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众创孵化建设再出发
2018-9-27 9:19:47发布83次查看
浦东各孵化载体加强产业特色,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性孵化。□徐网林摄
浦东新区作为众创孵化的前沿阵地,积极探索众创孵化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众创孵化健康发展的土壤,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孵化机构和创新创业企业,为国家和上海的经济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中国孵化器建设已走过30年,浦东经济正进入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新形势下浦东众创孵化建设将面临哪些挑战?今后又会如何发展?
众创孵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及挑战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新区营商环境
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保证浦东众创孵化健康发展的长效推动力,也是浦东新区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源泉。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保证众创孵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
孵化行业优胜劣汰,行业整合趋于深化
优胜劣汰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孵化行业的特质和内涵决定了其需要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整合业内优势资源,提供专业的、高质量的服务。孵化载体要在自身下功夫,走专业化的道路,拓宽资源和技术实力,做出特色。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浦东新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八大产业板块及各产业一整套完整的产业链,创新机制也逐步完善。新区应该加快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推动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加强新区的产学研合作,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众创孵化建设未来的展望
紧抓园区经济发展能级提升,建设优势产业集聚生态圈
明晰产业导向定位,加强专业孵化培育。根据浦东新区“十三五”规划,各园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融合,注重产业优化和产业升级,构建高质量的现代产业体系。各孵化载体加强产业特色,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性孵化。
建设深化相关平台,支持平台经济发展和产业融合发展。一是积极建设基于产业的全方位开放式众创孵化平台和平台服务体系;二是持续完善推进跨国企业联合孵化平台;三是打造线上线下孵化相融合的开放服务载体。
大力发展加速器,完善创新创业生态链。“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是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生态链条,积极做好加速器的配套发展,建设更多围绕产业链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加速器,承接孵化器孵化成果的延续。
促进开放协同,加速孵化品牌的输出及落地
健全组织建设,打造行政管理上的协同服务机制,为创业孵化的开放协同体系建设提供体制上的坚实保障。
开放创新资源,强化各类创新机构间的合作机制。推进孵化载体与各类资源之间展开深层次的协同合作,加速创业孵化的生态发展。
加强新区各区域孵化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探索跨区域协同合作机制,加强核心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形成全区覆盖的孵化发展格局。
加强众创孵化品牌建设,提升孵化产业品牌效应。加快“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的建设,继续深化“三化”培育建设。
推动新区众创孵化机构立足浦东,走向全国,完成“双创”品牌输出。发挥创新源头优势和创新要素集聚的优势,实现新区众创孵化品牌输出落地。
提升运营模式与绩效,引导孵化行业健康发展
持续推进“专业孵化+天使投资+创业导师”和“专业孵化+天使投资+产业资源”的服务模式,不断提升众创孵化机构增值服务的能力。
优化孵化器的盈利模式,提高孵化器的服务效率。开展专业特色服务和资本运作,突出服务性收费和投资收益,构建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发挥总部经济集中优势,深化国际创新资源集聚
发挥知名企业的创新影响力,提升新区双创整体水平。利用各园区总部效应,发挥龙头企业和科研中心创新溢出效应,培养更多创新人才,将浦东打造成世界领先的创新之城。
构建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平台、合作机制,拓展合作渠道。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性总部和研发中心,鼓励各类创新企业参与到跨国企业和国内龙头企业的研发环节中,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准。
加快跨国企业联合孵化平台建设,推动国际跨境孵化项目合作平台建设。加强与国际知名创新创业平台实现深度对接和融合,加速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创业要素的跨境自由流动,提高创新创业资源配置的效率。
推进自贸区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体系建设,积极探索离岸孵化模式,打造“上海自由贸易港”。加强与离岸人才孵化基地的合作,坚持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的战略,推动创新创业孵化的纵向深入发展。
突出改革创新的引领效应,深化建设双自联动改革示范区
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加快提升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行业领军企业在创新驱动中的示范作用。实现产业链的良性发展,并带动创新链的发展。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优化“双自联动”生态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创新成果与产业应用对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建立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完善创新驱动服务体系。制定切实有效激发企业和人才自主创新动力和活力的机制。
整合创新资源,打造新区“双自联动”协同创新平台载体。发扬产业集群优势,整合产业服务资源,打造产业服务资源集合平台。推进科技金融资源整合,实现创新企业与金融的联动协同。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