过专题讲座、案例交流、政策讲解等形式。
另外,在南北社区事务受理中心调解窗口实行365天“全年无休”受理的工作模式,为申请人提供申请接待、咨询受理、材料预审等服务,进一步延伸服务时间,为无法在工作日抽身的当事人打开了方便之门。
对于受理的案件,在联系双方当事人核实信息了解诉求后,根据案件实际情况进行分类预约,每个案件至少由一名专职调解员和一名对应网格的兼职调解员共同进行调解。对于一些群体性案件,联合工会、司法、综治、公安等相关部门开展联合调解;对于调解不成功的案件,由其他专职调解员进行第二轮调解,尽可能将争议化解于基层。
2018年2月起调解中心设立工会职工法律援助接待窗口,由专业律师为劳资双方提供调解服务。
从去年开始,在开展“五违四必”大整治的形势下,各村陆续有企业搬迁。今年上半年,赵厅村一家企业搬迁,涉及200多人解除劳动关系。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协同企业人事、赵厅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和村里的兼职调解员来到现场,当场为员工办理解除劳动合同事宜,现场发生劳动争议的,当场处理调解。
工业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劳动关系条线工作人员介绍,基层实行分类建档机制,对入驻企业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提前掌握企业负责人、厂房性质、用工情况、联系方式等必备信息,做到一村一册,更加有利于开展调解工作时有抓手。执行定期通报机制,对于未化解的案件执行每周上报制度,特别是对群体性劳资矛盾及时上报各相关单位及职能部门。
据了解,嘉定工业区劳动保障部门在2018年1—9月期间,共受理劳动争议785件,涉及人数1006人,涉及金额1868万元,成功调解663件,调解率为84%。
来源:嘉定工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