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城市更新始终紧贴民生改善
2018-9-28 16:03:24发布97次查看
改革开放40年来,经历过相当长时间以“动迁”和“拆迁”为主后,黄浦新一轮的城市更新转到了“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尤其是近年来,黄浦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办法和机制,探索“多策并举”,努力走出一条风貌保护、城市更新、旧区改造、重大工程建设和住房保障有机结合、统筹推进的新路,不断增强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大拆大建”到“保留保护”
一直以来,提起旧改,大多数人认为,就是规模化的大拆大建,把老房子拆了,然后原地造起新房子,用作新用途。然而在黄浦,近些年来,传统的“拆迁”、“旧改”理念在转变,城市更新不再等于大拆大建。
经历20多年的快速建设,黄浦已经从大拆大建的粗放式开发逐步过渡到更加注重民生改善、更加注重文脉传承、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的集约式发展,坚持规划先行,坚持问题导向,妥善解决项目建设施工与民生改善、历史风貌保护以及周边环境的协调关系,基本形成一套文明、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黄浦区近两年来启动的旧改项目,都先不急着拆房子。”区建交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目前来看,今年启动的一些项目,只要有文化元素、文化底蕴在里面的,都予以保留,等方案论证好以后,再实施是留还是改。
总体来看,目前,黄浦“保留保护”工作主要通过两种模式:南京东路街道“承兴里”,作为上百年的石库门建筑,首次尝试“抽户”改造居住密度较高的老旧房屋。“抽户”是“留房留人”的创新模式,部分居民通过解除租赁关系方式搬离“承兴里”,降低居住密度,释放充足空间面积满足改造需要。
另一种模式称为“人走房留”,例如“福佑”地块,征收后成片保留历史肌理和风貌,并将原有居民住宅改造为商业开发和公共空间。黄浦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建设科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在福佑地块周边构建慢行系统,开辟公共绿地,原有的老城厢将“变身”连接新天地商务区和外滩金融区的桥梁。
从“数人头动迁”到“阳光征收”
2012年8月5日清早,复兴中路济南路,几十辆橙色的大卡车披花结彩,排满整条道路,坐在车上的居民一个个难掩内心的激动。
6年后重新回望,这个当初被标注为116地块的开发,无疑是上海实施房屋征收与补偿“新政”的第一个成功案例。第一轮改造意愿征询,首日赞成率就超过90%;签订补偿安置协议,首日签约率就超过80%。“两轮征询”都在第一天达到生效比例——创造了上海旧改的“两个第一”,刷新了旧区改造“两次征询”中的“上海速度”。
“动迁”——曾经是多少百姓的憧憬,但不知何时起,开始成为“天下第一难”。而其中“透明度不高、补偿标准前后不一”一直饱受诟病。在困难面前,黄浦区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迎难而上。
2009年,黄浦区在全市率先实行“二轮征询”,征询制、数砖头和套型保底等动拆迁新政开始试水。“阳光征收”雏形初现,“天下第一难”的新通道,黄浦就此摸索出经验。
2011年,国务院在吸收黄浦区“二轮征询”等创新做法的基础上,结合全国各地情况,颁布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彻底摒弃“拆迁”,代之以更加规范、公平、合理的房屋“征收”和“补偿”。
“‘阳光征收’,要保证的是被征收居民全程参与和监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征收全程,从征询征收意愿、制定征收方案、设定补偿方案等各个环节公开透明,接受居民监督,并且设立了廉政征收举报制度,主动邀请监察局进行同步行政监察,公布举报电话,彻底打消居民的顾虑。
从“量”的完成到“质”的飞跃
近年来,黄浦每年在完成旧改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城市更新的“质”。
过去5年,对于黄浦来说,旧区改造、城市更新,不仅意味着以最严格要求保护好上海的历史文脉和文化记忆,更要与改善民生结合,让老百姓切切实实地有实惠。过去5年,聚焦老旧小区居民最关心的卫生设施、用水等问题,黄浦大力实施老式住宅综合性改水、卫生设施改造和旧住房修缮等“三大工程”,受益居民超过6万户;过去5年,以聚奎新村为代表的老城厢区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黄浦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城区规划建设管理重塑老城厢的实施意见》,实现老城厢风貌保护、环境整治、功能疏解与改善民生的辩证统一;过去5年,以贵州西小区为代表的社区微更新项目,实现了拆除违法搭建、改善居住条件、历史风貌保护、社区景观提升四位一体的效果。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