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碗地道的贵州遵义羊肉粉,背后有个上海援黔的脱贫故事
在上海对口支援的贵州遵义市习水县,一只羊成了上海援黔干部帮助当地脱贫攻坚的切入点。
当地特产习水麻羊,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贵州人爱吃羊肉,遵义羊肉粉是当地最受欢迎的小吃之一。而习水人更是把吃羊肉变成一种风俗,每逢婚丧嫁娶、立房祝寿,都会烹羊以宴宾朋。一盆喷香的麻羊肉火锅更是当地人待客的最高礼节。即便在当地大受追捧,习水麻羊却“养在深山人未识”,鲜为外地饕客所知。如果仅满足于贵州当地市场,习水的麻羊产业始终做不大,想要依靠麻羊养殖带动居民脱贫致富,完整的产供销产业链不可或缺。
遵义习水麻羊是当地特产,如今成了上海援黔干部帮助当地脱贫攻坚的切入点。
2017年,习水县投入3亿元扶贫基金整合上海帮扶项目,建立习水麻羊原种保护生产区4个、品种改良点200个、原种场1间,还成立12个养羊专业合作社,发展2万余户养羊户。为了打开销路,习水麻羊在贵州各级市县开设羊肉粉店,在北京、上海、江苏、深圳等地开设直营店,在互联网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通过逐渐的积累与尝试,目前已形成“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的产供销全产业链模式,商业模式日渐成熟。今年5月,在上海市商务委的组织下,食行生鲜、天天果园、城市超市等企业陆续和该公司签约,代销羊肉制品。以后上海市民能吃到最地道的贵州羊肉粉。
上海援黔力量在帮助当地打造完整的羊肉产供销产业链之外,还注重推动科学养羊。习水麻羊生长缓慢,农民不爱养,如何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提升其经济价值?当地政府在上海援黔干部推动和贵州大学的技术支持下,研究出新办法,通过大数据图谱记录每只小羊的“族谱”,通过血统的遴选,提升种群素质。如今8个月的小羊要“考核”它的“家族基因”,肌肉结实、四肢健壮的小公羊将有机会被选为种羊,工作人员还通过耳环上数据的记录筛选待配种的母羊,三代以内的“近亲“禁止通婚。
在上海对口支援的资金扶持下,更多的羊肉相关企业加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杨泽的父母是上海人,他4岁就随着父母从上海搬到贵州,对于这片土地,他有着浓浓的感情。杨泽的工厂是习水县最大的标准化羊肉加工厂,工厂每天都会将从农户手里收购的习水麻羊运送到这里,加工成羊肉米粉、羊肉火锅、羊肉酱等50多种产品销往全国。杨泽的公司免费向习水县3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种羊,同时和全县1309户农户签约养殖订单,以保底价每公斤40元的价格向他们收购成年羊,惠及1200多位贫困户。除了带动贫困户养羊,公司还通过向农户订购牧草、创造工作岗位、直接给困难群众分红等形式,带动全县2000户贫困户8000余人脱贫。
习水县良村镇大安村的王兴文一家曾因病致贫,听邻居说政府鼓励农民养羊,王兴文和妻子贷款买了79只羊。都说养殖业风险大,但是王兴文一家的养羊之路却颇为顺畅。缺资金,政府给养殖户建圈每平方补助300元,养殖一只公羊补助3000元,一只母羊补助1500元。缺技术,县农牧局工作人员开展定期培训和上门指导服务。愁销路,全县53家企业与贫困农户达成订单种养协议,为农户包销。此外,政府还给羊买了保险,如果羊意外死亡,会提供相应赔偿。
除了养羊之外,种植牧草也是当地农民一项重要经济来源。习水县扶贫办副主任孙智勤介绍,以前农民种食用玉米时,每亩地年收入约700元。改种饲料玉米后,每亩地年收入提高到3500余元,再加上种大麦的收入,亩产最低3500元,最高可达5000元,收入提高了5到7倍。
王兴文估算了一下,今年家庭收入预计将不低于3万元,可以给孩子们买些新的玩具,给父亲配点新药。养羊带给他们家的改变并不局限于收入的提高,“以前在外面打工,寄回来的钱供父母看病,养三个孩子后就所剩无几。现在回乡养羊,既有收入,又能照顾老人小孩,一家团圆。”王兴文的妻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