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那一年,“大哥大”是身份的象征,打长途电话要排几小时的队
图片说明:上世纪80年代的公用电话亭
1990年3月18日,天刚蒙蒙亮,上海市电信大楼、四川路桥和新客站邮电局的门口早已是黑压压的一片。近万名市民从全市各个角落涌来,只为等待邮电局开门的那一刻,有的人甚至从17日的中午就开始排队。
这是上海市区恢复受理私人新装电话申请的第一天。由于当时电话登记比较费时,18日一天只办理了近5000用户的新装登记。
登记好了就能马上装机打电话吗?并不是。凡是在太原路、岳阳路等18个路段的,六个月左右可望装上电话;凡属缺号缺线的紧张地段,电话局将积极采取各种办法使待装期一般不超过两年。曾几何时,“难打难装”是上海通信所存在的普遍问题,而如今,上午申请下午装,住宅电话由“装机难”变为“即要即装”。
改革开放初期,受限于当时有限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海的电信业务总量为2731.1万元,仅有18.7万部电话,每百人仅占有话机1.7部。而2017年,上海电信业务总量达到694.71亿元,和1978年相比增长了2544倍,固定电话用户和移动电话总和接近4000万户,仅移动电话普及率就已达到136.3部每百人。
在这背后,是上海电信40年来所作出的努力。这40年间,上海已经成为全国宽带第一城、光网第一城、iptv第一城,而在今年,上海也即将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千兆宽带全覆盖的城市。当前,上海正全力推进“五个中心”和“四大品牌”建设,这意味着上海的对外交流会更加频繁,上海政府、企业、市民对于通信业务的需求与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秉持着“传讯传情,初心为民”的情怀,上海电信依旧持续发力,提速降费,打造通信普惠时代,为的就是架起中华民族通信的桥梁,助力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
“3号201,电话!”弄堂口又响起了熟悉的叫喊声,一位居民拿起4分钱,飞奔向小卖部,津津有味地听起老板讲述电话的内容。这个场景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屡见不鲜,弄堂口传呼员的声音一度成为了维系市民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
现如今,传呼电话和寻呼机、“大哥大”一样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打电话变得越来越容易,一个小小的手机便能搞定一切。在这背后,是经济社会和通信业发展的日新月异,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上海电信的砥砺前行。从落后到引领,上海电信正不断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速降费,全力赋能各行各业转型升级,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
“寻呼机+大哥大”的黄金组合
1871年,上海出现中国首条电报线路,由此,上海成为近代电信的发源地之一。然而,在改革开放初期,上海落后的通信状况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薄弱的通信基础设施一度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中国发展经济应从交通通信入手。”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开始将通信列为经济建设的重点之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机制的调整,使得通信建设步入了快车道,通信能力、技术水平、业务发展和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
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自然走在了通信发展的前列。1984年,我国第一家商用寻呼台在上海开通,寻呼房应运而生。作为我国第一代大规模民用的无线通信技术,在固定电话还未普及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寻呼机的增长速度令人惊叹。
上海电信一直是中国寻呼业的执牛耳者,而国脉公司则成为寻呼业中的领军者,即使在后来寻呼业市场开放后,国脉用户最高峰时也可超过100万,寻呼小姐超过3000人,平均每天话务量达100多万。
1993年,20岁的卜雯倩通过应聘,成为了一名寻呼小姐。在当时,国脉寻呼台有着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寻呼小姐们漂亮体面、收入可观,是许多年轻人羡慕的对象。“国脉招聘非常严格,个人素质、长相等各种因素都要考察,连手长得好不好看都是要看的,特别要求要有文凭,还要会外语。”卜雯倩说。
与此同时,一块“黑色的砖头”与寻呼机组成了黄金组合,成为了上世纪90年代初人们身份的象征。尽管通话质量不够清晰稳定,续航能力也仅有30分钟,但“大哥大”依然是成功人士的必备行头。2万元的市场公开价在当时已是天价,如果你想买一台,先得预约登记,再等待数个月才能提货,号码、机型亦不能挑选。
凌斌在当时的长途电信局负责“大哥大”的烧号工作。1995年,“大哥大”进行过两次集中大放号,第一次在南京东路34号营业厅,现场十分热闹,许多人“从附近的银行取好钱,拿着报纸包成厚厚的一沓,一手就这么托着,到营业厅里来取货”。
火热的市场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考虑到秩序问题,后来大放号转移到了场地更为宽敞的黄浦区少年宫。有一回,足足价值400万元的 200台“大哥大”被放在了一间教室里。为了看管好“大哥大”,凌斌和几个同事把教室门反锁,和200个“比皮鞋盒还大的盒子”生活在一起。夜里实在扛不住困意时,他们就睡在这些盒子上,与“大哥大”一起入眠。
“这是我睡过的最贵的一张床了。”凌斌说。为了这一次大放号,凌斌整整一个星期没有回家,一共卖出了2万台“大哥大”。而当年9月第二次大放号中,发机量更是达到了5万。自此,上海“大哥大”用户突破10万。
图片说明:服务双创,中国电信上海公司是认真的。图为电信保障人员正在核对网络信号优化情况。王万隆摄
1998年底,上海固定电话用户超过430万户,比1978年底增长了45倍。同时,上海移动电话用户数突破100万,但在这其中,绝大部分是gsm用户。随着上海电信的飞速发展,寻呼机和厚重的“大哥大”被轻便的手机所替代,逐渐成为了移动通信的配角,并最终退出市场。
通信普惠,告别“难打难装”
图片说明:精心打造千兆之城,连接万家“灯火”。王万隆摄
在过去,一台电话的初装费要多少?
事实上,那个时候电话的初装费贵得惊人,相当于一台录像机,但是申请安装的用户仍然很多,以至于要等候好长一段时间才能装得上。在这背后,其实是快速发展的经济与通信业供需矛盾的集中体现,即使是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装电话难仍困扰着人们。
不仅如此,打电话也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如果要打长途电话,人们不得不前往营业厅排上好几个小时的长队,等待着工作人员的“叫号”。不少人为了打上电话,肚子饿了也不敢出去吃东西,就怕回电来了自己错过了接听。
在当时,横浜桥长途局营业厅、四川路桥邮政营业厅、南京东路电报局营业厅堪称是上海三大最热闹的地方,每天都挤满了来打长途电话的市民。一旦拿起了电话,人们便会一边捂住耳朵,一边扯着嗓子大声地喊叫,目的只是为了让双方都能听清楚对方的声音。时间久了,上海人就说打长途电话就像“寻相骂”。
上海通信业的跨越式发展,就是从这一系列的“破难”开始的。
图片说明:智能组网,让我们的智慧生活信号满格。汤扉摄
为了保障民生,解决通信业的矛盾,更好地助力上海和国家的发展,更好地让老百姓享受到改革开放红利,上海电信持续发力,对上海电话网进行“手术”,于1989年实现电话号码七位制,又于1995年升级至八位。同时,上海电信切实从老百姓的需求出发,与时俱进,无论是电话、宽带,还是后来的iptv、智慧家庭,只要人们想要,都会在第一时间内能得到满足。
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一台智能手机就能够实现千万种功能,而通信更是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出现使得通信业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上海通信业也在发展着,在上海电信的助力下,上海通信业彻底甩掉了过去落后的帽子,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与此同时,为了更进一步提升用户的获得感,打造通信普惠时代,上海电信主动打破终端瓶颈、资费瓶颈,始终坚持在提速的同时降费,语音资费低至1毛钱每分钟,大流量套餐、不限量套餐的普及推广让用户能够放心大胆用流量,享受信息生活带来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