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薄薄的纸片,作用可真是不小。正在上海进行的邮轮船票试点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公共安全秩序有了极大的提升,乘客、旅行社、船公司三方的法律关系得到了明晰,游客的通关速度从原来的30秒缩短到目前的3秒左右。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杨华雄表示,此举对提升邮轮运输服务水平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明年将在全国推广。这是周到君从交通运输部调研组对上海邮轮船票试点进行调研时获悉的。
交通委介绍说,实行邮轮船票制之前,邮轮产品主要以旅游产品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旅客都是与旅行社签定旅游合同,邮轮船票被“隐形化”,邮轮公司与乘客之间旅客运输合同的关系也随之被淡化。邮轮公司、旅行社和邮轮乘客之间缺少了一个明确各方责任、履行告知义务的具体载体,导致邮轮乘客普遍不清楚船票的存在及其作用和功能,更不知道邮轮船票背面条款所列示的责任归属,一旦出现台风等不可抗力情况下变更航线,乘客、旅行社、船公司三方争议和纠纷不断。没有船票的直接销售,邮轮产品销售渠道拓展也成为严重的瓶颈问题,这也是近年来邮轮市场价格下滑的主要原因。
皇家加勒比游轮亚太区及中国区总裁刘淄楠说,他们统计,有90%的游客是第一次参加邮轮旅游,对于邮轮上的设施等,知之甚少,“有些游客直到最后一天才知道在金碧辉煌的餐厅用餐是免费的。”船舱的席位,也只能通过旅行社的广告略知一二,船舱位于邮轮的几楼、窗口是否有救生艇遮挡等等都无法知晓。
最要命的是,由于缺乏准确的游客信息,“靠天吃饭”的邮轮一旦因为气候等各种原因无法准时启航,就会造成大量游客在港口积压,对港区的公共安全带来极大的风险。更有甚者,一些心怀不轨的旅行社或者导游,恶意侵占游客的钱款,收钱不办事。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就曾经发生过300多名外地游客到港后被告知组团的旅行社根本没有为他们办理购票手续的事件。
邮轮船票“隐形化”,邮轮公司与乘客之间旅客运输合同的关系也随之被淡化,邮轮公司、乘客、旅行社三者的责、权、利无法得到明晰,造成这三方各自的职责模糊、合法权益无法保障。邮轮旅游出现的投诉,绝大多数是由于相互间法律关系不明确,造成的职责不清,邮轮公司与旅行社之间相互指责、推诿扯皮,而作为消费者的游客往往投诉无门,也造成了游客“霸船”事件屡屡出现。
自去年11月起,上海市交通委员会牵头,正式启动上海邮轮船票试点。今年1月1日开始,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全面启用格式样张的“上海港邮轮船票凭证”。3个月后的4月1日,在沪从事母港航线的所有邮轮企业,已100%使用统一格式的船票凭证,游客人手一票,凭票进港、凭票登船。周到君在歌诗达邮轮(上海)船务有限公司提供的“上海港邮轮船票凭证”看到,凭证上有“航线信息”、“旅客信息”、“舱位信息”、“明示信息”、“船票认证码”以及游客应该注意的事项等信息。
游客购票后,在登船前72小时,只需通过“邮轮公共信息平台”或旅行社提供的网站输入姓名或手机号码、护照号等信息,即可查询、下载 “上海港邮轮船票凭证”。
于乘客而言,有了“上海港邮轮船票凭证”,就等于有了与邮轮公司之间的契约凭证,一旦和邮轮公司发生纠纷,游客的正当权益就能得到更好的保障。2017年,由于旅行社与船公司的票款纠纷、导致游客不能上船的预警有17次,而2018年下降到4次。
此外,游客的通关速度也大大提升。现在,游客抵达现场,只需将船票递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通过扫描船票上的条形码,即可快速完成信息比对,缩短登船时间。据悉,目前中国游客入境查检的时间由传统的30秒大幅缩减为3秒。
实施邮轮船票制度后,因船票信息中包含游客联系方式,当因恶劣天气等特殊情况导致登船时间变化时,邮轮企业可通过信息化手段迅速告知游客,方便游客合理调整出行时间,避免抵达码头现场后等待时间过长。
目前,邮轮船票制度在安全管理的支撑、服务质量的提升、通关登船效率的提高、游客权益的保障、销售模式的转变等方面都取得初步成效。邮轮船票制度的全面推广,有利于提高旅客通关效率、安全度和体验感,有助于规范邮轮行业一体化管理,改善邮轮旅游行业营商环境,从而促进全国邮轮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在上海邮轮船票试点工作经验成熟的基础上,2019年起,交通运输部拟在全国邮轮港口推广应用。
上海市交通委副主任、邮轮船票(试点)协调推进工作组组长张林表示,下阶段上海将继续优化凭票进港管理,进一步完善信息报送机制,积极推进“便捷通关码”和“船票认证码”“两码合一”工作,探索电子船票制度,搭建统一信息平台,鼓励拓宽销售渠道,推动邮轮经济向着健康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