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 赵汝青
赵汝青,1964年4月生。1993.7-1995.11,任成都路高架闸北段指挥部副指挥。曾任原闸北区彭浦镇镇长,原闸北区北站街道党工委书记,原闸北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原闸北区统计局、物价局局长。现任中共静安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南北高架最初叫作成都路高架。根据规划,上海地图从南到北看,在原来卢湾区包括静安区的那段路都叫作成都路,原来闸北区并没有成都路,所以尽管当时项目名称叫成都路高架,但开始使用这个高架后,就正式改名为南北高架,作为上海南北通道的一条主要干道,也成为上海改革开放的通衢大道。整个南北高架全长8.455公里,在闸北境内占3.26公里,地跨苏州河、天目路及铁路、共和新路旱桥,沿着共和新路直到老沪太路,这个区域有一大片棚户简屋,使得闸北段拆迁范围和施工难度都比较大,闸北段建设对于整个南北高架来说非常重要。
我是1993年7月从团区委副书记的岗位调到成都路高架闸北段指挥部副指挥岗位,各区的指挥部主要负责前期居民动迁以及动拆迁中水电气、电话和管线改道等配套工程。指挥部在我去之前就已经建立,开始了动迁和整个建设前期的准备、规划和布局工作:1993年3月16日,成都路高架道路工程闸北段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时任区长李良园任领导小组组长;5月4日,市指挥部实地踏勘闸北段沿线,初步确定闸北区从苏州河到中山北路、共和新路内环线节点处道路红线拆迁范围;6月10日,市指挥部决定在闸北区天目路立交节点地区先行试点,正式拉开动拆迁工作序幕。
我在这个指挥部工作了两年,工作过程经历难忘,像南北高架动拆迁模式绝无仅有,各部、委、办、局对市委、市政府决策都高度认同,每家企业、每个居民都积极为工程推进作贡献。南北高架工程对于改善整个上海交通状况,改变闸北面貌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作为这个项目曾经的参与者,我感到非常自豪。
势在必行 为发展破冰清障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上海改革开放进入较为重要的时期。特别是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后,整个上海面临着如何进入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上海在推进改革开放过程当中,遇到很多瓶颈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交通瓶颈。当时上海整个道路框架结构是三十年代的旧框架,面对九十年代成倍增长的车流量和人流量,势必出现很多问题,经常堵车的地方有时长达半个小时,堵车堵到驾驶员昏昏欲睡,人民急切盼望着解决交通问题,所以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要从根本上解决上海交通问题。在南北高架建成前,上海内环线已经建成,但一个内环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海交通问题,需要建立一座城市立体交通、南北向的快速干道,和以后建成的延安高架这样一条东西向快速通道,所以当时在上海中心城区,必须要建设南北高架这个工程。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工程建设,就不能解决上海交通问题;改革开放要步入快车道,却面临着道路等很多瓶颈制约,所以当时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时任市长黄菊提出要拿出59个亿把这条通道建全,当时59个亿是天文数字,所以这个决策对整个上海至关重要。
纵观上世纪末,上海改革开放力度比较大、留下深刻意义的主要有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百万工人大转业,因为当时上海纺织业、轻工业等都要面临改革,改革后有很多职工要下岗再就业,上海算下来有近200万人。第二件大事就是南北高架工程,有近10万居民大动迁,解决了长期以来的“交通难”困扰。这两件大事都对上海改革开放起到一个非常基础性作用,前者具有经济转型意义,后者则让上海从历史遗留的狭窄拥堵小道提升到路幅50米(立交桥处拓宽到近80米)、时速80公里的通衢大道,不仅激活了上海南北交通,同时也为上海经济腾飞预备了快车道。
另外,南北高架工程对推进闸北区发展意义非凡。当时闸北区面临很多困难,特别是旧区改造和交通问题。当时区委、区政府提出要用五年时间,在旧区改造方面有一个大变化,而南北高架动迁恰恰提供了一个好机遇。同时,闸北区本身也跟全上海一样,面临着交通发展问题。因为闸北区地理环境比较特殊,南北很长,大概要超过10公里,东西则比较窄,只有3公里,所以南北向共和新路成为区里非常重要的一个主干道,但当时闸北区整个交通能力比较弱,南北往来、到市中心都不是很方便。而如果建成南北高架,对整个闸北特别是最北边以及中部地区的居民到市中心就缩短了距离和减少了时间。所以市委、市政府做出决定后,闸北区委、区政府领导也觉得这是一项利民工程,对闸北今后发展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因而全力投入到工程动拆迁和建设中。
当年涉及南北高架工程建设,不光是闸北区,也包括静安区、黄浦区,还有当时的卢湾区,这4个区在工作中都非常投入,为圆满建成南北高架作出非常大的贡献。
全线动迁 给大局腾地开道
动拆迁是南北高架建设的关键,动迁成功,工程等于成功了一半。当时南北高架动迁居民18000户、单位916家,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实属罕见。从当时闸北区地理情况看,高架工程在闸北境内全长3.26公里,涉及天目西路、西藏北路、虬江路、芷江西路、共和新路五个街道,穿过闸北区中心区域,而且在中山北路、天目路及苏州河桥有两个半节点,天目西路那个大转盘所在地原先也没路,是个花鸟市场。所以整个南北高架闸北最南这一段,完全是在居民区里面开辟出一条路来。
为了高架建设,闸北区要拆除大约4000户居民住宅、220家企业,总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因为原闸北有过新客站、地铁、污水处理、内环线等重大市政建设动迁经验,所以,时任副市长夏克强和市指挥部决定在闸北区先行动迁试点,试点范围为新民支路以北、永兴路以南,包括天目路两侧匝道,动迁居民1993户、单位97家。这段路大概是四、五百米,居民数占闸北段大概有一半的量,因为这里的人口密度相当大,特别是丁盛里。当时成都路从南到北正好横穿丁盛里,丁盛里是闸北区有名的棚户区,里面全部都是私房,而且是质量很差的板房。一到台风天,居民就怕房子倒塌。那里往往几代人挤在十几平方米、二三十平方米地方,住不下就再往上搭房子。房与房之间也离得非常近,二楼居民打开窗户就可以和四周居民握手。老人生病,救护车都开不进去,都是靠人抬出弄堂再叫车子,居住条件简直就是水深火热,居民听说要动迁都欢欣鼓舞。后来,老百姓通过动迁,确实得到了很多实惠,居住条件改善,环境变好了,新居不仅空间比以前大,而且煤卫设施齐全,告别了原先倒马桶、用煤球炉的日子。
在动拆迁过程中,如何抢时间、解决好居民安置成为当务之急。当时,市政府在近郊如宝山区呼玛、普陀区真光小区、浦东新区三林塘,还有凉城、江桥等,建造大量的动迁住宅,不过还没有竣工,但市政府感到等这些房子全部建好后再来动迁和建设高架,所花时间就会比较长,所以决定采取一个非常特殊的政策:“谁家的孩子谁家抱”.意思就是动迁范围里的居民是哪个单位的,哪个单位就必须把房子拿出来,而且是优先分房给动迁居民,等解决完这件事,房子还有富余,才可以分给其他人。为此我们要求无论哪个单位给职工分房子,都要先到指挥部敲章确认。这项政策其实就是政府向单位借房子,然后还房。当时机电局、纺织局这些国有企业有现房,我们指挥部联系了两百多家国有企业单位,把动迁居民情况制成表格汇报给他们,让他们能够先拿出房子安置这些居民,等一年后市里动迁房建好,我们再把这些房子还给单位。另外,还有企业动迁,主要由其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安置。我们闸北这一段大概要动迁200家左右企业,当时我们想出了一条非常管用的政策——先腾地,后处理纠纷。作为一个企业,你占的这个地方,因为工程需要你先让出来,后面的事情咱们再慢慢谈。比如说一些商业用房,以后再还给你,现在则没有,这个账记着,把土地先腾出来,不要耽误工程建设进度。这200家企业大多数是区属企业,由集体事业管理局管理。为了安置他们,我们拿出一些新的门面房。不过属于行业调整的单位有些被关掉,有些转岗,有些并到其他公司,还有些像纺织局那样局里自己出钱搭建过渡房。
我们用这种时间差,加快了整个南北高架的动迁速度,否则等房子全部建好再来做,时间又要往后延。上海交通实在太紧张,一年四季都是拥堵常态,24小时基本都没空,所以南北高架建设越早越好,“长痛不如短痛”。这种动迁方法原来没有,以后也没有,所以南北高架动迁成为一个绝无仅有的动迁案例。为了抓紧时间,尽早完成动迁,我们边反馈、边签约、边搬迁、边拆房,四管齐下。我们还奖励按时搬迁户,每人都有600元,并给予搬场费,大户400元,小户300元。另外,有些单位没有现房,有些连单位也没有的居民,其中还包括不少个体户,我们把他们叫无归属户,就由市和区指挥部统筹解决。尽管我们千方百计挖掘现房,提高现房安置率,但是当时房源实在是太紧张,一部分动迁居民暂时分不到房,我们就让他们自己去外面借或租房子过渡,过渡时间基本上都在一年左右,每人一个月60元租房补贴。因为要过渡,原本是十来个人大家庭,一下子被拆成四五户,东一个,西一个,大家庭要找到一个地方过渡非常困难。当时,成都路沿线80%动迁户都是自行在外面过渡,现在这些事都是不可想象的。当时动迁居民,对这项从上海未来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市政工程建设,都是非常理解和支持。开会时,让这些老百姓提意见,他们经常会说的一句话是:国家有困难,我们也有困难,但是国家的困难比我们大,所以我们要克服各自困难,提早进行搬迁。这句话让我们这些工作人员非常感动,出现很多感人事例,例如单玉山老人、退休工人老党员柳锡元等,他们高风亮节,不趁机抬高价钱,不讲任何条件,带头到动迁组来签约。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让居民们把住了几十年的地方腾出来,腾出来后,还不能马上给你房子,还要搬两次家,确实挺委屈他们,特别是有些上了年纪或身患绝症的老人,都害怕自己活不到搬进新居的那天。动迁居民迫切想搬进新居的心情我们非常能理解,因此我们一面走访居民,一面跑工地,督促动迁用房建设单位加快进度,确保在1994年底前居民能搬进新居,结束过渡期的不便生活。我记得有一次,区房地局有位领导在看安置房时,不小心掉进阴沟里骨折了,像他这样东奔西走的人还有很多。后来,动迁房造好后,市政府以平均每户56平方米的面积跟单位结算房子。另一方面,我们指挥部工作人员也尽心尽力减少动迁居民在动迁中的不便,如对老弱病残动迁居民实行预约上门服务,在签约、办理配房手续和购买建设债券等方面,实行指挥部、安置单位、房管部门联合办公,提供一条龙服务。同时,在搬迁后,居民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积极与教育单位联系,尽可能帮助解决。在方便居民搬迁方面,先行开辟主要搬迁道路,与交通部门协调,适当放宽搬迁车辆停放限制,设交通专职岗,在道路上优先放行,同时尽可能为动迁居民提供搬迁车辆、工具,适当安排劳动力帮助居民搬迁。
当时安置动迁居民地区都比较远,但老百姓非常支持,4000多户居民在半年时间内就完成了动迁,这实在是一个奇迹,放在现在都不太可能做到。闸北区从动员居民到最后一户人家交钥匙,从7月到12月,前后用了5个月的时间,但实际上还没有用这么多时间,大概三个月时,绝大部分房子动迁都已经解决,后面只有零星几户人家,最后一户人家孙桂秋(大统路320号,归属宝山粮管所)交钥匙签约是在12月24日晚上。所以闸北区在南北高架动迁中的表现非常出色,事后在评比各区动迁工作时,闸北区的动迁率、拆房率、签约率、搬迁率均是全市第一,南北高架闸北段工程也因此顺利开工,并又创下“开工第一”。
通宵达旦 与困难奋战到底
为了做好南北高架闸北段动拆迁的工作和确保试点范围动拆迁工作如期完成,闸北区成立了两级指挥部,一级指挥部是成都路高架闸北段指挥部,二级指挥部是五个街道分指挥部:西藏北路街道(动迁量最大,后合并到北站街道)、虬江路街道(现合并到芷江西路街道)、芷江西路街道、共和新路街道、天目西路街道。并且从区里抽调13名处级干部担任区一级指挥部的领导和街道分指挥部的领导,从区属18个委、办、局陆续抽调近200名干部,直接安排在动迁安置第一线。这些同志中有些是区内重大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的业务骨干,还有一些却从来没有从事过相关工作,比如我原来在团委工作,到这里做副指挥,一开始也不懂,有很多都是现学现做。在试点阶段,因为某些政策尚未出台,规划红线还在修正,很多困难都要自己积极探索解决。我们一方面向市政府报送综合信息,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争取相关政策早日出台;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兄弟部门支持,从而为动迁工作开展积累有指导意义的成功经验,如企事业单位安置还房系数的划定;单位借房还房补偿政策;个体户的补偿问题;养老问题等。
闸北区试点开了好头,离不开大家的齐心协力和吃苦耐劳。我们分工明确,街道指挥部负责资料调查、评估、测算、填制安置情况表,汇总造册和按所属委、办、局统计造清册,并根据所属单位安置情况,填写安置协议有关内容;配合做好动迁安置工作,一户不漏地对被动迁单位、居民进行访问,宣传动迁政策,对一部分居民的偏激情绪进行疏导等。区指挥部全面负责区范围内动拆迁工作指挥、协调、抓进度,有的同志负责向市有关委、办、局和区属大口安置工作小组联系,协调安置工作;有的同志负责按动迁量切块分配房源和承包动迁费用;有的同志负责联系房管、法院、司法、公安、渣土及有关配套、服务部分、组织开展政策法律咨询等;有的同志负责动迁档案的归集、整理、移交工作……动拆迁工作涉及本市九十多个委、办、局和区政府,白天我们都在外面东奔西走,晚上才回到临时建的办公室,一起汇总情况,筹备新的会议,布置新的要求。我们就是这样白天和晚上连轴转,有时候都吃不上饭,白天还可以去食堂吃,晚上只能吃泡面,基本上两三天就吃光一箱。刚开始吃泡面时,我还觉得泡面蛮好吃,蛮香的,可连吃三个月、五个月后,根本就不想再吃泡面了。而且,我们几乎没有星期六、星期日,经常是一连几天都住在指挥部,工作节奏是非常快。在高强度的工作和艰苦的环境中,我们也收获着真切的喜悦感,每做好一户居民工作,每搬迁掉一家企业,就像足球比赛踢进一个球那样开心。当时,我们还坚持每日一表的竞赛制度,几个分指挥部之间你追我赶,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表上的各项数据每天都在发生令人振奋的变化。
南北高架闸北段试点是整个南北高架建设的重中之重,很多第一次和好经验都是通过我们传递开来,为整个南北高架建设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借鉴,我们都非常有成就感。比如,1993年9月6日午夜,区指挥部调集1辆5吨铲车和20辆15吨大卡车,苦战8个小时,终于将新民支路、华盛路口近1300吨的渣土和生活垃圾清运干净,打响了我区高架工程渣土清运的第一炮。还有天目路立交桥试桩(1993年10月25日下午,市政一公司浦东分公司负责施工)、共和新路跨线桥工程打下第一根桩(1993年12月25日下午,铁道部铁城实业总公司负责施工)至今都让我印象深刻。我记得在天目路立交桥打桩时(1993年12月18日下午,蕃瓜弄附近),掘进机不小心将地下直径150毫米的煤气管打穿,泄露的煤气喷出来有十来米高,我们一方面紧急疏散附的居民,另一方面赶紧用土把煤气管先埋掉,并通知上煤公司立即关闭闸门,但是关好闸门后,也不能一直把煤气蒙在土里,还是要再去开挖抢修。当时空气里还残留着煤气,铲车司机非常害怕,万一铲车有摩擦的话,火星碰到煤气就会爆炸,铲车司机视死如归的样子,小心翼翼,开得很慢很慢,尽可能不产生摩擦。经过近4个多小时努力,终于处理好了这个事故,没有发生人员伤亡事件。
南北高架建设从1993年3月24日正式拉开序幕,到1993年10月25日正式开工,最后在1995年12月10日全面建成通车。这项工程是建国以来上海市中心区规模最大、施工最难的工程,而它完工却仅仅花了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首先要感谢每一个动迁居民的体谅、配合与支持,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市政府后来特地统一制作纪念品——镀金钥匙,颁发给每个动迁户和每个工作人员。其次要感谢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重视,时任副市长夏克强曾先后多次来闸北区了解、研究工作情况,市指挥部杨小林主任也多次对我们工作加以指导。南北高架工程中,闸北区是全市第一个完成动迁任务,也是打下第一根桩,为整个南北高架工程创造出不少成功的经验。同时,南北高架的建成也给闸北区经济发展和旧区、市容改造带来了很多机遇。其一是交通便利了。苏州河上桥架了起来,老百姓到市中心也快多了,扭转了之前道路堵塞、交通日趋拥挤的现状。其二是地下管道网络等市政设施建好完善了,改善了投资环境,带动了周边房地产开发建设和现代交通商务区的建设。其三是市容环境变好了。改变了原先破烂陈旧局面,区委、区政府提出2000年前改造90万平方米危棚简屋的艰巨任务,因南北高架工程的实施而找到了完成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