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教育到素质培育 看青浦一中"生态德育"进行时
2018-9-28 9:16:02发布99次查看
图片说明:青浦一中校园
东方网记者汪伟秋9月27日报道:在当下,生态,即是绿色,也是富有生机与活力、成长与发展的写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是客观必然,也是主观使然。下午,“上海市推进特色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学校展示活动”在以“生态素养的培育”为特色的青浦一中举行。
据悉,青浦一中将特色聚焦于生态素养,将培育学生生态素养作为核心目标,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创造美好生活”的现代生态人。学校于2016年通过评审成功进入“上海市推进特色普通高中建设第二批项目学校”。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青浦一中的生态素养培育,让每一位师生能更主动、积极、持续践行生态文明建设
关心身边大小事构建校园生态系统
走进青浦一中的校园,就被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包围。郁郁葱葱的树木,各类花草随处可见。在生态研究角,中学生们更是大胆创新,进行了“鱼菜共生生态系统”及“自吸水花盆”等多种生态新尝试。
图片说明:中学生们在进行手工创作
以“自吸水花盆”为例,同学们提出了将水倒入花盆内,花盆内自带的一根棉线通过渗透吸水为土壤提供足够多的水分的构想,并在实践中验证“自动吸水”会不会导致植物吸水过多“烂根”,提出此类花盆适合哪些种类的植物等等研究方向。
图片说明:中学生们将校园内的植物做成精美的工艺品
学生们“坐拥”优美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在不断对其进行维护。兴趣课上,同学们将学校内的花朵制作成干花,并以艺术的形式将其做成工艺品,点缀校园。在亲身的参与中,生态知识储备更是潜移默化,为提高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学生生态文明行为打下了扎实基础。
积极调研找原因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在高三年级“垃圾分类一小步,生态文明一大步”的主题班会上,同学们纷纷出谋划策,总结垃圾分类在推进过程中所表露出的问题,并分析解决方案。同学们发现,垃圾分类在学校开展得好,而在家中却难以推行。
图片说明:“垃圾分类一小步,生态文明一大步”主题班会上,一位同学正在发言
对此,同学们以分组调研的方式,通过采访受访者的方式,对问题展开了分析。垃圾分类设施的缺乏、垃圾分类制度的不够完善以及垃圾分类知识的缺乏成为了垃圾分类在家中推进缓慢的主要原因。
图片说明:同学们就垃圾分类问题展开积极讨论
同学们结合垃圾分类在学校内推广的成功经验,总结出从被迫分类到养成习惯再到积极分类的生态构建过程。随着垃圾分类的逐步推进,同学们也越发认识到垃圾分类在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方面的显著优势。
图片说明:校园内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
青浦一中从“生态德育”目标出发,开发了“生态德育”系列课程,又发动全体师生编制了《校园生态行为准则》,在校园内营造了良好的弘扬生态道德、倡导生态行为的氛围。在此基础上,学生走到乡村,走上街头,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开展垃圾分类、环保税开征、节能减排等公益宣传活动,近三年来,参与人次达21000多。从校内到校外,由知识到实践,从学习者转为传授者,学生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推广者。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