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 黄浦新闻

金融要素市场扎堆外滩,背后是什么?

2018-9-27 0:00:00发布118次查看

作为上海窗口、名片,如何支撑上海彰显“中心城市”辐射力,黄浦区有着自己的站位与思考:确定“上海服务、黄浦领航”的目标,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彰显功能优势、争创先发优势、打造品牌优势,提升黄浦核心承载区、品牌标识区独特战略优势。
  “上海服务、黄浦领航”,如何演绎?金融的发展是一个极佳视角。金融业是黄浦区域经济的命脉,外滩金融集聚带是上海发展金融“一城一带”的核心功能区之一,集聚黄浦的金融机构中不乏服务上海、辐射全国乃至影响世界的行业领军者。黄浦区正是通过不断优化政务服务,优化行业生态环境,吸引与培育金融领域和行业最靓丽的“珍珠”,穿起了一颗颗凸显上海服务优势的“珍珠”,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服务长三角、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金融在国际上争夺话语权等增添了精彩注脚。
  要素市场集聚具风向标意义
  外滩15号,外部看上去颇为低调,内部却大有玄机:这里是cips(跨境人民币支付结算系统)的办公地。cips的上线,在中国支付清算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最具创新意义的金融基础设施,cips就是人民币国际化支付结算的“高速公路”,把支付“通路”修建到国外,能够帮助企业在海外市场,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走出去,抵御汇率风险、降低结算成本、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金融要素市场是支撑金融资本市场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国际上,要素市场往往都设在金融最发达的地方。上海正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吸引金融要素市场、功能性机构落址具有风向标意义。目前上海已有金融要素市场12家,其中5家落在黄浦区。2009年以来,黄浦区在原有驻区办公的上海黄金交易所基础上,又先后引进了对国家金融改革开放、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意义重大的上海清算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cips和上海票据交易所。
发展金融业,黄浦区有底气、有基础、有特点。黄浦区有着深厚的金融产业文化积淀,外滩曾是世界第三的国际金融中心,被誉为“远东的华尔街”。黄浦区的区位特点、产业基础,也决定着其必然选择发展金融。黄浦区寸土寸金,人均gdp达4万多美元,逼近英美等发达国家一些主要城市水平。这决定了黄浦区的产业之路必须是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而金融属于高端服务业中的顶端产业。2009年,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外滩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作为上海发展金融“一城一带”的核心功能区之一,外滩金融集聚区与陆家嘴金融城错位互补、协同发展。
  近10年来,黄浦区的金融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区金融业增加值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去年区金融业增加值达844亿元,占全区增加值的40%,金融业区级税收占全区总税收的20%,贡献度跃居各行业之首。国内外金融机构纷至沓来,目前全区遍布着2000多家金融机构,持牌金融企业为580多家,实现了金融机构的多类型、全方位、立体式的集聚,特别在证券、券商资管、信托等行业表现突出。
  集聚黄浦区的金融机构趁势而上,为服务实体经济不断创新。上海清算所陆续推出“自贸试验区大宗商品现货清算业务”“自贸试验区债券柜台业务”“自贸试验区跨境债券业务细则”;上海航运金融协会的 “保险产品注册制”等成为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的重要案例;上海首批14家自贸试验区外跨国公司获批试点外汇资金池业务中有4家在黄浦;区内重点融资租赁公司成为自贸试验区外第一家获批融资租赁兼营商业保理业务的企业。2010年到2017年,区内24家机构获上海市金融创新奖项达82项。今年,巨灾保险制度率先在黄浦区启动,开创了保险服务超大城市治理的新机制。
  在黄浦区的支持下,重点金融机构积极服务上海、全国,甚至为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标准和规则制定上的话语权作出重要贡献。上海黄金交易所推出以人民币计价的黄金价格指数体系“上海金”;去年,黄浦区成功吸引到重量级国际金融组织ccp12落户外滩,上海清算所在2013年加入协会,并在两年内迅速晋升为执委会成员,进入ccp12决策层,与伦敦清算所等国际知名ccp比肩。这些金融机构对我国今后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金融市场创新和扩大开放等都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为最优秀的资源配套最好的载体
  汉口路50号,一座具有浓郁古典风格的欧式建筑,每到夜幕降临,大楼灯光点亮,分外璀璨。汉口路50号由通和洋行设计,1908年建成。1912年2月5日,中国银行在这座建筑里诞生。6年前,这座矗立百年的历史建筑重新“回归”了中国银行,经过几年修缮与布置,即将被中国银行重新启用。
如何吸引最优秀的金融机构、金融资源集聚,黄浦区通过“软硬兼施”提升服务的精准度和吸引力。
空间载体是吸引与服务金融业的重要资源。外滩,金融文化与历史底蕴丰厚,当年不少知名金融机构都起家于此,黄浦区深入挖掘老外滩的资源,让一批老大楼回归金融功能,吸引了一批高质量的金融机构与金融资源。
北京东路,梧桐浓荫掩映、历史建筑林立,位于2号的格林邮船大楼,如今是上海清算所所在地严整简洁、新古典主义的280号盐业银行大楼建于1931年,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上海资信有限公司等已经入驻;拥有漂亮浮雕装饰的270号中一信托大楼建于1924年,最早的主人是中一信托股份公司,上海航运保险协会就在其中办公。
让精彩重归,黄浦区为最优秀的金融机构、金融资源配套最好的空间载体。对这些历史建筑,黄浦区采取整体规划、改造、统一招商的方式,不是伤筋动骨地破旧立新,而是低调精心地保护开发。在完成主体建筑、结构部位的保护性修缮改造的同时,内部设施按照金融机构的现代化商务办公需求重新升级。
格林邮船大楼几易其主,但最终被黄浦区想方设法置换出来,引入符合产业导向的上海清算所。走进格林邮船大楼,只见花岗石外墙、挑出式阳台、半斗形窗棂、铸铁栏杆,甚至连墙上的花环、花带等雕刻装饰,每个细节都被精心保留,黄浦区之用心可见一斑。
最近,黄浦区正在加快外滩沿线建筑背后的“第二立面”老大楼的置换改造和开发利用,深度挖掘具有金融历史底蕴和金融文化氛围的特色空间载体,有效对接中外金融机构回归与发展的多样化选择,重现金融外滩经典魅力,提升外滩金融承载能力和国际化品位。
“跨前一步”的悉心服务则让金融机构还未入驻就已感受到融入其中的温暖。
半淞园路377号是全国票据交易的枢纽——上海票据交易所的办公所在地。作为票据市场基础设施,上海票交所是具备票据交易、登记托管、清算结算、信息服务多功能的全国统一票据交易平台,是票据市场健康发展的中枢。上海票交所筹备之初,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办公场地的问题——前期筹备较长,筹备工作人员需要临时办公场所。黄浦区多次协调,为上海票交所安排了全装修、设备齐全的办公点,让员工拎包入驻,免去了后顾之忧。这样的服务在引入重要功能性金融机构中都有所体现。
政府当“店小二”为企业解危助困
把优质的金融机构、金融资源引进来,关键还要留得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终极竞争力。黄浦区甘当“店小二”,为企业解决难题,为企业发展助力,树立起服务型政府的品牌与口碑。
在2017年上海市质量金奖评比中,上海清算所“意外”捧得金奖。说意外,是因为在外人看来:上海市质量金奖自2001年设立以来,获奖企业主要出自制造业、商贸服务业,这次为何“杀入”一家金融类企业
  原来,2016年,在黄浦区举办的区首届质量奖评比中,上海清算所便荣登获奖名单。“金融是黄浦经济的重要引擎,上海在努力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质量奖本是对高品质发展企业的一种表彰,不应自设行业门槛。”区市场监管局负责人说。去年,在市质量金奖评选前,区市场监管局将这一理念与市质监局进行了沟通,得到了对方认可。在区市场监管局的支持下,上海清算所报名参加了市质量金奖评选,并最终获奖。
  捧着沉甸甸的奖杯,上海清算所难掩欣喜。获奖,是对其高品质发展的肯定,在这一过程中,其得到了指明未来发展方向的宝贵建议。质量金奖评审严格,由行业大咖与顶尖专业机构对企业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等七个方面进行评定,并提出建议对策。这对企业来说,非常难得,相当于对企业运作发展进行免费的全方位 “体检”。专家与专业机构针对上海清算所的“知识管理”提出了建议。金融行业人员流动率较高,实属正常,但专家与专业机构建议,上海清算所在人才流动中要注重知识的储备,“人虽然离开了,但要让人拥有的核心知识能留在企业”。上海清算所觉得这一建议非常中肯。
  黄浦区的贴心服务不仅让企业发展如虎添翼,更在企业遇到阻力时雪中送炭。
今年8月,区市场监管局负责人到上海黄金交易所走访时了解到企业的一桩“心事”:2002年成立的经济性质为“会员制”的上海黄金交易所,于2015年由国家工商总局转至上海市工商局登记注册,由于当时上海工商“企业登记系统”中没有“会员制”这一选项,市工商局反复与国家工商总局汇报,在暂时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只得为企业换发了经济性质相近似的“股份合作制”营业执照。然而,经济性质为“股份合作制”给企业的经营和业务发展带来诸多不便,上海黄金交易所一直希望能够重新拿到带有“会员制”的营业执照。
黄浦区市场监管局第一时间向市工商局汇报了相关情况,市工商局相关处室积极回应需求,争取总局支持,总局专为上海黄金交易所在上海工商“企业登记系统”类型栏中增加“会员制”这一选项。
短短一周,上海黄金交易所便取得了新换发的“会员制”法人营业执照,困扰其多年的“心事”得以解决。这一举动使上海黄金交易所切身感受到了“上海服务”的贴心,体会到了上海不断优化综合营商环境的决心,也更加坚定了其继续扎根上海、扎根黄浦发展,为构筑新时代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贡献力量的信心。
到2020年,在黄浦产生的金融市场总额占全市半壁江山
 服务功能是上海的核心功能,是经济中心城市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所在。在《全力打响“上海服务”品牌加快构筑新时代黄浦发展战略优势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黄浦区提出聚焦提升“上海服务”的经济服务、开放服务、公共服务等三种服务能级:优势凸显、全球分工明确的经济服务,门户枢纽、联通全球的开放服务,治理善意、充满温度的公共服务,强化黄浦作为城市心脏在“上海服务”品牌塑造中的关键承载作用,增强黄浦作为区域增长极、服务领航地的战略核心地位。
  具体而言,提升经济服务能级,将对标国际最高标准,进一步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示范作用和协同效能。到2020年,服务经济占区域经济比重保持在95%以上。高层次、多门类、规模化专业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区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金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16%以上;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全市的1/2左右。专业服务业全球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集聚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业服务名企、名家、名品,打造一批服务半径大、辐射强度大、管理层级高的总部型机构,形成一批领域融合代表企业,努力促进黄浦服务与上海制造的融合发展。
  提升开放服务能级,将着力增强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能力。对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建设和 “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服务网络基本建成;集聚一批有影响力的跨地域服务联动平台;吸引一批支持和服务机构;培养一批“走出去”的代表企业;总部经济集聚度达到国内领先、国际较高水平;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提升公共服务能级,将聚焦制度环境建设,争创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示范区,着力打造“宽进、快办、便民、公开”的服务模式。到 2020年,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全面实现“只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全面落实“一网通办”,在全市率先实现所有入驻行政服务中心事项“全网通”“一窗通”“只跑一次”;企业审批事项全程网上办理比例达到100%;建成服务企业快速反应平台;城市便利化功能不断提升,市民生活体验不断优化,城区人文感受更加丰富。
黄浦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