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建好“菜园子”放开‘菜摊子“菜篮子工程”破解市民“吃菜难”

2018-10-20 5:01:25发布80次查看
  今天,天南地北的副食品在上海汇聚,全市“菜篮子”消费规模已达日均7万吨,既有本地产的时鲜货,也有来自全国的“名特优”,而在改革开放初期,“吃菜”却是困扰市民生活的难题。这种变化,得益于上海在1988年启动的实事项目——菜篮子工程。
上世纪70年代,“吃菜难”是上海家庭每天的忧心事:副食品凭票供应,三四天才能买到一次蔬菜,时常需要半夜排队争购,蛋奶鱼肉更是要逢年过节才能享受的口福。
改革开放后,上海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蔬菜产销,常年菜田面积稳定在18万亩,郊区生产的猪、蛋、禽、鱼、奶均有上升,但总量仍明显不足,与市民需求存在差距。
1988年8月11日,市委市政府联合召开区县局干部大会,宣布《关于建设郊区副食品生产基地,改革产销管理体制的决定》,上海“菜篮子工程”拉开序幕。“菜篮子”的前提是“菜园子”,上海率先加快郊区副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推广先进的设施和技术,提升优良品种覆盖率。
30年来,上海通过落实“区县长负责制”和建立考核奖励机制,将种植面积落到实处,目前全市常年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夏淡”绿叶菜种植面积达21万亩以上,形成了一批“保淡”绿叶菜核心基地。
从在郊区兴建猪、禽、奶牛场,到建立良种、饲料、防疫、加工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从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财政支持开挖商品鱼池塘,到启动“标准化水产养殖场”改造,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监管……畜牧与水产方面的系列举措,也保障了副食品的供应。
上海“菜篮子工程”的核心,在于改革产销管理体制。此前,郊区农民只管种菜,商贸部门负责卖菜,“产销不见面,信息也不对称”。
1986年,上海对郊区常年计划菜田试行“管八放二”,即80%部分仍由政府计划安排统购包销,20%放开生产由菜农自行种植,开创先河。1991年11月,上海全面放开生产品种,放开交易,放开价格,蔬菜产销进入大市场,农业部门每年只下达冬、春、秋三播的指导性生产计划,鼓励农民参与流通、加快产销一体化进程。
1992-1995年,上海建立完善多层次蔬菜批发市场,扶持菜区创建农办或农商联办的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形成多渠道流通、产销一体化的新格局。1995年头两个月,通过多渠道上市的蔬菜已占到全市蔬菜总供应量的40%,菜区涌现出几千名蔬菜运销员队伍,采用直批、直挂、直供、直销等形式,将蔬菜运进市区菜场、超市、宾馆及企业食堂。
通过改革创新,副食品市场不仅活跃、供求平衡,而且上市品种增多,质量不断提高。上海还在全国范围设立了33个“外延蔬菜基地”,以及多个全国性农产品批发中心,连接全国各地和世界,“客菜”不仅保障了供应充足,也丰富了市民“舌尖”。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范洁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