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学生陕西延安研学之旅回顾
撰稿人:2018届高三(6)班 黄赟
k560火车,是我们此次陕西之旅的起点。我们14位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延安学子,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于6月11日午后从上海火车站奔赴延安。整个车程历时25个小时,途经不下20个车站。路途漫长,但是在同学们的聊天欢笑、窗外美景的变换中转瞬即逝。
在傍晚的艳阳中,我们如期而至延安城。当日,我们参观了著名的“七大会址”杨家岭以及抗战时期中共中央书记所在地——枣园。走访在一个个窑洞之间,我们瞻览毛主席、朱德等革命领袖的旧居。窑洞虽小,陈设虽陋,却足以涵容革命者们胸怀天下的广阔,承载一代伟人们指点江山的恢弘睿智。
在见到窑洞前,我们中大多数人对窑洞的印象就是一个洞,就算有门,也是最普通的木门。实际见过之后,门上除了中国式的木格,且每扇门上都有一颗五角星。这体现了人们做遗址修复时的悉心,无论是墙上精心挑选的老照片,还是讲解员生动的演唱解说,都让这些旧址蕴含的革命精神得以以另一种鲜活的方式延续,继续影响着我们这些后人。
对两地最深刻的感触便是宁静,那是数十年历史沉淀后令人感怀的宁静,在这份宁静中,我们真切地领悟到:真正的英雄主义不是用来吹捧的,而是会像枣园里的辛福渠那样默默地流淌,润泽众生。
次日,我们行程紧凑。凤凰山故居与杨家岭、枣园相似的朴素环境又一次深化了我们对革命先驱的敬仰;在宝塔山,收获的不仅是登顶后“一览众山小”的震撼,更是在爬山过程中体味了一分红军战士长征时所经历的艰辛,深味红军长征“翻山越岭”背后所蕴含的分量;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我们具体了解革命的历史过程,那些革命将士们经历的困苦,走过的路,前人烈士先辈的付出,不容淡忘。
那天下午,在陕西延安中学的交流是这次研学活动中最独特而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笔。
我们出发前准备了小小的见面礼,没有想到陕西延安中学的学弟学妹们如此郑重其事,他们或是精心制作剪纸作品、或是用心购置富有意义的纪念品、亦或真心书写自己的心里话,这样的挚情诚意让我们感到温暖。在将近两个小时的交谈中,我们倾听他们对于大城市的向往,对于身处边地见识有限的担忧,我们也知无不言地和他们讲述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城市,帮助他们更全面和客观地了解他们眼中的大城市;我们了解到他们课业的压力,学习上的困惑,并言无不尽地分享我们高中学习过程中的艰辛和喜悦、压力和挑战,鼓励他们满怀信心;我们也收获了颇多的惊喜,他们对八音盒的齿轮结构着迷,爱不释手地拆解装配,这样赤诚的好奇心让我们感动,他们对贫富分化、阶层撕裂、地区发展不均的见解深刻而独到,这让我们震惊——尽管接触的资源面较我们相对狭窄,但他们的思想也都非常的成熟!……
相聚时的美好增加了离别时的流连,很多同学在合影时分互留通讯地址,依依惜别。真想再多和他们聊一会儿。真希望能为他们再做点什么。
我们珍视这样的友谊,我们也感怀这样一次倾心的交流,它让我们更加感恩惜福——身处大城市,我们有着开放包容的学习坏境,有着足够自主自由的人生选择,这些拥有是何其幸运!
告别了延安,我们开启西安文化之旅。历史悠久、古柏森森的黄帝陵,宏阔高远,发人幽思;国宝荟萃藏品丰富的陕西历史博物馆,让我们在文物、图画和文字之间触摸华夏历史;在久闻其名今日得见其实的秦始皇兵马俑,我们三分看七分听,一次次被这部立体的皇皇历史巨著撞击心灵。
短暂而宝贵的五天行程,我们透过两座城市感受我华夏深重的文化底蕴,了解我华夏由古而今绵长的历史脉流。我们铭记红军奋斗过的那段历史,我们管窥另一座城市里同龄人的校园生活,我们浸润在历史的河流里思考天地古今,如河伯见海神,眼界豁然而开。
回想一日接一日,我们在晨晖中出发,在落日拉下帷幕时归来。带着几分虔敬之心,我们在行走间沉下心体验、感触、思索、记录和沉淀;带着彼此的真诚之意,我们作为同行者相互询问、畅谈、分享、总结和启发。
有人说,“奔腾的河流总是充满浪花与泡沫,平静的河流才会清澈见底”,对于我们而言这一段高考后出分前的时光,是人生中难得平静而缓慢流淌的时光之流。陕西之行中的发现和思考,必将让我们奔赴前程时更多一份澄澈,看见自己的方向!
行走中的思考花絮
我很喜欢坐火车。
原来,或许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才能在平淡如水的生活中激起一丝波澜,火车,那狭小的车厢将一切小小事都放大了,惹起阵阵欢声笑语。
同样是上下铺,硬卧的车厢三张床上下排着紧挨着对面的三张,比起寝室,更显局促。下床,得踩着别人的床,睡觉,睁眼就与对面的人四目相对,吃饭,要四人窝在最下铺的床上,端着盒饭在膝盖上吃。虽是略显尴尬的局面,加上一层同学好友关系,一切都能引发一阵愉悦的笑声,拉进了彼此的距离。
她(延安中学的小学妹)讲述时,不自禁流露出的家乡方言,大多虽听不懂,但却让我倍感亲切,想起自己虽是上海人但却说着一口洋泾浜的上海话,略觉惭愧,或许是时候学习一点家乡的传统。
——高三5班 张容奕
虽说窑洞有着冬暖夏凉的好处,但总体条件还是艰难的。如此艰苦的日子不正体现了与百姓同甘共苦的思想吗?
晚上八点,我们准时召开了一次简单会议。在会议上,大家畅所欲言,直抒这两天以来的感想。
——高三5班 王思媛
我一直认为,毛主席,周恩来等著名人物在抗战时期应该具有相当的优待。然而,见到了他们所居住的简朴而具有当地特色的窑洞后,我才明白“同甘共苦”在中共党员中所具有的力量。
无论是依山而建还是自行筑成的窑洞,内部的装饰都十分简陋。面对如此的生活环境,我不禁感叹延安精神是同人们一起艰苦奋斗的精神,也终于体会到毛泽东亲自种菜,将其与人共享背后所含的深刻意蕴。
真正的奉献是平凡而伟大的,能够与人同舟共济,共同面对困难,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
也许是我体力有所下降,在上午,爬完这座我认为不算高的宝塔山后我已气喘吁吁,感叹自己体力在高三之后下降不少。可我回想起耸立在延安一方的凤凰山—那没有任何石阶的高大野山,又听了同学们讲述攀爬那种野山过程的种种艰辛,这才渐渐体悟到红军长征“翻过大山”背后所蕴含的分量,与我同龄或大不了多少的年轻人,凭着自己的手脚创造了世界历史的奇迹!
——高三10班 屠玮成
杨家岭和枣园见证了共产党与日军和国民党的多次明争暗斗的过程,而这两处的领导人故居的情况也反映了当时条件的艰苦和领导人们决心与百姓同甘共苦的决心。
出于好奇,百度了一下毛主席女儿李讷。本以为她会像她父亲一样有着传奇的一生,但是她没有,她只是过着平凡的生活。
——高三4班 忻哲谕
在互唱校歌后,原本陌生的两校同学逐渐热络起来。交换礼物环节,我原本有些怕生,而一位活泼可爱的姑娘主动走到我身边和我交换礼物。
“我本来想到外面买的,结果没来得及,只能自己剪啦”
“但是自己剪的东西才最珍贵呀~”
她的剪纸不算最精细,但看得出来,已是一个姑娘尽力能给的全部。
——高三6班 黄赟
在到达了延安后,我们步履匆匆地赶往杨家岭和枣园,认识窑洞,了解革命之火燎原的地方。我印象尤为深刻的地方,便是毛主席的菜园。一开始还不以为然,但是在听闻讲解员讲述的一个故事后,我有了更深切的认识。故事内容大概是一个富翁来到延安,毛主席亲自接待,并烧了菜地里的菜,花费2毛钱,而国民党官员大摆酒席,花费800元。富翁感叹:得民心者得天下,显然,共产党会得天下。作为党的领导人,他们能与百姓共同艰难生活,这才是能够代表人民群众的力量。窑洞虽小,却能装载着革命人胸怀天下的广阔。令我们尤为钦佩便是这种伟大的平凡,也令我更为期待接下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块革命圣地。
——高三6班 王怡婷
参观了七大会址和各个领导人们的故居,他们的故居都特别简单,就是一个个的窑洞,这些窑洞虽然没有那么富丽堂皇,但他承载的东西却比我们想象中要多得多,这第一天的研习旅行已经让我充分感受到了革命领导人铁一样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感染了我,成为我今后前进的动力。
和那边的同学们见面交流了后,感受到了他们求知若渴的学习劲道和顽强拼搏的意志,他们的教学紧张度比我们要高出许多倍,他们为了让自己的学习成绩更加向上,不断询问。在短暂的交流时间后大家依依不舍地相互道别,真心希望这些同学们最后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高三8班 杨清培
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导人曾住过的旧居,沿着山石打造出的窑洞,阴暗窄小,一张床,一张桌,一把椅,几乎就是里面所有的家具,难以想象这么艰苦的环境,是怎么酝酿出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革命。
短暂的午休后,来到陕西延安中学进行交流。他们的校史馆向我们呈现出其悠久的历史和底蕴,和当地同学们的配对交流让我们更深入具体地了解这里的学习生活。进行到十一点的晚自习,课外书的禁止,手机的禁令,是这里紧张而较为封闭的生活日常,配对的学生用一种羡慕而寂寞的语气,告诉我她觉得大城市里的同学们经历过很多大型的活动,见识过更多的东西,有着更开阔的眼界。这时才发现,生活在大城市,有着开放包容的学习生活,在他人眼里可能是遥不可及的。
——高三6班 桂雅琪
陕西延安中学庞大的校园面积令我震撼不已 ,几十万的面积俨然成了一个大学了。接下去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一抹抹红色,那是一条条标语,也是一条条梦想的体现,也是一个个高压“电线”,听说他们每年都有一个人跳楼,而且每逢考试就会排名,从第一名到最后两千多名,大字报贴在校园内,难以想象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如何生存。只能感叹我们上海延安中学实在是太幸福了!
——高三6班 施芊靖
“我自愿来到这里,为了拯救全世界的自由,如果需要,我将献出最后一滴血。”
白求恩大夫,他不认识一战前线的士兵,不认识西班牙的人民,不认识抗战前线的将士,但他却为了这些和他毫无瓜葛的人奔赴血肉模糊的西线,走入马德里的街垒,深入晋察冀根据地的第一线,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救死扶伤,为他人的幸福与自由拼尽最后一滴血。
他是高尚的,可敬的。在这个新纳粹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抬头的年代,白求恩无私奉献、兼爱平生的国际主义精神更显得弥足珍贵,值得我们每一个青年去学习。
——高三2班 林宇昂
或许“延安”本身所带给我们的神圣感与革命情怀,无论是驻足于杨家岭和枣园前那些伟人的故居前,亦或是在延安纪念馆和凤凰山下聆听着那些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烈士们的故事,每个人只能怀着是一颗敬畏之心,方可细细体会这段历史。特别是每晚的交流后,回过头再去看看白天所了解到的一切,仿佛我们是初次离这段革命的时光这么近,近到窑洞里挂着的照片、油灯、床上放着的书籍都还历历在目,脚下踩着的石子路还是同当年一样充满了艰难险阻。
——高三7班 夏心语
在听了某位同学收到的信之后我不禁了思考:反观他们的纠结,郑重,与我的随意,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我想,可能是我们来的太易不知珍惜吧。我们享受着地缘政策带来的资源配给但是在一些欠发达的地区却不是如此。我收到的礼物是剪纸,正如那位同学在交流时说的,那每一处不完美都是“心意”的体现,他们是在如此繁杂的课业中挤出时间给我们备礼,而这也是我最歉疚的地方。
——高三7班 吴泓霖
宝塔也确实普通,愈往上愈逼仄,顶层略微开阔,可容四五人。但待我将头探出气窗外才发觉这塔顶的视野远非塔下平台所能比的,脑中想起宝塔门上的两联”高超碧落,俯视红尘”,心中渐渐有了答案。或许这就是人类本能的向上的欲望,人类所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源出于这种向上的欲望。但人类的伟大从不在于他所已经达到的任何高度,而在于他的不断向上。这座宝塔之所以吸引着我,不在于它究竟有多高,而在于它高于我所处的位置,既然有塔,为何不登!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杜甫在科考失利后的宣言,足以点醒我们这些为高考成绩忧心忡忡,为未来之路迷茫不已的学子。高考结果尽管重要,但我们不应对此过分忧虑,毕竟无论我们已经达到了怎样的高度,我们都要继续向上攀登,这就是人类的伟大。
百仞灵山倚圣地,九级宝塔镇延州。
木阶重重行愈窄,蛛丝扰扰上更稠。
高超碧落探穹顶,出脱红尘览万丘。
问君身处高几许,却试更上一层楼。
——高三7班 章逸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