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标准化点位全覆盖 徐汇上线2.0版“文化汇客厅”

2018-10-17 9:24:06发布125次查看

图片说明:枫林街道徐汇苑居委交响音乐会进社区
2018年,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联手市文明办、市发改委、市卫计委、市科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新闻出版局、市体育局、市农委、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及各区政府,全力推进市政府实事项目“提升4500个标准化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立足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助推打响“上海文化”品牌,通过多级联动、多方联合、下沉资源,努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着力夯实本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级网络,不断提升市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本系列专题将分期呈现16个区提升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取得的新进展、新变化,以期更深度、更全面、更生动地展现上海最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之现状,并以此展现上海涵养文化生态、丰富城市文化生活的积极作为。
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是离市民最近的“文化驿站”和服务点。徐汇区早在2011-2012年开展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的过程中,就坚持聚焦四级居村委综合文化活动室标准化建设与探索均衡化、信息化、社会化等创新性的运行管理并重的原则。今年,按照市政府实事项目推进的相关要求,徐汇区成立了专项领导小组,紧贴区域实际制定了《徐汇区提升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服务功能创建标准》,探索内容供给、数字化服务、社会力量参与、运营管理机制等方面在指标、要求、质量上的新提升、新突破,2.0版的“文化汇客厅”已然呈现。有料、有趣、有声、有参与、有互动,家门口的公共文化空间目前已遍布徐汇各街镇。
截至目前,徐汇区已完成304个标准化居委活动室点位100%全覆盖,覆盖率居全市前列,充分发挥了徐汇区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家门口的“文化汇客厅”:“三室艺厅”持续提能增效
“三室艺厅”是徐汇区丰富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打通文化最后一公里的有益尝试。为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提升“文化”内涵属性,在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2013年“三室艺厅”项目正式启动。区文化局与街镇1:1出资,共同建成“数字电影室”“自助图书室”“艺术辅导室”与“文艺展示厅”(简称“三室艺厅”),免费向社区开放。目前已覆盖全区13个街镇211家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今年,通过市府实事项目的推动落实,三室艺厅更是在功能升级、内容深化、形式多元上进一步提高,也吸引更多的白领、学生人群走进居委活动室。
海量正版片源,专业级视听设备,家门口的影院方便、免费还不low。每周看场电影,已经被社区影迷们列入了他们的文化清单。定期结合重大节庆、纪念日居委还组织开展主题电影展映系列活动。今年4月份举办了《厉害了我的国》主题电影展映周活动200场。72家“自助图书室”每家300本图书更是实现了季度更新上架,同时引入了“汇悦读书香联盟”社会主体和大学生志愿者,组建小组在小区中开展“友书共读”阅读推广活动二十余场,使资讯变得立体,阅读丰富了社交,新书新知就在身边;艺术辅导室项目,响应广大居民的呼声,前不久刚在文化云盒上推出“徐汇出品”系列艺术慕课——古筝,采用在线和在场结合的方式教学,以班级形式系统学习12节课,文化局还同时配备了学习用具古筝。低门槛,零基础,让每个有兴趣的居民通过一个课程就能基本学会1-2首曲子,极大缓解了社区文艺辅导员供不应求的问题。
华泾镇“三室艺厅”联络员沈鸣杰见证了居委活动室一步步的“提能增效”。“华泾镇是徐汇区唯一一个镇,地理位置偏远,但热门文化活动却吸引了不少市中心的居民。”她说,通过文化搭台活跃社区氛围,增进邻里互动,像印象旭辉小区的合唱团、戏曲班等十多个社团今年更是迅速壮大,活动更加丰富。“神马私塾”等亲子阅读活动如火如荼;作为黄道婆故里,时装队创排了富于地方特色的服装秀《云想衣裳花想容》,用时尚留住传统,阿姨妈妈们扮靓了自己,更焕发出年轻的活力。
文化抚慰心灵。不经常出门也不与时代脱节,居民周阿姨形容:今年升级后的三室艺厅送来了品质更高,更有体验感成就感的艺术项目,不管年老年少,有所学,有所感,有所分享,就有所乐。
文化导航精准“引路”:供需对接实现一键可达
繁荣家门口的“文化阵地”,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离不开公共文化配送的有力支持。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的徐汇区,80%以上的市属文艺院团、院校资源集聚于此。随着近几年市、区文化品牌联创共建高品质、高质量的固化与提升,徐汇居民的文化品位和对高雅艺术等高层次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越发个性化、多元化。
今年,以市府实事项目为指引,徐汇在居委四级公共文化配送上集中火力、持续发力。在资金保障上,一方面区、街镇两级配送至居委经费分别不少于全年总额度的50%、30%,另一方面,区文化局还以“直送”方式将艺术导赏、文艺辅导、特色活动、阅读推广等资源,通过定制菜单的方式输送至部分“样板”居委,并给予专项配送额度。在内容遴选上,充分发挥区域化大党建的基础优势,以战略合作形式整合市属优质资源下沉至居民身边,满足他们追求高品味、高品质的文化需求,以主题化、课程化、系列化等“小而精”的文化菜单,通过“艺享徐汇app”数字化配送平台推送居委,让社区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
2016年,徐汇区共有77个公共文化项目配送至居委活动室;到今年上半年,基层配送主体为187个,可供居委点单的项目691个,截至8月底配送至居委活动室的活动总数达810场次,较2017年同期增长了134.26%,占今年上半年全区公共文化配送总场次的54.9%,项目内容、活动频率、参与人次大大提升。区配送中心巡查志愿者王长华说,今年平均每月都有近100场活动配送到居委,“演出、导赏、讲座、培训、展览不一而足,市民得以就近、就便享受优质公共文化的滋养。”
居委会是实现配送点单的执行者,但如何能够精准对接居民共性和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呢?徐汇在去年年底,尝试对接“文化上海云”平台,嵌入“网上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的运营管理模块,打造“徐汇微社区”试点,搭建交流展示、开放互动、共建共享的平台。截止今年6月底,已实现全区304家居委全覆盖,建立“纵向到底”的四级数字化文化平台这在全市尚属首创。
“徐汇微社区”平台已初步实现了社区文化活动的“一站式”服务:居委可在平台上发布活动信息和资源;居民可根据兴趣和需求预约社区文化活动,实现“线上预定、线下参与”,并对项目内容进行点赞、评论、建议。平台建立后,文化项目预告更加透明公开,也方便居民监督,单数字电影室的放映率就由原来的70%提升到90%,平均观影人次增加了50%;居民登录“微社区”的足迹也作为大数据被汇总分析,描摹出了更精准的偏好和需求。
今后,微社区将在数量上,实现更多活动信息的“一键可达”;在内容上,区域优质文化资源可“一目了然”;在功能上,力求社区文化活动组织“一呼百应”。
“汇文化”蔚然成风:一居一特彰显自治品牌
“一居一特色”如今成为各社区最引以为傲的文化景观。因文化凝聚起了邻里情,因兴趣爱好集聚了社区能人,因共同需求注入了自治动力,因社区精神汇聚起共治合力。
中海瀛台小区,有超过一半住户为外地来沪人员。“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区,居民之间互不相识,所以在以前,小区住户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走动。”中海瀛台小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陈惠瑾介绍,那时候小区如果遇到要开展节庆合唱活动,连一支合唱团队都凑不出来。随着近几年三室艺厅的建设,特别是今年实事项目市、区、街道的逐级推进,整个小区的群文活动愈发活跃。“文化的力量真是令人惊讶。大家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相互熟识起来,小区的人情味也越来越浓。”陈惠瑾说。目前在居委活动室内,有一个由小区妈妈们自发组建的社区公共亲子阅读空间“瀛台拾贝湾阅读馆”。最初,这只是一个专为孩子们设计的儿童绘本馆;如今,为了惠及更多社区居民,阅读馆引入了育儿、养生、旅游、励志等书籍,已然发展成一间小型的社区图书馆。超级妈妈们还引入了各类亲子阅读和分享活动,让阅读变得更“立体”,也通过阅读打开了陌生邻里间的心门。
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神经末梢”和“细胞”,也是解决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500米”矛盾重要的公共空间。下一步,徐汇区将继续夯实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的功能化建设:提升智能化能级、拓展社会化参与、推进精细化治理、强化文化体验感,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构筑最美风景线:文化志愿者加强社区自我造血
居委工作繁琐复杂,居委干部、志愿者、文艺辅导员、文化达人是居村标准化建设的坚实后盾。根据《2018年徐汇区提升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服务工作方案》,徐汇区明确“六百”行动为今年工作重点。即百场居委公共文化配送,百名社工文化增能计划,百名居委文艺骨干业务培训,百支居委团队文艺展演,百名社区文化志愿者评选,百个居委文化建设优秀案例征集,通过“六百行动”,发现和挖掘一批热心社区公共事务,又有一技之长的“文化达人”,并以他们为引领,推动居委活动室项目、内容和运行模式的迭代更新,孵化出一批兼具地域文化特色和精湛艺术水平的群众文艺团队和文化品牌。
斜土街道的景泰居民区,有位文化达人鲍包娟。只要提起“鲍师傅”的名字,小区内几乎无人不知。每周三下午,景泰社区福华花苑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总会准时传出葫芦丝的悠扬乐声,鲍包娟是这个班的发起人兼授课老师。
三年前还是社区党建志愿者的她,主动找到居委提出在社区成立葫芦丝班,自己可以义务教学,帮助社区建立葫芦丝团队。于是,居委负责“招生”,她以志愿者的身份做教案、备课、上课,第一期开课就有约20人报名参加。班级学员年龄跨度大,音乐水准参差不齐,而且大部分是零基础,教学难度相当大。鲍包娟咬着牙坚持了下来,还形成了一套老少咸宜的社区版葫芦丝教学课程,“学得最快的学员,从零基础到登上社区舞台演奏,只用了三个月”。
几年下来,她的葫芦丝培训班培训学员60余名,范围也由原先的一个小区,扩大到周边多个居民区,培训课程也从初级班增至提高班。这一年来,她又从已完成培训的学员里挑选了20名,组建成社区葫芦丝团队,定期排练、交流、演出。已“出师”的学生中,有不少人反哺社区,在其他区开展社区葫芦丝培训和群文团队的打造。如今,一部分已成为徐汇区公共文化配送“志愿辅导员”的中坚力量。“年轻时,我在单位就是文艺小分队骨干,退休回上海后,参加了市老年大学器乐类的课程,也知道身边很多居民有学习葫芦丝的需求,我想办辅导班,让大家能在家门口学习。”鲍包娟说,“我们的志愿者服务团队,要替居委卸担子,为居委做好事,为社区增光添彩。”
借市政府实事项目的春风,进一步加大资金、文艺辅导员向阵地强劲“输血”,最终目的是让居委能够实现自我“造血”。基层公共文化的繁荣发展,需要社区内部实现良性的文化供给与循环,这离不开文化达人的贡献。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