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平均每天产生的垃圾是多少?“大约在1050吨左右。”在10月16日举行的杨浦区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全覆盖工作推进会上,区委书记李跃旗给出了答案。这1000多吨是什么概念呢?如果一天的垃圾全部填埋的话,能堆满4个五角场广场,10天就能填满1个杨浦公园。
当前,我国面临的资源供给压力、环境污染及生态系统退化问题日益严峻,已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如果生活垃圾未经任何处理和分类,直接堆放在露天的场地上,将严重浪费土地资源。上海要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必须破解垃圾综合治理的难题。
今年,杨浦作为全市率先开展垃圾分类全覆盖的区域之一,制定了杨浦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围绕“保障无害化,加强资源化,促进减量化”,2018年全面推进垃圾分类整区域覆盖制度,全区40%以上居住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达标验收;2019年,全区70%以上居住区开展达标验收;到2020年,全区90%以上居住区开展达标验收。
位于五角场的创智天地是一个综合办公楼、商业及居民区的混合型综合体,也是一个开放型街区。在这里办公和生活的人们,都是生活垃圾的“生产者”,也是垃圾分类的首批实践者。
走进创智天地,可以看到园区内的15条道路上分布着36处“可回收物”及“干垃圾”的两桶式收集容器。在室内公共区域,摆放有“可回收物”、“干垃圾”、“有害垃圾”成组投放容器。这些垃圾桶的造型十分有设计感,与园区环境相得益彰。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办公楼里最常见的生活垃圾是快递纸盒、透明塑料饭盒、纸张等,这些宝贵的资源,过去常常被混入干垃圾,造成极大的浪费。为此,园方物业加强了对可回收物的管理,对这类垃圾进行收集和分类处置,缓解填埋、焚烧造成的环境压力。
“垃圾分类不光是政府的事情,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创智天地园区管理方、上海杨浦中央社区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丽丹介绍,创智天地旁的大学路是一条特色餐饮美食街,在引进餐饮企业的时候,管理方就将垃圾分类的要求纳入评估范畴,严格要求餐厨垃圾专人专管。待餐馆正式运营后,还要安排专人监管企业垃圾分类处置情况。“我们还统筹各商铺餐厨垃圾的归口收运,委托区环卫作业单位进行专业收运并处置,杜绝餐厨垃圾流入非法渠道,不断提高湿垃圾处置比例。”
据统计,在去除了可回收垃圾和湿垃圾后,园区干垃圾的总量减少了近三分之一。“现在,我们清楚地知道从园区运出去的每一个垃圾桶里装的是何种垃圾。”陈丽丹说。
如果一节一号电池在地里腐烂,它的有毒物质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扔一粒纽扣电池进水里,其中的有毒物质会造成60万升水体的污染,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杨浦垃圾分类整区域全覆盖涉及927个小区44万户家庭。除了企业的带头,还要让垃圾分类成为全民的共识和习惯。
杨浦区组建了分类指导员、分拣员、督导员三支队伍,目前全区2200余名分类指导员、1500余名分拣员已全部上岗。自7月起,由第三方对全区垃圾分类各项工作实效开展督查,并对达标小区进行验收评估。
有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习惯一旦产生,就会影响人的潜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行为,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最难的是要将居民原来随时投放、不分类投放的习惯,转变为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新江湾城街道党工委书记杜娟说。
今年初,新江湾城街道将辖区内所有小区的近3000个垃圾投放点优化合并成500个左右,并安排指导员在每个点位上开展指导服务,规范居民的投放习惯。由于牺牲了便利性,开展垃圾分类的阻力很大。街道通过与居民对话、商讨方案,起草致居民公开信,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有的物业公司设置了温馨提示导向牌。定点指导员紧缺,有的居委会和物业就组成临时指导员队伍,顶替缺位。同时408名志愿者指导员上岗,82名分拣员进行辅助分拣。
经过一段时间反复、坚持的 分类,越来越多的居民逐步参与到垃圾分类的队伍中来,小区里定点定时投放的现象越来越多,垃圾分类的情况也越来越好。目前,生活垃圾分类已在新江湾城社区的50个居民区、2万户家庭全面开展,社区生活垃圾减量达到了25%左右,部分小区达到3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