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国企农发集团的产业扶贫实践
2018-10-17 9:32:34发布113次查看
今天是国家扶贫日。在浦东,有一家区属国企——上海浦东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农发集团)长期在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云南大理州的五个县(云龙、剑川、弥渡、洱源、鹤庆),围绕农业相关产业开展对口援建工作,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东西部扶贫协作之路。
在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一棵黄瓜苗的价格现在只需0.3元,而在农发集团为当地引入潮汐式育苗、组培驯化育苗等机械化批量育苗技术之前,传统手工培育一棵黄瓜苗的价格为1元多。
技术输出助力当地利用产业脱贫
在农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谈坤明看来,实验室里批量育苗技术,正是农发集团的优势所在。农发集团下属的孙桥现代农业园区是我国第一个现代农业园区,采用现代高科技技术来经营农业,完全摆脱了传统农业的劳作方式。1996年开园当年,我国第一代现代温室即在此诞生,我国反季节蔬菜种植自此开启。20多年来,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已在20多个省市帮助设计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培训了2万多名技术骨干。
莎车县农业园区塔尕尔其园区正是农发集团技术输出的受益者。“除了塔尕尔其园区派人过来接受培训外,我们的技术人员在那待了半年之久,手把手地进行技术指导。”谈坤明说。
目前,莎车塔尕尔其园区年产优质种苗2000万株,满足全县26个平原乡镇的种苗需求,带动脱贫户4500户左右。在开展对口援建时,农发集团采取的模式是“成立公司市场化运作”。2016年,农发集团与上海浦东新兴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上海浦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浦莎公司)”,主要负责对口援疆、援藏工作的平台公司,聚焦园区功能示范推广应用和促进产业带动就业两项主要任务,高起点、高标准推进产业援建工作。
今年,浦莎公司成立了莎车和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租赁莎车县伊什库力乡闲置的112座日光温室,将浦东先进的设施栽培技术引入当地,并雇佣100多名当地贫困建档立卡户作为产业工人,带动他们在当年即可实现脱贫。从目前的种植情况看,每亩地产量可提升3倍左右。
援藏方面,农发集团已完成西藏江孜红河谷园区一期、二期项目的建设,并投入使用。该现代农业园被认为是东部先进农业设施及种植技术与西部独特自然资源结合的样板,填补了当地诸多技术空白,创造了多种新型作物在高海拔地区成功种植的世界纪录。
“之前,西藏江孜县冬天是吃不到新鲜蔬菜的,在农发集团为其打造了现代农业园后,冬天可以供应部分蔬菜了。”谈坤明说。
他透露,农发集团正在成立一家新公司推进援滇工作,致力于将云南大理州的优质农产品引入上海,同时帮助当地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此前,农发集团已与云南大理州的云龙县就农业产业规划编制及提升、农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培训、农业科技合作、品牌营销产业扶持、助力“云品入沪”、协助招商推介等6个方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探索可复制推广的产业援建模式
谈及未来的对口援建思路,谈坤明说,农发集团正酝酿进一步吸引当地老百姓加入,扩大优质农产品的种植规模,打造“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激发农户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带动当地人脱贫。”
今后,农发集团还将探索、培育当地优质项目。比如,莎车的特产为巴丹姆,但每年莎车巴丹姆干果的销售情况并不理想,反而巴丹姆果汁饮料市场反应良好,浦莎公司有意接手当地一家饮料厂,既可以从收购环节拉动巴丹姆种植户的收入,也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同时,探索可复制推广的产业援建模式。大棚种植,预计年内可在新疆莎车县带动100多人就业,这种模式可以在当地进行简单复制。
谈坤明还计划着,尽快推动上海与援建地区市场对接,“今年年初,农发集团斥资3900万元收购了一家纺织厂,拟改造成农产品的物流基地,为未来援建地区优质农产品入沪提供物理空间。”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