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上海历史文脉故事多:苏州河会“走路”,领衔志丹苑元代水闸的水利专家是书画大家

2018-9-29 9:12:49发布104次查看
  原标题:上海历史文脉故事多:苏州河会“走路”,领衔志丹苑元代水闸的水利专家还是书画大家
“海纳百川文化之申——上海城市符号与城市精神”系列讲座第六讲,9月27日在华东师范大学科学会堂开讲,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陈燮君和近300位大学生及市民听众分享了主题为“上海历史文脉与上海城市文化”的精彩讲座,从上海考古挖掘和文物研究的视角,呈现了上海6000年文明历史和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
上海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
1986年,国务院命名上海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这个称号名副其实,从考古挖掘上看,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5000年前的广富林,距今4000年的崧泽文化和3700年前的马桥文化,都呈现了上海深厚的古文明底蕴。上海博物馆的大量藏品体现了上海的先民们的智慧,这也是这座城市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起源。
陈燮君特别介绍了位于志丹路延长西路路口的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志丹苑水闸遗址有几个有趣的文化现象。首先,苏州河自己会走路。经过700年的演变,苏州河如今已自行改道至1千米开外的地方。其次,负责志丹苑水利工程的元代水利专家任仁发不仅善工程,绘画功力也是一绝。2002年上海博物馆举办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和2012年上海博物馆纪念60周年的第二次中国书画国宝展上,都有任仁发的作品。多才多艺的任仁发曾领衔过十大水利工程,但至今,除了志丹苑,其余九项均无详实的研究结果。志丹苑是古代水利工程的精妙和工匠精神的绝佳体现,除了让人惊叹的由万根木柱组成的地基方阵外,还发现了极其珍贵的八思巴文。石板上的铁锭弧线也为水闸的断代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
到了近现代,海纳百川的移民文化和波澜壮阔的民族工业让上海的文化元素更加多元立体,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交织融合,成为上海的城市基因。
好的博物馆要在城市文化中发挥引领作用
互动环节中,一位读者关于博物馆文创产品如何在严肃性与娱乐性之间取得平衡的提问引起全场的兴趣。陈燮君表示,国内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在起步阶段确实借鉴了美国、欧洲等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但时至今日,中国的博物馆在视野和立足点上不输给世界上任何一家博物馆。至于文创产品的严肃性和娱乐性,陈燮君认为,应该“两条腿走路”,内容需要严肃,但表现形式可以轻松活泼些。
一座城市的博物馆还应有引领城市文化创意的自信,通过自身的产品、展览、研讨,让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活跃起来。如此,博物馆多了对城市文化前瞻性、引领性的功能。陈燮君说,这是近年来集中展示上海历史文脉、体现上海城市文化的上海博物馆的努力方向。
“海纳百川文化之申——上海城市符号与城市精神”2018年市民修身系列讲座由上海市文明办、普陀区文明委联合主办。本场讲座是今年该系列讲座最后一场,也是华东师大“杏坛高议”专场。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