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黄浦大调研|小研论:大调研不能“一曝十寒”

2018-10-19 17:19:58发布64次查看
  为期一年的大调研经过轰轰烈烈的开场、如火如荼的高潮,已到了最重要、最关键的研究解决问题的时期。如何持续推进调研、扩大覆盖面,如何聚焦难点问题、全力突破解决,如何立足长效常态、深化调研成果,成为我们当前最为关注的问题。
推进调研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调查研究就像一座桥梁,连着行动与真知、信息与决策、民生与民心,其目的是为决策提供参考,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经过前一段时间的集中调研,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调研的持续深入,工作难度将不断增大。我们要特别警惕自满、懈怠、厌战的情绪,避免有“歇歇脚”“喘喘气”的想法。我们要时刻谨记是为谁调研、为何调研,要坚持多问、多听、多记,跳过粗疏抓到细节,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把问题全面准确地反映出来。随着大调研的不断推进,黄浦区一方面注重统筹不同类型调研对象,通过计划安排、目标引导不断拓展调研对象覆盖面,特别是加强对“沉默少数”“视野外对象”和“弱小声音”的关注,更多地聆听平时“听得少、听不到”的呼声诉求;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对一些吃不准、摸不透的难点问题,要带上“显微镜”,通过反复走访、深入调研、积极梳理,不断加深对问题深层次成因的认识,持续形成针对复杂共性问题的“四张清单”。截至目前,已经形成“聚焦版”的“问题、措施、解决、制度清单”516项,保持了大调研标准不降、劲头不松、力度不减的态势。
解决问题唯恐“雷声大、雨点小”。大调研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如果具体问题没有解决,不管调研的声势有多大、形式有多好,最终都只会是伤了民心、毁了形象,比不搞大调研的效果还坏。古语说:为学犹掘井,井愈深土愈难出,若不快心到底,岂得见泉源乎?我们大调研工作也是如此。对于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的“三跨”等疑难复杂重大问题,虽然解决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不能回避、不能拖着、不能得过且过,“不患无策、只怕无心”,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通过实实在在解决问题让群众和基层单位切身感受到大调研的成效。比如,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在石库门里弄小区公共部位局促、内部布线协调难度极大的情况下,通过大调研,采用“一点一方案,一户一策略”的方法,挨家说服1700户居民,推进全市首个石库门小区架空线落地,成功解决了长期困扰居民的“黑色污染”问题。又比如,黄浦区商务委、区市场监管局、区行政服务中心针对企业反映食品出口过程中通关通检审批程序多、时限长等问题,主动与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联系对接,通过合作设立全市首个“出口食品备案企业综合服务”窗口、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大幅简化评审流程、缩短审批时限,把原来需要1个月左右完成的出口审批缩短为几天。
巩固成效最忌“虎头蛇尾”。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大调研不是刮一阵风,更不是蜻蜓点水;不能雾里看花,更不能虎头蛇尾。为了应付上级的督查考核而以运动式、活动式的态度推进大调研是不可取的。只有将大调研变成我们的工作习惯,以高质量的调研成果转化运用来推动工作,以一流的工作业绩来检验调研活动成效,实现调研过程、调研成果和成果转化运用的有机统一,才能实现调研成果效益的最大化,也才能真正实现大调研的初衷。黄浦区当前在继续推进大调研深入开展的同时,一方面制定了《黄浦区持续深入推动大调研工作的意见》,不断总结大调研好的形式和做法,通过固化周四“下基层调研日”、基层联系点制度、部门组团式走访等方式,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员干部联系基层和群众的长效机制,为大调研工作长期坚持、常态开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针对在调研中发现的普遍问题、突出问题,积极修补制度机制上的缺失和空白,形成涵盖各方面、各领域的制度清单164项,用制度管人、以制度理事,切实推动一批共性问题解决。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要想持续通过大调研破解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就要让大调研要像外滩海关钟声一样,润物细无声地敲进老百姓的生活,敲进老百姓的心里。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