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治不愈的沿街商铺脏乱差如何整改?
未来可能引发矛盾的“预问题”怎样防患于未然?
今天的大调研一线手记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四平路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程国光的心声。
用心做好大调研,用情走好每一步
程国光一线手记
大调研这次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把以往群众找上门反映问题,变成了干部走下去发现问题。自四平路街道大调研工作启动以来,我结合区委、街道今年重点工作,以“睦邻家园、精品四平”建设为抓手,注重聚焦“民生、民情、民意”,不打招呼、不预设问题,到居民区走走、到睦邻中心多看看、到老百姓家里坐坐,听群众在关心什么、关注什么,聊群众的身边事。
干部在调研走访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处理好“全覆盖”和“抓重点”的关系
既要尽可能确保调研对象的全覆盖,听到不同领域、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群体的声音,也要注意聚焦重点,聚焦与重点工作关联度高的对象,还要聚焦以往容易忽视的“视野外”对象,关注“沉默的少数”。
处理好“沉下去”和“浮上来”的关系
一方面,要继续沉下心去调研,不断提高发现问题、识别问题、提炼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要不断改进调研的方式方法,将居民区走访调研与居民区换届选举、无违居村(街道)创建、创全、社区微更新、睦邻家园建设等重点任务相结合,充分发挥居民区党组织的作用,采取分片划块、组团式走访等多种方式,营造有利于调研对象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吐露心声的氛围,让问题更好地浮上来。
处理好“热走访”和“冷思考”的关系
既要热火朝天地走访,进一步营造声势,扩大覆盖面,更要冷静下来思考,找准那些涉及面广、群众反映强烈、社区发展必须破解的普遍性、全局性、根本性问题,思考这些问题产生的体制机制根源,切实做到问政问计问需,重点突破,真正把大调研作为推动解决问题的契机。
要聚焦解决“习以为常”的问题,深入研究重点、难点问题,形成高质量的“四张清单”。大家询问时更细致了,倾听诉求更耐心了,与调研对象交流的心情更迫切了。
规划协调、引入新概念
解决实际问题要有切实的办法
四平社区是上海的老工人新村,有77个自然小区,人口近10万人,18条中小道路,是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核心,百年名校同济大学位于辖区。
四平路1028弄是一条公交新村和鞍山五村交界处的主干道,长期以来,沿街商铺环境脏乱差是居民们集中反映的“老大难”问题。
在走访调研公交新村居民区的过程中,我在现场看到脏乱的环境,内心也很是压抑。我立即现场办公,带着机关干部一起想措施、想办法,从整治安全隐患入手,与区有关部门协调,调整沿街商铺业态,引入同济大学高校资源。
现在,这条原先由理发店、五金店、建材店组成的“杂货街”,通过整体规划、统一租赁,改造成了城市创新实验室,与小区内的阜新路睦邻中心一起,成为未来社区发展的“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展示窗口,环境改善得到了居民的肯定。
在调研中,针对前期调研走访居民区排摸出的一些未来可能引发矛盾的“预问题”,我及时和区相关部门沟通,做好措施的应对预案。如,密云路444弄的鼎绿超市擅自改成菜市,管理薄弱,环境脏乱差,还存在安全隐患,居民投诉不断。但经营方的经营范围有食用农产品,他们不愿意改回超市,让我头疼不已。
我一边调研,一边和区有关部门积极商量对策,能否考虑引入微生鲜概念,让变更了经营范围的超市既能够盈利,又符合经营规范,这样也能借机整顿原先周边脏乱差环境,满足周边居民买菜的需求。
我通过区政府“基层会商日”机制反映了这个问题,在区长的牵头下得到了区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整治有望了。
“大调研必须要让群众切切实实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在与群众多次面对面交流中,有不少老百姓反映,这几年的建设,社区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美,但是在“小而美”上要做得再细一些。
让“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社区有温度”是我们的目标。这几年,我们——
逐步推进“睦邻楼组”建设,目前23个居委会已建成了130个“睦邻楼组”;
“邻里楼道空间再设计”作品“红楼梯”(the red stairs)
携手同济大学,开展了三期四平空间创生行动,作品“红楼梯”(the red stairs)获2018年全球设计奖。
各条线、各部门结合大调研工作,就各部门的亮点工作打造等,纷纷制定、完善工作计划。
再来看看程国光书记对大调研的感想吧:
民生无小事,我要继续带头深入基层一线,走入普通百姓中,把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小事,一件件、一桩桩,一抓到底,做实做好,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服务群众,用实干赢得民心。