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车辆微卡口、智能门禁、智能车棚……田林街道的智慧社区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通过两年多的智慧社区建设,田林街道获得了哪些经验?我们不妨沿着“四纵三横”,深入智慧社区建设环节一探究竟。
神经元采集数据平台 实时发现问题
“四纵三横”的构架设想源于智慧社区指挥平台建设初期,“四纵”是指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党建服务;“三横”是指平台运用过程中的感应、研判预测、处置。
图说:田林街道的智慧社区指挥平台。
从2016年开始,田林街道在田林十二村率先启动智慧小区建设,2018年1月街道又启动“1+9”10个小区的推广工作,至3月底完成10个小区智慧项目建设。目前,田林街道共安装人脸识别、车辆微卡口、智能门禁、智能监控、电子嗅探、烟雾感知、电弧监测、水压监测、智能井盖、智能车棚等10类共1680个神经元传感器。
图说:平台可以跟踪每个神经元传感器,并可看到现场图片。
不同的神经元采集不同的数据,数据间的相互分析、比较和整合,有利于综合解决问题,从而达到“1+1>2”的效果。田林街道管理办主任戴文蔚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次我们通过综合管理平台,发现一户居民一天进出门禁达几十次。”数据的异常引起了他们的关注,原来这是群租户把门禁卡放置在了门外的信箱,租户通过信箱拿到门禁卡进出。此后,街道立即对小区门禁进行升级,依托公安部的信息系统,加入了人脸识别功能,门禁卡和人脸识别的双重保险杜绝了群租现象。
据悉,田林十二村智能化小区建设以来,不仅实现“零发案”,还建成无群租、无违建小区,12345市民服务热线每月工单量保持个位数。孤老照料、非机动车管理、黑广告乱张贴等一系列小区治理难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整合多元力量 处置更加高效便捷
田林街道的智慧社区建设融社会公众、部门力量、平台信息于一体,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通过12345市民热线、“志愿汇”、“微网格”等平台,拓展群众线索举报途径。同时,原来的“居民区三驾马车‘交叉任职’模式”、“党员骨干、楼组长定期协商议事制度”以及实体化居民活动区等线下资源载体,整体嵌入线上智能系统,实现社区民警、物业干部、党员骨干等小区自治力量与智慧平台无缝衔接,一键推送。
智慧社区建设过程中,神经元收集数据,平台分析、整合数据,及时发现问题隐患,并以自动形式预警,这一系列流程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同时,相比人力,信息流、数据流的传输,极大地缩短了“发现-推送-处置-协调-监督-反馈”工作流时间,为高效解决各类问题和隐患提供了保障。以拆违现象为例,以前,拆除违建需要城管、消防、房管等多个部门相互沟通协调,过程中需要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如今,通过智慧化指挥平台,实现了各部门人员扁平化管理,减少了层级原因带来的时间上的消耗,各部门人员的调动变得快速便捷,实现了多个部门共同联动,一次上门就可解决拆违问题。
图说:实时显示的公共安全领域的数据图像和工单跟踪情况。
派发工单是平台发现问题之后的一种有效处理方式。戴文蔚介绍说,智慧化指挥平台有两种不同的工单,一种自动派发,一种手动派发。前者运用于一些特定的社区问题,比如说对于禁毒人员的管理,当平台通过数据发现此类人员有异常动向时,可马上自动生成工单,并派送给附近禁毒社工。手动派发的工单则运用于一般社区问题。例如,在平台上发现了群租现象,由此产生的问题工单可手动派送给对应的责任部门予以解决。工单处置有限定时长,平台会自动提醒工单处置者时间,同时平台通过对工单跟踪,实时监测工单的处置情况。
下一步,田林街道将围绕“人、车、消防”基础感知元,实现社区治理和公共安全智能化、信息化、精细化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