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耄耋老人让千件微盆景活起来
2018-10-19 16:14:32发布76次查看
马伯钦在枫泾古镇开出微型盆景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人人都会吟的一首唐诗,却像“活”了一般,成为可以拿在手中把玩的盆景。做一盆唐诗盆景不稀奇,可是有一位老人却做了几千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对盆景的热爱与日俱增。他就是家住虹桥镇的马伯钦,今年已经84岁了。
最近,马老先生还在枫泾买了一套房,不为别的,就是为他心爱的盆景“安家”。他给那里起名为马伯钦微型盆景馆,免费接待游客参观。
“头发花白,眼睛不好使,我还坚持着。”
马伯钦,年轻时爱好绘画,上海青年美术学校毕业后,他一直在纺织厂、服装公司搞图案设计。退休后,马伯钦沉迷于制作微型盆景的乐趣之中,一做就是几十年。他曾是上海市盆景协会成员,只要有空闲时间,马老先生就静坐在自己工作台前,这里摸摸那里敲敲。他做的盆景每一盆都不一样,别人眼里不起眼的小木头、小石块都会成为他眼睛里的宝贝,成为做盆景的好材料。
和别人做盆景不同,起先马伯钦的盆景用的也是真的植物,但做得多了,不方便打理,马伯钦就自己创新,用一些仿真植物、砂石、小品建筑,做出景观艺术来。还有一些盆景用了真的木块、石头、竹子,再进行精心雕琢和上色。他的盆景形式丰富,变换多样,他称这些为现代盆景,随性,灵活。即便如此,马伯钦介绍,他也不是随意做做,每做一款盆景前,他都绘有图纸。每一盆都附一首诗,集满千盆就出一本书,现在书籍也是一本又一本。他说,他喜欢,这是他的乐趣。
现如今,马伯钦头发已经花白,眼睛日渐不好使,但做盆景,他还一直坚持着。
“不收门票,不卖盆景,只为分享这份乐趣。”
亲戚朋友去马伯钦家玩,都要惊叹:“乖乖,盆景堆得像山一样高,三室一厅的房子,一室已经全部放满他的盆景了。”
久而久之,马伯钦的家已经变成了博物馆,朋友携朋友,外国友人都慕名参观。不少朋友还邀请马伯钦把盆景放到他们那儿展览。但终究,展览有结束的一天。马伯钦说,这么多盆景,卖掉,他不舍得,这些都是他的宝贝,去向,他心里很明白,希望去往有意义的地方……
最近,马伯钦跑去枫泾古镇上买了房,不为别的,就是去展示他的盆景,他给这个地方起了一个名字——马伯钦微型盆景馆。“不收门票,不卖盆景。”马伯钦说,就敞开大门接待来来往往的人参观。
现在每个礼拜六,马伯钦都起个大早,女儿陪同他一起坐长途汽车前往枫泾。老清老早,他就站在他的展览馆门口,眼巴巴地望着老街,等到有人进来,他欣喜不已,详详细细地做起向导加解说。看过的人都对老伯竖起大拇指,“不容易,不容易!”这大概是游客说的最多的话了,“我欢喜呀!”听得出,他说出这一句话,是由衷地开心。
“只要阿爸开心就好。”马伯钦的女儿也很支持。“我的子女都长大了,孙子孙女也大了,不要阿拉带的,就这样,每个礼拜陪阿爸来这里消磨时间,蛮开心。”
“这些盆景,要利用起来,有意义地存在。”
这么多的盆景到底要走向什么有意义的路?一部分,马伯钦已经联系了华东师大美术学院,作为学校盆景制作教授教材。
那么,还有的盆景呢?他说,总归是要利用起来的,要让它们有意义地存在。而为了不让自己的手生疏,新的盆景当然也还在源源不断地制作中……
马伯钦介绍:我制作的盆景种类有山水盆景、名胜盆景、指上盆景、戏剧盆景、唐诗盆景、田园盆景……别人是以盆景的大、精创造基尼斯纪录,而我,墙上一张基尼斯记录证书上赫然写着“以数量最多”获得该称号。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